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梅
有一天,孔子率弟子外出,途中遇雨。 他沒有雨傘,就讓弟子子路去附近村莊借傘。 有弟子說:“子夏就住在附近,可到他家里去借?!笨鬃右宦牼驼f:“不可以,我們還是到另一家去借吧?!?/p>
事后,子路請教老師其中的原因。孔子感慨地說:“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借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借給我,他肯定要心疼的。 我不去借傘,既可以不讓他痛苦,又能保全他的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孔子要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與人交往,寧愿自己吃點苦,也不勉強(qiáng)別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這樣既維護(hù)了別人的名聲, 也可使彼此的友情長久。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譽為“圣人”,從這些生活小事上可看出他的境界。
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先生嗜煙。有一次,他的囊中實在不名一文,只好給一個名叫汪允宗的朋友寫了一張紙條:“今已不名一錢, 乞借銀元兩枚,以購香煙。”同室的蔣維喬看到后不解,問:“既已向人借錢,為何不多借幾元?”章太炎回答:“與此君不過兩元交情,多則恐怕不會答應(yīng)。 ”
從借兩元錢這件事上可以看出,章太炎先生知人論世,很注重分寸,親疏遠(yuǎn)近的關(guān)系,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讓自己解了燃眉之急,又不至于太難為朋友,使得彼此都不太尷尬,這就是一種處世的技巧。
借傘借錢,本生活小事,可是圣人與大師的處理方式卻顯示了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人生經(jīng)驗。 世間無小事,時時見學(xué)問。(據(jù)《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