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亦步亦趨”是個常見的易出現(xiàn)使用錯誤的成語。其使用錯誤有如下幾種:第一,對象錯誤;第二,望文生義,附會字面義;第三,褒貶失當(dāng);第四,讓人無法準(zhǔn)確把握意義。其中尤以第二、第三種情況居多。但回到語源,反觀前人的使用,語源并不帶明顯的貶義;而前人使用也是有不帶貶義的。因此提出補充義項、修改詞典的建議,并順帶討論了成語修改補充義項的原則。
關(guān)鍵詞:亦步亦趨;成語誤用;補充義項;修改詞典;修改原則
一、“亦步亦趨”是個常被誤用的成語
“亦步亦趨”(亦作“亦趨亦步”)是個常見成語。其語出于《莊子·田子方》:“(顏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 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乎后矣?!眰鹘y(tǒng)的解釋是老師走學(xué)生也走,老師跑學(xué)生也跑,比喻自己沒有主張,每件事都順從別人,跟著人家走。到現(xiàn)在,解釋的措辭有了變化:“每件事都效仿或依從別人,跟著人家行事?!钡c傳統(tǒng)解釋比,并沒有實質(zhì)性變化,這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其它詞典,解釋也大同小異。
“亦步亦趨”也是個常被誤用的成語。誤用原因有下列幾種:
第一,對象錯誤?!耙嗖揭嘹叀敝虚g有兩個“亦”字。也就是說,成語中包含著一對關(guān)系:模仿對象與模仿者,在這對關(guān)系中,成語是站在模仿者角度展開其意義的。但在運用時,有時會搞混關(guān)系,弄錯對象。
例句1:“這一年我像我女兒一樣,也是14歲,這一天是1968年的中秋節(jié)。我挪著碎步,挪到父親的身邊,第一次把父親牽在手里,像父親原來牽我一樣,亦步亦趨地牽回了家里?!?/p>
句子中,“我”牽著父親,父親跟在“我”身后,如果要說模仿者,只能是父親??删渥拥年愂鰧ο髤s是“我”。
第二,望文生義,附會字面義,甚至是附會了錯誤的字面意義?!耙嗖揭嘹叀爆F(xiàn)多用其比喻義——其實,原典故中,顏淵本就是借走路、快跑的比方來講道理的。但很多時候,使用者會附會其字面意義,簡單理解為(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即有樣學(xué)樣、模仿,或一步一步緊跟著的意思,自然也就犯了錯。在亦步亦趨所有的誤用中,這是比率最高的一種。
例句2:三名熊孩子34層樓頂踩著外墻亦步亦趨 居民嚇呆(文章標(biāo)題)
例句3:正視先進國家的技術(shù),亦步亦趨,博采眾長,為的是發(fā)展自己。
例句4:中國電信以先進技術(shù)為依托,亦步亦趨緊跟世界發(fā)展潮流,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
例句5:九十歲的老母親開始往墓地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只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
例句6:梅婷帶一雙兒女趕飛機,老公亦步亦趨跟隨,網(wǎng)友:人生贏家真幸福(文章標(biāo)題)
例句7:突然間聽到自己的身后有腳步聲,這聲音不緊不慢,亦步亦趨,緊緊地跟隨著我。
例句2中,熊孩子們,是有樣學(xué)樣,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例句3中,我們對先進國家的技術(shù),肯定是模仿。例句4中,中國電信與世界潮流之間,既可以理解為模仿,也可以理解為一步一步(緊跟著)。例句5、例句6、例句7,兒子對老母親,梅婷老公與梅婷,身后的腳步聲與自己,自然用的就是“一步一步緊跟著”的意思。這些,都是有望文生義的錯誤。但有的甚至本身就附會錯了意思,因為,它所附會的連字面意思都不是。
例句8:從重慶市區(qū)委書記雷政富,到深圳市副市長梁道行,短短數(shù)周,多名官員亦步亦趨,紛紛落馬,中央反腐決心清晰可見。
這里之所以說是錯誤,是因為無論是典故還是字面解釋,“亦步亦趨”都沒有這個意思。但因為模仿對象與模仿者之間,肯定存在先后關(guān)系,所以,有人因此理解為“一個接一個”。其實,我們回頭看“一步步”“一步步緊跟著”也可以理解為附會錯了原意、字面義。
還有的則從“一步一步緊跟著”的義項進一步引申,引申出態(tài)度和緩溫婉的意思。
例句9:你閑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壇不溫不火,卻初顯大家風(fēng)范,前輩對你寵愛有加,贊詞不斷,而你卻依然平靜如初,亦步亦趨。
第三,褒貶失當(dāng)。亦步亦趨,是有一個前設(shè)條件的,那就是“自己沒有主張,或為了討好”。所以,這個成語是帶有貶義的。但很多時候使用者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例句10:監(jiān)督政策落實,推動改革的亦步亦趨(文章標(biāo)題)
例句11:閑置土地,沉淀資金,是為官不為者所導(dǎo)致的局面滯后;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無不需要一種剛性機制的驚醒?!懊蛽粢徽啤钡恼叨讲楣ぷ鳎怯谩巴啤钡牧Φ劳瓿筛母锏囊嗖揭嘹?。
從例句的措辭中,我們明顯感覺到的是一種褒揚。而之前例句中,用作“模仿”(甚至學(xué)習(xí))的意義的,都有褒貶失當(dāng)?shù)膯栴}。
第四,讓人無法準(zhǔn)確把握意義。成語意義是約定俗成的,若作者理解錯了,且認(rèn)為別人也該如此理解,就會導(dǎo)致表達(dá)錯誤。
例句12:素肉無酒,溫子騫自帶,就著白菜燴豆腐,就著竹葉子茶,吃了,喝了,圍著寺院找,亦步亦趨。
例句13:此刻,那個拄拐杖的人也從長廊那頭,亦步亦趨地走過來。
例句12,是寫溫子騫為寺廟找水源找井,而且是一個人單獨行動,不存在他者,所以,前述的錯誤,似乎都沾不上邊,作者想表達(dá)什么,讀者百思而不得其解。例句13中,“那個拄拐杖的人”是一個中風(fēng)被搶救過來后做行走恢復(fù)練習(xí)的老人,然后,“我”從長廊的另一頭走過來,與他相遇,那說老人“亦步亦趨地走過來”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呢?讀者也是一頭霧水。
二、補充義項
偶爾出錯,肯定是使用者的素養(yǎng)、水平問題。解決的辦法,當(dāng)然就是見錯糾錯。但常常出錯,筆者認(rèn)為,應(yīng)通過補充義項、完善詞典定義的方式來減少錯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從第六版開始,就對“宅”“雷”“山寨”等很多詞語增補了新的義項。只是這種增補,更多的是“向前看”,是從發(fā)展的角度,通過增補新意來進行修改。如“宅”,增補了“動詞,待在家里不出門”;“雷”,增補了“動詞,使震動”;“山寨”,則增補了“形容詞,仿造的、非正牌的,非主流的、民間性質(zhì)的”等等義項。這些義項,以前是沒有的,但后來有人用了,并相仿成習(xí),變成另一種約定俗成,詞典的編輯者們則“順應(yīng)民意”,把它們收錄進了詞典。
成語也應(yīng)“向前看”。很多成語發(fā)展到今天,經(jīng)過了不斷流變的過程。如“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原本指非常聰明,但是善于裝傻,別人都趕不上他,到今天卻表示“極其愚蠢”;“出爾反爾”,出自《孟子》,原意是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待你,到今天卻表示“說話不算數(shù),言行前后矛盾”;“明哲保身”,原本沒有貶義,現(xiàn)在卻只用為貶義。
對于一些成語的用法,可以從源頭、從過往的運用中,看我們今天比例很高的所謂誤用中有沒有本就有其源,或者本就是曾用之義的。我們也可以本著約定俗成的習(xí)慣,加以增補、修改——實際上就是恢復(fù)。
比如,前面錯誤項中比例較高的是“有樣學(xué)樣”“模仿”的義項。判定其錯誤,就是本著“亦步亦趨”是一個貶義成語的標(biāo)準(zhǔn)。但出典中,顏淵對自己處處模仿老師,但修為與老師卻大為不同而大惑不解,孔子對自己學(xué)生的幼稚的行為與想法也大感失望,但我們很難據(jù)此說孔子有貶低顏淵的意思;而且,在前人的使用實例中,有時候,“亦步亦趨”也是不帶貶義的。
例句14:故余嘗謂太白詩,謹(jǐn)守古人繩墨,亦步亦趨,不敢相背。至杜陵乃真與古人為敵,而變化不可測矣……但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例句15:(李)幼武所補,大抵亦步亦趨,無甚出入,其所去取,不足以為重輕。以原本附驥而行,今亦姑并存之,備考核焉。
例句16:而武林陳允倩謂老壯不能青出于藍(lán),直是亦步亦趨,未免揚許失實。
14、15二個例句中,“亦步亦趨”,肯定不是貶義;而16例句,則是帶有貶義的。
既然這樣,對“有樣學(xué)樣”“模仿”,可不可以作為一個增補(或稱恢復(fù))義項進入詞典。
當(dāng)然,補充義項、完善詞典定義要做到有理有據(jù)。這個理和據(jù),就是看語源和前人使用實例。即便是很多人在用,但跟語源沒有關(guān)系、前人文章中找不到使用實例的,甚至是自己都附會錯了意思的,又或者是讓人莫衷一是、不明所以的,我們還應(yīng)該明確判定其為錯誤,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真等到人人都用了,要不要“向前看”加以修改,那就另當(dāng)別論了。
作者簡介:湯青武(1964—),男,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考命題、中學(xué)生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