潘鋒
1月2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fā)布《關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我國老年人數量多,老年人免疫功能弱,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發(fā)人群,本次疫情的危重癥人群中老年人居多。通知要求,凝聚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降低老年人感染率,盡最大努力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
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教授帶領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團隊,發(fā)布《關于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范指引》(簡稱“指引”),該指引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方面對老年人新冠肺炎防范提出建議,旨在提高老年人對新冠肺炎的認識與防范,早日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的勝利。
阻斷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鐘南山院士介紹,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重,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老年人免疫功能減弱,抵抗力差且常多合并慢性基礎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群對本次新冠肺炎表現為普遍易感、患病率高、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對象。研究團隊在《成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范建議》的基礎上提出了適用于老年人的防范建議,建議防護工作既要包含老年患者,又要涵蓋老年患者的陪護人員,確保做到全面、細致、重視。
新冠病毒可感染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動物,指引首先提出要避免接觸傳染源。目前,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仍未能明確,有證據提示中華菊頭蝠可能為其自然宿主,其他野生動物也可能參與傳播,因此老年人需做到不食用野生動物,接觸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觸病畜、病禽;不加工、食用病死禽畜及未經檢疫合格的禽畜肉,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同時,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及病原攜帶者是主要傳播者,治愈或隔離這部分人群是切斷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途徑。老年人機體應答減弱,多潛在發(fā)病,部分臨床表現不典型,因此需對有新冠肺炎接觸史的老年人群提高警惕,必要時進行更嚴格的篩查。新冠病毒潛伏期可長達14天,對于可疑的對象密切觀察14天有利于排除傳播者。
新冠病毒致病力強,傳染性高,指引提出第二就是要切斷傳播途徑。研究發(fā)現,新冠病毒傳播方式包括空氣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可能的糞口傳播??諝怙w沫傳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日常面對面說話、打噴嚏、咳嗽都可造成飛沫傳播,而正確佩戴口罩是減少飛沫傳播的有效方式;不隨地吐痰,打噴嚏時正確遮擋也是減少飛沫傳播的可靠途徑。老年人排痰能力下降,有時需要輔助排痰,嚴格遵守輔助排痰操作流程可保護操作者及操作對象,從而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可短時間存活,形成通過空氣傳播的顆粒,因此保持環(huán)境通風,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自我隔離都是老年人有效減少空氣傳播的方法。
由于新冠病毒可通過皮膚、結膜等接觸傳播,指引建議老年人要減少接觸傳播,做到及時洗手,做好手部衛(wèi)生,同時要做好室內清潔,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潔,減少室內環(huán)境污染,及時清理生活垃圾及污物,對于經常接觸的物品可用酒精消毒可有效滅活病毒。最新檢測發(fā)現,從患者糞便中可分離出新冠病毒,因此尚不能排除“糞口傳播”的可能,老年人需注意做好個人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使用馬桶后注意蓋好馬桶蓋后再沖水,防止病毒播散到空氣中。此外,老年人自理能力差,不可避免的需要陪護,難以實現絕對的自我隔離,為切斷傳播途徑,務必確保陪護人員的健康。
保護易感人群
鐘南山院士介紹,指引提出第三要保護易感人群。根據老年人的特點,為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建議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養(yǎng)成合理飲食習慣,營養(yǎng)不良是影響老年患者疾病結局的主要負面因素之一,因此要平衡飲食,控制體重指數(BMI)在19~24 kg/m2內,均衡地攝入熱量、蛋白、維生素、礦物質等,少食多餐,建議進食容易消化或幫助消化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每天攝入合理的高蛋白類食物,包括魚、肉、蛋、奶、豆類和堅果等,堅決杜絕接觸和食用野生動物,拒絕進食腐爛過期食品,不要進食半熟、生食品。要保持食物種類來源豐富多樣,不偏食,葷素搭配,均衡飲食,保證充足營養(yǎng)。對于進食困難的老年人可遵從營養(yǎng)師的建議,行鼻飼進食,必要時可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治療,所有老年人在進食過程中都應避免誤吸而導致發(fā)生吸入性肺炎。
二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每日睡眠,注意保暖。選擇合理的鍛煉方式,適度鍛煉,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提高抵抗力。疫情期間盡量減少外出活動,避免去老年活動中心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勤開窗,經常通風,定時消毒,不隨地吐痰,保持手衛(wèi)生,主動做好個人健康監(jiān)測,懷疑有發(fā)熱時主動測量體溫。對于長期臥床、肢體活動受限的老年人應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定期翻身以預防深靜脈血栓及褥瘡。
三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老年人退休后容易出現失落感、自卑感和空虛感,當疾病到來時會表現出更強烈的焦慮、抑郁等,難以配合治療。社區(qū)和家庭可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老年人群的醫(yī)療、娛樂等服務,減少老年人的焦慮或抑郁等發(fā)作,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四是要積極治療基礎病。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也是新冠肺炎危重癥及死亡病例的高發(fā)群體,因此老年人需遵從醫(yī)生的醫(yī)囑,根據基礎病的不同按時、規(guī)律、規(guī)范服用藥物,做好相關疾病的二級預防治療。同時學會評估自己的病情,監(jiān)測自己的一般情況,病情變化時及時就醫(yī)。對于活動受限、認知缺陷的患者,患者家屬需積極協助治療并做好評估、監(jiān)測工作。
做好居家康復和防護
鐘南山院士介紹,在目前醫(y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除外疑似和確診病例必須醫(yī)療隔離外,家庭人員外出接觸了可疑人群,如何減少家庭成員家庭內潛在傳播可能性成為居民十分關心的問題。2月1日,鐘南山院士帶領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團隊發(fā)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簡稱“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該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特別提出了新冠肺炎患者的4S呼吸康復原則,即簡單(Simple)、有效(Satisfy)、安全(Safe)和節(jié)省(Save)的4S方法。
新冠肺炎目前呈現的特征是潛伏期長,大部分病患癥狀輕微,但傳染性強,飛沫傳播是非常重要的途徑,老弱病殘人群易感性強,有聚集性特點。由于目前流動人口大,可能的傳染性人群包括有接觸史的人群、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其中來自疫區(qū)或有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接觸史的人群占多數,這部分人群數量大但是還沒有表現癥狀,非常難識別哪一個有傳染性或是在潛伏期。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建議,最優(yōu)的方案是對所有可能成為傳染源的人均采取措施,這種措施就是盡可能地自我隔離或者居家隔離,即使很難做到完全隔離,也要盡可能采取防止飛沫傳播的措施,如佩戴口罩等以盡可能切斷可能的傳播途徑。
對于已有流感樣癥狀的輕癥患者,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建議目前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居家隔離,保證通風和休息,優(yōu)化營養(yǎng),適當運動,經過一段時間是可以自愈的。如存在咳嗽、咳痰等下呼吸道癥狀且有進行性加重或有輕度呼吸困難的患者,則需要在定點醫(yī)院由專業(yè)的PCCM醫(yī)生進行評估是否住院治療。呼吸困難患者大部分屬于重癥或者危重癥,需要ICU醫(yī)生進行救治。
居家康復及防護策略強調應對新冠病毒肺炎進行居家康復的重點,在于強調行為改變帶來的對疾病防控所發(fā)揮的作用,強調隔離、佩戴口罩、室內通風、自我適度運動訓練增加機體免疫、改變咳嗽咳痰的方法以盡可能減少飛沫傳播,分泌物吐出后的密封以及消毒,居家物品的消毒,心理康復等措施。對于已明確診斷入住隔離病房或負壓病房的患者或重癥患者,早期康復并不推薦,常規(guī)的重癥CAP/HAP、ARDS患者的早期康復方法不適用新冠病毒肺炎,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康復治療師進入隔離病房開展康復治療會增加一線感染防控的負擔,也會增加醫(yī)務人員的感染概率;此外危重癥患者早期康復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在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時應以搶救生命為主要目標。
鐘南山院士指出,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呼吸康復必須在保證居室或病房良好通風對流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盡量采用4S方法,簡單就是要康復方法簡單,不需要康復人員協助;安全就是方法安全,不需要監(jiān)測和協助;滿意就是康復效果讓患者、醫(yī)務人員滿意;節(jié)省就是康復方法能節(jié)省費用。具體的方法有,讓患者進行包括空中踩車、拱橋和拉伸起坐的臥位康復操,根據自己的舒適度,調整每個動作的幅度、次數,達到舒適前提下的最大運動量。進行呼吸肌肉訓練、咳嗽、咳痰和打噴嚏作業(yè)期間,必須嚴格管理飛沫。患者面對窗外空曠通風的窗臺、背向室內,在背后吹風扇加強通風對流,避免飛沫在室內停留;患者咳嗽、咳痰和打噴嚏時,需要用紙巾包住口鼻,再進行咳嗽、咳痰和打噴嚏,有分泌物的紙巾存放于有蓋子的垃圾桶。呼吸康復后需要每天早晚進行清潔消毒,殺滅停留在物品表面的病毒。
最新論文展示七項成果
盡管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但關于新冠病毒引發(fā)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ARD)的臨床特征仍不清楚。2月9日,由鐘南山院士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fā)表。鐘南山院士等對中國已確診的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研究,這些病例來自全國31個省/市的552家醫(yī)院。最新論文由鐘南山院士攜手來自全國抗疫一線的37位作者共同完成。作者單位包括廣州市呼吸衛(wèi)生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黃岡市中心醫(yī)院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所在的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也在其中,鐘南山院士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最新研究獲得以下七個方面成果:一是患者接觸史,在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中,483例(43.95%)為武漢當地居民。在武漢以外地區(qū),26.0%的患者未在近期前往武漢,或者未與來自武漢的人有過接觸史。同時,僅1.18%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31.30%的患者去過武漢,71.80%的患者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這些結果印證了最近的一些報道,如家族聚集性發(fā)病、無癥狀感染者傳播、三階段暴發(fā)模式等。同時,不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二是患者年齡,患者中位年齡為47.0歲,女性占41.90%。新冠肺炎可發(fā)生在整個年齡段,其中0.9%的患者在15歲以下。三是癥狀和潛伏期,研究發(fā)現,發(fā)熱(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癥狀,但就診時有發(fā)熱癥狀的患者不足一半(43.8%)。腹瀉(3.7%)和嘔吐(5%)少見。25.2%的患者至少有一種基礎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天(范圍從0至24天),最長可達24天。四是臨床特征,入院時接受肺部CT檢查的840名患者中,有76.4%表現為肺炎。典型特征是毛玻璃樣陰影(50%)和和雙側斑片狀陰影(46%)。同時,82.1%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36.2%的患者血小板減少。總體而言,在33.7%的患者中觀察到白細胞減少癥。嚴重病例會有突出實驗室異常,即白細胞減少癥、淋巴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C反應性升高蛋白水平。五是治療,總體而言,接受氧氣療法、機械通氣、靜脈內抗生素和奧司他韋療法的患者分別占38.0%、6.1%、57.5%和35.8%。此外,有5例嚴重病例采用了體外膜氧合ECMO。六是住院期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肺炎(79.10%),其次是急性呼吸系統疾病(3.37%)和休克(1.00%)。七是臨床預后,進入ICU、需要有創(chuàng)通氣和死亡的患者百分比分別為5.000%、2.185%和1.365%。鐘南山院士等在論文中表示,早隔離、早診斷和早治療可促進新冠肺炎病死率的顯著下降。
啟動應急科技攻關
1月21日,由鐘南山院士提議成立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宋元林教授等呼吸與重癥醫(yī)學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遴選對新冠肺炎可能有效的已上市藥物。專家組基于對血必凈注射液降低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合并膿毒癥患者,28天病死率循證醫(yī)學證據的認可,經過論證認為,血必凈既往的工作基礎具備了開展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的條件。
專家組決定緊急立項,立即啟動“血必凈注射液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療效的臨床研究”,以評價血必凈注射液對新型肺炎合并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出凝血功能障礙、膿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嚴重并發(fā)癥的阻斷與改善作用。該研究是“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潛在藥物療效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系列研究項目之一,由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做為研究負責單位,鐘南山院士親自擔任研究負責人。1月24日,該研究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完成了研究注冊。
1月31日,全國近60家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yī)院報名加入此項研究。研究團隊已緊急完成研究數據庫的構建,協調血必凈送達參與研究協作單位,遠程進行研究者培訓,開始納入病例工作。研究人員將分析研究協作單位提供的使用血必凈臨床應用的真實數據,評價其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更好地指導對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救治。
2月11日,鐘南山院士在廣州表示,目前疫情拐點還無法預測,但峰值應該在2月中下旬出現,疫情拐點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況決定。同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宣布,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
專家簡介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現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疑難病的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工作,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獲得多家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