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成真,“梓翁”門下求學
我的先師陳從周教授號“梓翁”,其寓齋坐落同濟專家樓雅稱“梓室”?!拌魑獭毕低瑵髮W博導,我國最著名古建筑專家、園林藝術家,又工于書畫,為張大千早年入室弟子,享譽中外。那時我孿生弟弟何承爵在同濟附中讀高中,父親說:如你能考入同濟大學就有可能拜在陳從周教授門下。1966年“文革”,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只能帶著遺憾去貴州婁山關插隊落戶。也許是孿生兄弟的心靈相通吧,胞弟未實現(xiàn)的夢想讓我來實現(xiàn)。
1970年,承蒙書畫啟蒙老師王西野(野翁)引薦,我?guī)е鴫粝氤烧娴男老舶輲熡凇拌魑獭遍T下。“梓室”仿佛是個“隱士之地”,曲徑通幽,在茂林修竹掩映下,可謂能詩能文、亦書亦畫的大雅之堂。名流賢士常會于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野翁”就是其中的一位。茗茶后,“梓翁”聽了“野翁”的介紹,笑道:“丹青世家,祖德綿綿,是可造之才?!碑敿词瘴覟橥?。那個年代,求師不跪拜,不收禮。更何況“梓翁”格調高雅,德藝雙馨,是有口碑的。
“文革”初期“破四舊”,傳統(tǒng)的詩文書畫均在被破之列,但我心中不忍,因此我也成了被批判的“封資修”的“孝子賢孫”。在“梓翁”眼中,我是個孺子可教的小門生。這第一次“登門拜師”我就認識了師母及公子陳豐。陳豐六六屆高中,受家庭熏陶,十分儒雅,猶如“梓翁”筆下的清竹有“君子之風”?!拌魑獭弊屗c我客廳見面,兄弟相稱,他微笑施禮后就回書房了。中午,“梓翁”誠邀我們同餐,再次照面,他熱情了許多。小酌后,“梓翁”“野翁”聯(lián)手即興于竹窗幾前揮毫。“梓翁”胸有成竹,畫了一株頂天立地的勁竹,“野翁”心領神會,即以紅梅補之,落款“梅竹雙清”,使我大飽眼福。這真是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國畫課,我至今回味無窮。臨別告辭,“梓翁”將我們送出專家樓,并誠摯地對我說:你有一定的國畫基礎,要學而時習之,才能循序漸進。我連連點頭道謝,記得時在早春二月,乍暖還寒??晌倚闹信馊谌冢晃幻麧M中外的大教授對門生如此厚待,使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又使我暗暗下定決心:追隨老師,努力學習!
“梓室”人文,耳濡目染意濃濃
通過在“梓室”學習,“梓翁”的治學作風與人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雖然鼎鼎大名,卻從不“冒泡”。偏愛“隱居”,婉拒各種應酬,閉門伏案、著書立說,帶研究生,較少外出。1976年以前,來“梓室”茗茶對酒、抱膝長吟、憂國憂民、仰天長嘯的,大都是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大師名家。除廈門大學客座教授“野翁”之外,還有紅學研究名師鄧云鄉(xiāng),《解放日報》國際版主編田遨,詩書畫俱佳周道南等,統(tǒng)稱“梓室密友”。我在“梓室”結識了不少長我三十歲的“文化耆宿”和丹青高手,樂當書童悉心為諸老鋪紙磨墨。久而久之,他們戲稱我是“大風堂的小弟子”。
上海歷來畫壇高手如云,但要畫出蘭竹神韻者屈指可數(shù),故行內有“半生畫竹一生蘭”之說,那時海派畫竹陳從周、申石伽、韓敏并稱“竹壇三杰”。一次我為“野翁”制作龍尾硯,雕刻春竹禽鳥圖,得到眾老贊賞?!拌魑獭倍嗽斨?,乘興為我揮毫作水仙畫并題:“承錫為西野翁制龍尾硯,妙,妙,妙!”他高興時常妙語連珠,即興吟詩?!拌魇摇泵苡鸭娂姾统獙洹!拌魑獭焙贾菰挘耙拔獭眳莾z軟語,鄧老京腔十足,周老一口蘇北話。四老齊聚雖然南腔北調,鄉(xiāng)音不同,但配合得當十分和諧統(tǒng)一。適逢昆曲泰斗俞振飛駕到,昆曲名家梁谷音隨后,“梓室”琴聲悠揚,更加熱鬧非凡。我安于傾聽靜思享受,從來不會在“大人”面前插嘴。耳濡目染,學到不少藝術院校都難以全面學到的知識。
“梓翁”更勝一籌的是把園林、詩詞、戲曲、文學、古玩、書法、金石融于繪畫,就畫論藝,風趣生動,題材廣泛。他每講一個藝術觀點,都會旁征博引,精辟而深入淺出的解答,常常使我茅塞頓開。當然,我更執(zhí)著于“梓翁”的蘭竹雙清文人畫,寥寥數(shù)筆,卻凝聚一生功力?!拌魑獭钡奶m花有清氣,蘭葉有仙氣,竹葉飄逸,竹枝挺勁。馮其庸贊譽“儒雅之極,天下第一”。作為“梓翁”弟子,我真是三生有幸。他說要培養(yǎng)我成為一個能詩能文、亦書亦畫的畫家,因此我從不放過每次來“梓室”的機會,接受“梓翁”的指導,我在領悟中循序漸進。由于對恩師藝術的心慕手追,我有幸成為“文革”后與施大畏、韓碩等第一批入選“上海青年首屆美術大展”的創(chuàng)作員,也是第一批加入上海黃浦畫院的青年畫家?!拌魑獭币娢耶嬎嚧筮M,十分高興連道:“可造之才,可造之才!雖然高下分濃淡,總是新篁得意時!”并說:“我已老朽,你還年輕,像雨后春竹節(jié)節(jié)高,以后大有希望!”并題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落款:“承錫儷正,從周贈?!蹦菚r梓翁為我畫過許多畫,每幅畫都是一段難忘的經歷與動人的故事?!拌魑獭睂ξ铱芍^:師生情,意濃濃。
仰拜教授,奠定藝術人生路
話說胞弟承爵少時博雅好古,頗得家學濡染,到農村雖然倍受艱辛,然而沒有削弱他對藝術的熱烈追求。得知“梓翁”收我為徒,他萬分激動地寫下:“鹡鸰分手離天涯,天天只有夢還家……”的詩書,他思念父母兄長,也渴望春節(jié)回滬能拜見大名鼎鼎的陳教授?!拌魑獭币娦判Φ溃骸俺绣a、承爵昆仲,錫是三國魏相加九錫,爵乃爵位,取名錫、爵乃是希望你倆繼承祖上的官爵吧?以我之見別承錫、承爵啦,就承文、承藝吧!”于是讓我鋪紙磨墨,為承爵作了一幅具有青藤般逸氣的《水墨葡萄》。此畫以大塊墨色通過水的溶解、調化、滲透,表現(xiàn)墨葉酣暢淋漓的韻味,以中鋒淡墨點厾葡萄,使之既圓潤又透明,仿佛聞到甘甜味,繼之以懷素狂草之筆畫出龍飛鳳舞的藤蔓。整幅畫一氣呵成,大氣磅礴!如此神來之筆令人驚嘆!
“梓翁”繪畫以蘭竹著名,然只要是國畫中的品類,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工能寫十分全面。他說此次畫葡萄不畫蘭竹,因為承爵在農村辛苦,送串葡萄給他甜甜,再送一本我的畫集給他解解疲勞。說罷哈哈一笑,將畫與畫集交到我的手中。他幽默豁達,待人真誠。我感動得無語以對,只能低頭稱謝,默默含著淚水為承爵弟接受了這無比珍貴的禮物。
遠在千里之外的承爵收到《水墨葡萄》與《陳從周畫集》如獲至寶,激動地寫下了日記:“今天,我擔了一天的石頭和泥巴,肩都磨腫了,傍晚又拖著冗重的雙腿回到了冷僻的‘獨家村。思量勞累之苦,閑著就是幸福,我和往常一樣,為避山風摟緊破大衣,沉重地靠在椅子上緊閉眼睛。此時,生產隊農民進門將一個包裹送到我的面前,我睜開疲勞的眼睛打開一看:是《陳從周畫集》與《水墨葡萄》!許久未聞書香,我喜出望外品畫賞書激動萬分,想到在滬之日父親曾評價陳教授蘭竹乃當今板橋,果然名不虛傳!而那《水墨葡萄》卻有青藤筆意,陳教授的葡萄使我嘗到甘甜,我已忘記了一天的勞累,仿佛一個餓漢獲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
從此,承爵除了農田干活就是以《陳從周畫集》為范本,刻苦學習。春節(jié)回滬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選出十多張畫由我陪同拜見陳教授。陳豐開門,由于我與承爵的同時出現(xiàn),他大吃一驚:誰是承錫?我認不出啊!他巴巴地眨眨眼,從客廳出來的“梓翁”撫掌大笑:此乃真假何(猴)王,孿生難辨嘛!于是將我倆引入客廳上茶入座。他對承爵說:貴州很苦,但越苦越要奮斗!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那么苦的地方有最清的泉水,照樣可以釀出茅臺酒!接著他看了承爵的畫突然眼睛一亮,連說:好!好!好!因為他以大師慧眼確認:承爵作畫運筆大膽潑辣,特別擅長表現(xiàn)藤本類,枝桿虬曲、蒼勁,是個學習青藤八大的好苗子。于是他對我倆說:承錫在上海學海派,后又拜師學嶺南派,雖然十分注重色彩和造型,但重藝不重氣。承爵在貴州喝的是山泉有山野之氣,擅長北派大寫意,但重氣不重藝,要多加點茅臺酒的味道就好了。他略有所思,突然大聲說: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走的路子也不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你倆就走不同的南宗北派,只要堅持,將來你倆的成功恰恰在于風格的不同卻又能統(tǒng)一、協(xié)調在一幅畫面上,仿佛音樂中的“大貝斯”與“小號”的合奏,互相反襯,各逞風姿,并達到完美統(tǒng)一。你倆是孿生兄弟“心有靈犀一點通”,記住這是關鍵!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由于我倆貫徹他的“南宗北派的合作方針”,1995年,“何承錫、何承爵畫展”得到程十發(fā)大師題詞,趙冷月先生題“南宗北派,各顯其能”,韓天衡先生題“何氏雙英”。正如“梓翁”預期,我倆合作果真取得成功。同時驚嘆大師的眼光能穿越時空,大師的智慧能啟迪人生。
勵精圖治,蒼天不負有心人
話說當年何承爵過了春節(jié),回到冷僻的“獨家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當上下而求索!由于心中裝著《陳從周畫集》與大師墨寶,眼前永遠亮著一盞明燈,承爵有了精神支柱,后來他與婁山關最著名的農民畫家楊曉明、楊小吾成為朋友,三人一起研習《陳從周畫集》。他在“獨家村”再也不感到孤獨,苦中有樂。那年季秋,承爵與楊氏兄弟毅然登上了“獨家村”眼前雄偉挺拔的巍巖頂峰,寫下了難忘的《晴秋》:“落葉正楓紅,寥廓天空。雄鷹奮臂九霄重,遨游四海影無蹤,遙望蒼松。巍巖成絕壁,偉崖群峰,更有群友駕山巔,精神抖擻氣宇宏,俯視鷹沖”。蒼天不負有心人,承爵終于在一盞明燈的指引下苦盡甘來?!八娜藥汀狈鬯楹螅芯艨既胭F陽師范學院,在楊長槐、宋劍峰老師的美術系任班長,主攻北派大寫意畫風。畢業(yè)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參與編寫省美術教材,并獲全國教育論文一等獎,培養(yǎng)了一批藝術精英。
承爵隨著浦東開放引進人才,回到上海父母身邊與我一起研習藝術創(chuàng)作聯(lián)合辦展,沿著陳教授指導的方向,路在腳下延伸……
2009年九旬父母相繼過世,承爵送走雙親,盡了兒女孝道,無牽無掛遠渡重洋。他在日記中寫道:“《陳從周畫集》一直伴隨著我從地無三尺平的婁山關山路走到通往貴陽省城的柏油馬路,在這途中,我體驗到農村的艱辛,也品嘗到奮斗的歡欣。正如陳從周教授所說:‘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今,我正邁開一雙沾滿山區(qū)泥土芬芳的腳,走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青石磚的大街上……”為了藝術他踏遍歐洲大地,汲取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豐富的藝術養(yǎng)分和詩的靈感。十年中在法國里摩日市和庫爾布瓦市辦畫展取得成功,并以副教授身份在法國講學,成為一名旅法畫家。
大師創(chuàng)舉,經典落戶大都會
1978年美國博物館代表團首次來訪中國,普林斯頓大學東方美術系主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遠東部特別顧問方聞教授慕名會見陳從周教授,商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擬陳列中國古典園林經典,“梓翁”以中國頂級專家的智慧立即回應,設想以蘇州網(wǎng)師園內“殿春簃”為藍本移植建造在紐約的中國庭院(即“明軒”)。以此漸漸拉開了序幕,開創(chuàng)了我國“園林藝術”外貿的先河。
1979年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接了“明軒”的建筑工程,經國務院特批,一切構件從優(yōu)從速配套到位,漂洋過海抵達紐約。庭院根據(jù)館內現(xiàn)場條件以及使用要求專門設計,運用空間過渡、視覺轉移等處理手法,并吸收山水畫特色,使全園布局緊湊、舒朗相宜、淡雅明快,集中反映了中國園林之精華。1980年3月,被譽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的“明軒”,終于成功落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并載入現(xiàn)代造園史冊!也是歷史造就了陳從周這位當代園林藝術界的巨匠!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親臨現(xiàn)場視察并給予了高度評價。陳教授的這一創(chuàng)舉不但為我國贏得了巨額外匯,也為祖國爭得了巨大的榮譽。海內外祝賀書信雪花般飛向同濟,飛向“梓室”。其中最珍貴的是國際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頒發(fā)的聘陳教授為該建筑事務所顧問的任職聘書。
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師母出身名門,是一位有家國情懷的女史,素多義舉,曾將家藏《野風草堂》古籍繕本十萬卷分別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和浙江圖書館。人說陳教授有艷福,而真正的福分確實是愛妻的人格魅力。因為陳教授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幾乎都要受到沖擊?!拌魑獭泵粑模謴闹?,擷自《論語》“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文革”初期,竟也成為“罪名”之一,被迫易為“從舟”。更何況他的詩歌、散文、海外關系都是罪名,仿佛“維吾爾族姑娘辮子多”,一個個罪名的疊加效應,足以致人于死地。每當夕陽西下,他面對粉墻竹影,十分感傷。唯有師母為他忍辱負重,排難解憂。沒有師母就沒有陳從周,沒有陳從周就沒有當年“明軒”落戶紐約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