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
馬蹄酥不是馬蹄, 是一種餅。外形類似馬蹄的酥餅。我一直以為是檳城土特產,因為所有的游客到檳城,都會找馬蹄酥。有個印尼的朋友,他是馬蹄酥迷。沉迷到一抵達檳城立刻去餅店購買,一買到馬上打開來吃。有一回我載著從印尼過來的他去餅店,他拎了幾盒出來,過后帶他喝著名的南洋咖啡,走進咖啡店剛坐下,他立馬打開馬蹄酥來吃。我說,墻上貼著說明“不許帶外頭食物”,他說,我這么老了,他們應該會原諒。
朋友不是強詞奪理或者野蠻人物,我在說的是馬蹄酥的魅力。
馬蹄酥的故事要說到同安。一座具有1700年歷史的同安古城。遇見古城之前,我到廈門,一個同安朋友專程到廈門島上來看我,我探聽了一下,原來同安在廈門島之外,要過一個大橋呀!這樣的距離對海外來人有點遠。中國腹地大,不管去哪兒,他們都會說不遠不遠,對于自南洋小島來的人,三步五步還可以,超過一百步就是很遠的地方。
回想起來,“距離”,就是我自1993年到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學習過后,開始不斷到訪廈門,去了不下二十次,但不曾去過同安的原因。我在檳城遇見同安人拿督楊,他力邀我去同安看看,而且老說我們是同鄉(xiāng)。我說,我是泉州人,他說,元代的同安屬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后來在網(wǎng)絡上閱讀,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的說法:“辛亥革命以前,同安縣管轄的范圍包括廈門、金門和漳州”。再后來我在網(wǎng)絡上遇到張老師,他聽到我是泉州人,也說我們是同鄉(xiāng)。閩南幾個地方,方言相似,其實大家都是同鄉(xiāng)。同安的朋友在廈門帶我穿街走巷,堅持一定要我去同安:“你這么愛廈門,肯定會愛上同安,因為廈門歷史的根源地就是同安?!?/p>
下著微雨的上午,蘇頌站在以他為名的公園的紛紛細雨中,背后以大片白玉石鐫刻著的是他一生的簡歷。最吸引游客的卻是位于廣場后邊一個紅色建筑,叫“水運儀象臺”?!皬驮乃\儀象臺投資800多萬元,是國內首臺按1:1比例仿制的儀象臺,高約12米,寬約7米,呈正方形,外為優(yōu)質不銹鋼框架、高硬度防護玻璃櫥窗,內為硬木結構。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于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可運轉的小型天文臺”。這是資料文章書寫的記載。
我們繞著儀象臺轉了一圈,看起來像大型玩具的“水運儀象臺”在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口中的評價是“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察用渾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先行了七個半世紀”。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是今天天文臺活動圓頂?shù)淖嫦?,也是天文臺跟蹤器械轉儀鐘的祖先,同時也是鐘表的鼻祖。所以李約瑟把蘇頌定位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面對宏偉的雕像,佇立在自己名字石頭上的蘇頌一手拎著卷起來的書冊,一手撫著下巴的胡子,遠遠地眺望。他的目光那么遠那么遠,他看見詩和遠方的未來、他看見美好光明的未來就從他這里展開。
這里有一個小小同安古城藏著的偉大人物。
突然就想起前幾年在福建省博物館參觀的時候,聽著志愿者導覽員的介紹,北宋時期的宰相,算術、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主要貢獻是科學技術,特別是天文學和醫(yī)藥學,著有《蘇魏公文集》。中國傳統(tǒng)文人,多出文學家,這不太稀奇,但蘇頌的著作還有關于醫(yī)藥學的《圖經本草》和天文學的《新儀象法要》。我張口結舌看著擺在博物館內的蘇頌“水運儀象臺”,記下了偉人的名字。
難怪到了同安,我對蘇頌這個名字如此熟悉!
一千多年歷史,地靈人杰的古城,歷代英才輩出,名人何止蘇頌?是南洋游客時間不夠用,那天晚上九點多才從廈門一個飯局回同安,路上接到張老師的電話,他和夫人一邊在溪邊散步,一邊等候我們。
絲絲小雨飄灑在溪邊,我一下車便擔心張老師淋雨,他說,不怕不怕,這雨就是細細的。我們在雨中聊天。就在同安古城的溪邊,我認識了吳必達。原為文化局局長的張老師,對同安歷史文化了如指掌。他指著面前的“龍虎宮”廟娓娓道來:吳必達是雍正年間的武進士,官至廣東全省水陸提督軍門調補廈門水師提督軍門代管臺灣澎湖水陸官兵,據(jù)傳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還曾奉命巡視南海諸島。乾隆年間,吳必達修繕早前于明嘉清年間倡建的、原名“碧溪殿”的廟,吳以“虎奮龍襄”之地易名“龍虎宮”。雖為武進士,但吳的文學與書法也很著名?!褒埢m”內至今保存一塊“碧水鐘靈”匾之外,另有一副他題撰的對聯(lián):“懷保眾生喜民物恬熙大哉德洋恩博,默持多士瞻風云際會允矣虎奮龍驤”。吳還是乾隆皇帝的親信。在乾隆三十一年入京陛見,隨駕謁東陵,乾隆皇帝甚至為吳必達母親王氏91歲壽辰送來一塊親筆題寫的“萱壽延祺”圣匾,還在“龍虎宮”之左前側樹立牌坊。我們就在牌坊下邊拍合影。夜色中照片不甚清晰,然而這是和張老師張師母的紀念合影呀。
已經夜里十點多,張老師相約,竟是為了送我一盒珠光青瓷茶具。同安汀溪窯,又稱“同安窯”,以燒造“珠光青瓷”而聞名于世。同安窯青瓷傳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湯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睞,故日本學者把同安青瓷譽稱為“珠光青瓷”。在日本鐮倉海岸就發(fā)現(xiàn)了大量鐮倉時代的同安青瓷碗等,在日本唐津山麓遺址中,同安青瓷出土最多。還有太宰府附近、福岡灣底以及福山草戶莊等地的鐮倉時代遺址,同安青瓷也都有出土。因此便有日本青瓷專家到同安來調研,拾到地上一塊破了的古青瓷,原想帶回去,到了海關才發(fā)現(xiàn)不準帶出中國。
我拎著手上的珠光青瓷茶具,不知道如何描述感動。只因為在微信群組見張老師提起“珠光青瓷”,我喜歡這美感十足的名字,問了幾句,張老師便記在心上。同安人對南洋華人有著深厚感情呀!
辛亥革命以前,戰(zhàn)亂、天災、瘟疫和民國后土匪盛行等原因,迫使一些貧窮的同安人到海外尋求發(fā)展,“當時很多先人出去都是帶著同安的土、水或者米,甚至背著祖宗的族譜、供奉的菩薩或是為祈求平安畫的符”。到了南洋地,思念家鄉(xiāng)的食物,為了安慰思鄉(xiāng)之情,把家鄉(xiāng)食品的做法也跟著帶了出去。
同安有三寶,是三種傳統(tǒng)美食小吃:封肉、馬蹄酥和炸棗。從小吃馬蹄酥長大的我,本來以為不過就是一種餅,到了位于同安鐘樓附近小巷子里的雙鹿老鋪,里邊有塊匾寫著“財源廣進”。整個鋪子的裝設和售賣的各種各樣的餅的包裝,一看就是百年老店的樣貌,一問果然沒錯,這家創(chuàng)立于光緒十八年的老鋪至今仍然在營業(yè)。同安的朋友跟坐在店里的阿姨特別介紹,她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南洋客人。店里的阿姨馬上回答,你們那邊也有馬蹄酥,是很久很久以前從我們這里出去的學徒帶過去的手藝。
站在小巷子里,抬頭看見那雙鹿老鋪招牌上寫著“凈素馬蹄酥”,時空變換,老鋪沒有變,味道沒有變,這時候的我馬上明白印尼的那位朋友對馬蹄酥的深情。他一到檳城,每一次都很緊張地即買即吃,原來,他咀嚼的是他的家鄉(xiāng)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