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6個小時輪一次班,交班時穿脫防護用品、洗漱加上往返醫(yī)院的時間大約需要10~11個小時,雖然很累,但米冬梅已經(jīng)逐漸適應了這種稱為“武漢強度”的生活了。
米冬梅
3月2日,記者采訪了太原市第三批援鄂醫(yī)療隊中來自山西省煤炭中心醫(yī)院的神經(jīng)外科主管護師米冬梅。米冬梅告訴記者,她除了感動還有滿滿的信心,堅信自己可以不負眾望、不辱使命、勝利歸來!
剛穿上防護服時,米冬梅很不適應,除了覺得憋氣以外,防護服本身的負重加之護目鏡會限制視線,給她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在飯點幫助患者搬運飯盒時,跑一趟就一身汗,不但覺得憋悶還氣喘吁吁。為了節(jié)約防護資源,醫(yī)護人員在工作期間不能吃飯,不能喝水,只能依靠尿不濕來解決自己的緊急需求,這些問題時刻在考驗著醫(yī)務人員的體力和毅力。米冬梅說:“每當有些堅持不住或者覺得辛苦時,一看到患者臉上的微笑,還有輕癥患者和我們一起為了戰(zhàn)勝疫情而努力的身影時,我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在這種熱情的包圍下給自己加油鼓氣,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患者早日痊愈出院?!?/p>
這次武漢之行,讓米冬梅深刻地體會到了生命是堅強的,同時也是脆弱的。由于自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對還未成年的患者印象很深刻。前幾天,一個17歲的男孩和米冬梅取藥,他不說話,只是用手機編輯信息和米冬梅進行簡短的交流。自從那天起,米冬梅只要有空就去看望這個患者,了解得知,這個男孩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不說話的原因是他嘴巴上有皮膚病一直不曾治愈,疼得張不開嘴。病痛的折磨使男孩心情消極,這一天不但沒吃早飯,連藥也沒喝。米冬梅面對這個讓人心疼的男孩,一種母性的本能讓她駐足,悉心地安慰著他吃藥,用母愛溫暖著這個17歲男孩。
快下班時,米冬梅又去看他,這一次他對著米冬梅笑了,還張嘴說了話。米冬梅在心里默念,希望男孩經(jīng)歷過疫情之后,能夠恢復健康,他的生活能夠充滿陽光,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