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升洪 劉楠 王俊 任海 蔡洪月 黃耀 劉念 簡曙光
摘 要: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是夾竹桃科的一種亞灌木植物,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在前期的試驗性種植中,發(fā)現長春花對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有很強的適應性。為了探討長春花對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的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該文以移植到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和生長于海南省文昌市苗圃的長春花為研究對象,對其葉片的形態(tài)解剖結構、生理學特征、營養(yǎng)元素含量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與苗圃生長的長春花和其他耐脅迫的植物相比,移植到熱帶珊瑚島上的長春花具有葉片厚、柵欄組織發(fā)達、比葉面積小等形態(tài)解剖特征,這些特征有利于其光能吸收、水分儲存和對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2)長春花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較高,表現出較強的抗氧化性和抗脅迫能力。(3)長春花的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較低,可以減少過多的光能進入葉綠體光合系統(tǒng),防止過剩的光能對光合系統(tǒng)產生傷害。(4)熱帶珊瑚島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低,但生長在島上的長春花葉片的營養(yǎng)元素含量高,表現出很強的養(yǎng)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因此,長春花對干旱、貧瘠等惡劣生境具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可以作為熱帶珊瑚島植被恢復工具種。
關鍵詞:長春花,生理生態(tài)適應性,熱帶珊瑚島,植被恢復
Abstract:Catharanthus roseus (Apocynaceae) is a subshrub plant with important medicinal and ornamental values. In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planting,we found that C. roseus had good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bilities of C. roseus to tropical coral island environment,we investigated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s,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nutrient element contents of C. roseus were analyzed by taking samples from a nursery in Wenchang City,Hainan Province and those transplanted to tropical coral island as study objec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C. roseus transplanted to tropical coral island had thicker leaves,more developed palisade tissue,and lower specific leaf area than that growing in nursery and other stress-tolerant plants,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its light energy absorption,water storag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2) Compared with C. roseus grown in the nursery,C. roseus transplanted to tropical coral island had higher level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peroxidase (P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indicating a strong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and anti-stress ability of this species. (3) However,C. roseus transplanted to tropical coral island had low chlorophyll a and chlorophyll b contents,which could reduce excessive light energy into the chloroplast photosynthetic system and prevent excess light energy from harming the photosynthetic system. (4) Though the coral sand soil that C. roseus growing has a low nutrient content,the nutrient content in C. roseus leaves was high,indicating a good capacity in absorbing and utilizing nutrients of this species. Therefore,C. roseus had a good adaptability to arid and barren habitats,and could be used as a tool species for re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Key words:Catharanthus roseus,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bilities,tropical coral island,revegetation restoration
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為夾竹桃科(Apocynaceae)長春花屬(Catharanthus)亞灌木植物,又名金盞草、四時春、日日新、雁頭紅、三萬花等。株高一般在30~60 cm之間,莖直立且近方形,有條紋,灰綠色,基部基常常木質化,節(jié)間長為1~3.5 cm。葉對生,倒卵狀長圓形,膜質,長為3~4 cm,寬為1.5~2.5 cm,葉片全緣且兩面光滑、無毛,主葉脈明顯(圖1:A)。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花2~3朵?;ü诹哑?枚,有多種顏色,常見為紅色、粉紅、紫紅或白色等(圖1:B),花冠筒無毛或稍有微柔毛。雄蕊著生于花冠筒的上半部,但花藥隱藏于花喉之內,與柱頭離生。蓇葖雙生,直立,平行或略叉開,長約2.5 cm,直徑3 mm(圖1:C)。種子黑色,長圓狀圓筒形,兩端截形,具有顆粒狀小瘤?;ㄆ?、果期幾乎全年(中國植物志,1977;常博文,2016)。長春花原產于非洲東部,現廣泛栽培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華南、華東、西南等地有栽培。長春花性喜高溫高濕,喜光,耐半陰,在溫暖和陽光充足環(huán)境生長較好(周憶堂,2008;簡曙光和任海,2017)。
長春花因其花形優(yōu)美且花期長,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觀賞植物。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藥用植物,長春花常被用來治療瘧疾、腹瀉、糖尿病、高血壓、皮膚病及何杰金氏?。ㄗ嬖獎偟龋?006)。此外,長春花含有的100多種生物堿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天然植物抗腫瘤藥物,成為近年來生物制藥領域的熱點和國際上研究和應用最多的抗癌植物藥源,并被確定為研究植物次生代謝的模式植物之一(周憶堂,2008)。目前,國內外對長春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內代謝及次生代謝產物中具有抗癌作用的多種生物堿的藥理研究(周憶堂,2008)、生物堿代謝(楊致榮等,2014)、生物堿合成和半合成(Mujib et al.,2012;Olivia et al.,2012)、單一因素的逆境脅迫(Cartmill et al.,2013;劉柿良等,2013)、生活史型形成和生理代謝(唐中華,2006)等方面。
熱帶珊瑚島嶼由于生境條件特殊且惡劣(高鹽、強堿、高溫、強光、干旱、貧瘠),大陸及近大陸海島的普通植物種類極難生長定居。把珊瑚島恢復或建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宜居生態(tài)島,需要大量適生的工具種植物(簡曙光和任海,2017)。長春花有較好的觀賞、藥用價值,對干旱、貧瘠等環(huán)境脅迫適生性好,是潛在的珊瑚島礁植被構建工具種。
目前,國內外對于長春花在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生理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未有涉及,從而限制了該物種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本文以生長在海南省文昌市苗圃的長春花為對照,分析被移植到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的長春花葉片形態(tài)解剖學特征、葉綠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營養(yǎng)元素含量等,探討長春花如何通過調節(jié)其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屬性適應熱帶珊瑚島的極端環(huán)境,旨在為該物種在嚴酷生境下的引種、栽培及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地概況
本研究所在的一個研究地點位于海南省三沙市的一個熱帶珊瑚島,海拔約5 m,屬于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約為28 ℃,日照強烈,年均降雨量約為2 800 mm,降雨量充沛,80%集中在雨季,雨季、旱季明顯,且有季節(jié)性干旱,干旱時間為4~5個月。島上土壤基質主要為珊瑚砂,生境條件極端惡劣,植物極難存活或定居。另一個研究地點在海南省文昌市近郊的一個苗圃(110°45′ E,19°31′ N),海拔約為10 m,地勢低平,為濱海沉積物沙壤土,屬于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溫約為24 ℃,年均降水量為1 800 mm(李婕等,2016;林憶雪等,2017)。
1.2 材料
2016年7月6日,在海南省文昌市苗圃選取生長發(fā)育良好的長春花植株,采集健康成熟葉片,放入封口袋,通過冰盒帶回實驗室進行形態(tài)學和生理學指標的測定。2017年3月15日(移植8個月后),在珊瑚島上選取生長發(fā)育良好的長春花植株,采集健康成熟葉片,放入封口袋,并將其放入船載冰箱中保存,上岸后通過冰盒帶回實驗室進行形態(tài)學、生理學和營養(yǎng)元素等指標的測定。同時,用5點取樣法采集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種群的根際土壤(0~20 cm),過2 mm篩,去除細根和石塊,置于陰涼干燥通風處自然風干,進行土樣理化性質的測定。
1.3 方法
1.3.1 形態(tài)解剖學 長春花的葉面積(LA)采用LI-3000葉面積儀(LI-COR,美國)進行測量,利用電子天平稱其鮮重(FW),將其放置在6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稱其干重(DW),通過LA/DW、DW/FW分別計算比葉面積(SLA)、葉片干物質含量(LDMC)。
采用傳統(tǒng)的徒手切片法(董建芳等,2009)制作葉片切片,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并記錄葉片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柵欄組織寬度和上表皮厚度,計算柵欄海綿厚度比(PST)=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
1.3.2 生理學特征
1.3.2.1 葉綠素含量測定 稱取0.5 g新鮮長春花葉片,剪碎,在研缽內先加入10 mL 80%的丙酮研磨成勻漿,再加5 mL乙醇過濾,濾液用80%的丙酮定容到25 mL,采用分光光度計(蘇正淑和張憲政,1989),分別在645 nm和663 nm的波長處測定吸光度,記錄并計算葉片的葉綠素a、葉綠素b、總葉綠素含量以及葉綠素a/b的值。
1.3.2.2 丙二醛(MDA)含量測定 稱取0.5 g樣品葉片,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林植芳等,1984)測定MDA的含量,加入5%硫代巴比妥酸5 mL,研磨后的勻漿離心,取上清液,在分光光度計分別讀取532 nm和600 nm波長的吸光值,利用兩個吸光值的差值計算MDA的含量。
1.3.2.3 抗氧化酶活性測定 稱取0.5 g樣品葉片,采用氮藍四唑法(李合生等,2000)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利用黃嘌呤及黃嘌呤氧化酶反應系統(tǒng)產生超氧陰離子來還原氮藍四唑生成藍色甲臜,讀取分光光度計在560 nm處的吸光值,以抑制百分率為50%時定義1個酶還原單位(U·g1鮮重)。
稱取0.5 g樣品葉片,采用紫外吸收法(李合生等,2000)測定過氧化氫酶(CAT)活性,H2O2在240 nm下有特征吸收峰,H2O2被CAT分解,使反應溶液在240 nm下的吸光度隨反應時間而下降,通過吸光度的變化率可以計算出CAT活性,以每克每分鐘催化1 nmol H2O2降解定義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g1鮮重)。
稱取0.5 g樣品葉片,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顯色法(李合生等,2000)測定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在POD的催化下,H2O2與愈創(chuàng)木酚氧化反應生成的產物在470 nm處有最大吸收值。以每分鐘內A470值變化0.5為一個酶活力單位(U·g1鮮重)。
1.3.2.4 總抗氧化能力(T-AOC)測定 稱取0.5 g樣品葉片,采用FRAP法(方敏等,2008)測定總抗氧化能力(T-AOC),在酸性條件下,Fe3+與三吡啶三吖嗪(Fe3+-TPTZ)可以被還原成藍色的Fe2+-TPTZ,且在593 nm處有最大光吸收,檢測藍色生成物的量即可反映T-AOC能力。
1.3.3 植物營養(yǎng)元素及土壤理化性質測定 將從熱帶珊瑚島上帶回來的葉片樣品烘干后進行磨碎、過篩,葉片的有機碳含量(TOC)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氧化法測定,即利用濃硫酸和重鉻酸鉀水溶液將植物的有機碳氧化成CO2,重鉻酸離子被還原成三價鉻離子。剩余的重鉻酸鉀用二價鐵的標準液滴定,用有機碳被氧化前后重鉻酸根離子數量的變化,計算植物有機碳的含量。葉片全氮含量(TN)采用靛酚藍比色法測定:在堿性條件下,氨與次氯酸鹽及苯酚作用生成水溶性染料靛酚蘭,溶液的藍色很穩(wěn)當,在0.05~0.5 mg·L1氮范圍內,其顏色深淺與氮含量成正比,該溶液在625 nm處有最大吸光度,據此可測定全氮含量。葉片全磷含量(TP)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樣品經過濃硫酸消煮使各種形態(tài)的磷轉化為磷酸鹽。在一定酸度下,待測液中的磷酸與鉬酸銨和酒石酸銻鉀生成一種三元雜多酸,后者在室溫下能迅速被抗壞血酸還原為藍色絡合物,在700 nm處有最大光吸收值。
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全磷、全氮的測定同上;采用原子吸收光譜儀對K、Ca、Na、Mg、Cr、Zn和Cu元素進行測定。以上所有的測定方法參照《土壤理化分析與剖面描述》(劉光崧,1996)。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分析,用Photoshop CS6軟件進行作圖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tài)解剖學特征
通過觀察熱帶珊瑚島和苗圃的長春花葉片解剖結構發(fā)現,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的比葉面積和柵欄/海綿分別為222.75 cm2·g1和1.13,顯著小于生長于苗圃的長春花(P<0.01),其他如柵欄組織厚等指標均為苗圃的長春花顯著小于熱帶珊瑚島的。另外,移植到熱帶珊瑚島上的長春花表現出表皮細胞為排列緊密的單層細胞,上表皮細胞外壁還有較薄的角質層,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分化明顯(圖2),柵欄組織呈長柱狀且排列緊密的一層細胞,厚度為189.98 μm,海綿組織形狀無規(guī)則且互相緊密嵌合,厚度為168.43 μm(表1)。這些形態(tài)特征說明移植到熱帶珊瑚島上的長春花有較好的適應性。
2.2 生理學特征
熱帶珊瑚島和苗圃的長春花葉片的生理學特征
如表2所示,其葉綠素a/b的比值都低于陽生植物的理論值3∶1,分別是2和2.51,說明長春花在熱帶珊瑚島和苗圃都能有效吸收光能并進行光合作用;在熱帶珊瑚島上的葉綠素a、葉綠素b的含量分別為0.45、0.22 mg·g1,都極顯著低于苗圃的值(P<0.01)。因其生長在多種脅迫的生境中,幾種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相對苗圃的值要高得多(P<0.01),分別是867.78、92.35、199.94 U·g1。在各種環(huán)境因子都適宜的苗圃長春花的相應生理學指標數值就遠低于熱帶珊瑚島長春花。
2.3 葉片營養(yǎng)物質含量
熱帶珊瑚島長春花葉片的營養(yǎng)物質含量如表3所示,葉片總有機碳含量較高,達634.54 g·kg1,葉片全氮含量、葉片全磷含量比較高,分別為25.41、3.45 g·kg1。這表明熱帶珊瑚島上的長春花能夠很好地吸收光能和儲存營養(yǎng)物質。
2.4 長春花生長土壤的理化性質
對熱帶珊瑚島長春花0~20 cm深度的土壤元素含量進行分析,其土壤pH值為8.7,呈強堿性。植物生長必需營養(yǎng),如有機碳含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很低,分別為0.432%、0.463 g·kg1和0.674 g·kg1,土壤鈣的含量高達50.950 g·kg1,是因為島礁的主要成分是鈣質珊瑚沙石堆積而成,其他的鉀、鈉、鎂、鉻、鋅、銅的含量分別為2.195、0.892、2.25、0.17、0.11、0.044 g·kg1,相對偏低。
3 討論
3.1 長春花的形態(tài)解剖學特征
植物葉片是對環(huán)境較敏感且可塑性較大的器官,在不同生境下形成各種適應類型,其結構特征最能體現環(huán)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或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杜華棟等,2010)。葉片的解剖結構,能夠反映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特征(李慧卿和馬文元,1998)。葉片及上下表皮較厚,有助于植物減少水分的蒸騰,提高光合效能,這是植物對干旱生境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董建芳等,2009)。我國熱帶珊瑚島嶼存在季節(jié)性干旱且光照強烈,對植物的生長存在較大的影響。海濱木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和草海桐 (Scaevola taccada)是我國西沙群島常見的原生種,說明它們的葉片結構已經完全適應當地季節(jié)性干旱的環(huán)境,其葉片厚度分別為221.73、316.868 μm(韓濤濤等,2018;徐貝貝等,2018)。本研究結果顯示,生長在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的葉片厚度大于苗圃和上述的兩種植物,表明長春花較厚的葉片可以有效提高其保水能力,降低蒸騰作用,利于其抗旱和適應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
發(fā)達的柵欄組織既可以避免干旱地區(qū)強烈光照對葉肉細胞的灼傷,又可以有效地利用衍射光進行光合作用,柵欄組織越厚排列越緊密,植物利用光能的效率越高(董建芳等,2009)。董建芳等(2009)對適應內蒙古干旱地區(qū)的6種沙生柳樹葉片研究發(fā)現,其柵欄組織厚度在102.3~183.2 μm之間變化。韓濤濤等(2018)和蔡洪月等(2018)對原生于我國西沙群島的海濱木巴戟和銀毛樹(Tournefortia argentea)的研究發(fā)現,兩者的柵欄組織厚度都比本研究生長在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要小。與以上植物和生長在苗圃的長春花相比,生長在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的柵欄組織更發(fā)達且排列緊密,表明長春花可以在光照強烈的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中保護葉肉細胞和保持較高的光合效率而正常生長。
比葉面積(SLA)是重要的植物葉片性狀之一,可以表示為葉片面積和葉片干重的比值(李玉霖等,2005)。SLA能夠綜合反映植物利用資源的能力,以及反映植物對不同生境變化的適應(趙紅洋等,2010)。較高的SLA具有較高的凈光合速率,植物能夠較好地適應資源豐富的生境(Grotkopp & Rejmanek,2007)。較低的SLA對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能力強,可以適應干旱、貧瘠的生境(陳文等,2016)。本研究中,生長在苗圃的長春花的SLA高達383.02 cm2·g1,相比在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SLA低,為222.75 cm2·g1,這與已經適應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的原生種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和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的數值相當(吳淑華等,2017)。說明移植到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的SLA在正常范圍內,其葉片結構像上述兩個原生種那樣可以很好地儲存水分和固定足夠的光能來維系自身的生長發(fā)育,適應當地的干旱貧瘠的環(huán)境。
3.2 長春花的生理學特征
葉綠素的含量是植物生長狀態(tài)的一個動態(tài)反應,環(huán)境因素如干旱,能影響植物的光合速率(梁旭婷,2008)。葉綠素與植物光合作用的關系密切,可以進行光能吸收、傳遞與轉換,在植物體內是不斷進行代謝的,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同化物質的能力,影響植物的生長(趙雅靜等,2009)。在干旱條件下,植物葉綠素的合成會受到抑制,同時加速葉綠素的分解,使其含量降低(王馨慧等,2017)。苗圃的長春花葉綠素含量較高,是當地雨量充沛、光照適宜的結果;而熱帶珊瑚島上的長春花總葉綠素含量卻較低,僅為0.68 mg·g1。在干旱且光照充沛的熱帶珊瑚島條件下,長春花葉綠素含量因干旱而降低,較低的葉綠素含量可以減少過多的光能進入光合系統(tǒng),從而防止對光系統(tǒng)產生傷害。此外,長春花葉綠素a/b比值為2∶1,低于陽生植物的理論值(3∶1)。這樣的葉綠體光合系統(tǒng)結構更有利于防止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受到過剩光能的傷害(張偉偉等,2012)。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各種環(huán)境因子脅迫下使有氧代謝受到影響,導致膜系統(tǒng)受到損傷,為保證其生理代謝機能的正常運行,植物體本身對活性氧傷害有抵御和清除的能力(于飛,2013)。防御活性氧離子的保護酶系統(tǒng)主要是SOD、CAT、POD三種酶,這些保護酶在超氧自由基、過氧化氫、過氧化物以及阻止或減少羥基自由基形成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趙雅靜等,2009)。SOD是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指示物,也是氧代謝的關鍵酶,它可以催化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歧化反應而形成過氧化氫和氧,所以在保護酶系統(tǒng)中處于核心地位。POD和CAT是擔負清除活性氧的主要酶系,與SOD協(xié)同作用使活性氧維持在較低水平上(楊潔等,2017)。苗圃的長春花因其生長在各種環(huán)境因子適宜的條件下,所以抗氧化酶系統(tǒng)的幾種酶相對都在較低的水平。在適度脅迫下,植物可以通過增加SOD的活性來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時連輝等(2005)對不同桑樹品種干旱脅迫時,發(fā)現SOD活性的平均值在338.15~428.75 U·g1之間。本研究中,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SOD活性明顯高于上述植物,較高的SOD可以快速清除氧離子,以防止膜脂過氧化,從而保護細胞膜系統(tǒng)。此外,同樣是移植到熱帶珊瑚島的三種適生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大葉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和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其CAT活性在20~55 U·g1的范圍內,POD活性在90~175 U·g1的范圍內(林憶雪等,2017)。與之相比,本研究的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CAT的活性相對較高,POD的活性在上述植物的范圍內,這樣就可以及時清除長春花體內的活性氧,使其體內的活性氧保持在低濃度水平,從而使其正常生長發(fā)育,說明長春花在熱帶珊瑚島有很強的抗干旱脅迫能力。
植物器官在衰老或逆境下遭受傷害,往往會使膜脂發(fā)生過氧化作用,MDA是膜脂過氧化的最終分解產物(梁旭婷,2008)。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損害的程度,通常MDA含量越高,細胞膜受到的傷害越大,植物的抗逆性就越弱。本研究中生長在苗圃的長春花的MDA含量很低,僅是12 nmol·g1,說明其在苗圃環(huán)境下的生長狀況良好且沒有遇到脅迫現象;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MDA含量為53.81 nmol·g1,高于苗圃的長春花,表明在熱帶珊瑚島上生長的長春花處在逆境脅迫的環(huán)境中,但原生在西沙群島的海濱木巴戟的MDA發(fā)現其含量為65.86 nmol·g1(韓濤濤等,2018)。與之相比,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MDA低于上述的結果,說明長春花的MDA含量在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中還屬于正常的范圍,其對熱帶珊瑚島逆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且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細胞膜系統(tǒng)受到脅迫傷害的程度較低。
3.3 長春花對土壤養(yǎng)分的利用效率
植物營養(yǎng)元素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劉鵬等,2008)。N和P是植物的基本營養(yǎng)元素,也是各種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重要組成元素,通過光合作用同化的碳則是植物各種生理生化過程的底物和能量來源(楊惠敏和王冬梅,2011)。以上三種營養(yǎng)元素在植物生長和各種生理機制調節(jié)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張珂等(2014)對54種荒漠灌木植物葉片的碳、氮和磷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C、N、P的含量分別為379.01±55.42、10.65±7.91、1.04±0.81 mg·g1。本研究中熱帶珊瑚島長春花葉片的C、N、P元素含量均比上述的植物要高,表明其在當地干旱貧瘠生境下可以很好的獲取養(yǎng)分,維系正常生長。有研究表明,C、N、P化學計量特征反映了植物自身特性以及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長期適應(Koerselman & Meuleman,1996);植物葉片的N、P含量可以直接反映植物受養(yǎng)分脅迫的狀態(tài)(趙紅洋等,2010)。植物的N∶P是判斷環(huán)境中植物所需養(yǎng)分供應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可以明確植物生產力受到哪種元素的限制。當N∶P<14時,表明植物生長主要受到N限制(郭超等,2018)。本研究結果中,熱帶珊瑚島長春花的N∶P比值為7.37,表明長春花的生長受到N的限制,這是由長春花根際土壤中N含量較低引起的。對長春花的根際土壤元素含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pH值為8.70,呈弱堿性,有機碳含量極低,僅為0.745%;全氮含量也偏低,僅為0.463 g·kg1;全磷含量為0.674 g·kg1。由于珊瑚島主要是由海里珊瑚尸體和碎屑堆積而成,Ca含量較高,達50.950 g·kg1。此外,結果中還檢測到有K、Na、Mg、Cr、Zn、Cu元素,但總體來說土壤養(yǎng)分含量較低,土壤較為貧瘠。長春花葉片營養(yǎng)元素含量正常、生長狀況良好,表明長春花對土壤養(yǎng)分的利用能力高,能夠適應土壤貧瘠的熱帶珊瑚島環(huán)境。
4 結論
與生長在海南文昌苗圃的長春花和其他耐脅迫植物相比,移植到熱帶珊瑚島的長春花表現出葉片較厚、柵欄組織較發(fā)達、比葉面積較小等形態(tài)解剖學特征,葉綠素含量較低和抗氧化酶活性較高等生理學特征,顯示出對干旱和貧瘠等多種脅迫性生境良好適應能力及對營養(yǎng)元素的高利用效率。因此,長春花可以作為熱帶珊瑚島礁或類似生境植被恢復的重要物種。
參考文獻:
CAI HY,LIU N,WEN MH,et al.,2018. The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nefortia argentea in Xisha Islands [J/OL]. Guihaia: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 1134. Q. 20180929. 1352. 006. html. [蔡洪月,劉楠,溫美紅,等,2018. 西沙群島銀毛樹(Tournefortia argentea)的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 [J/OL]. 廣西植物: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 1134. Q. 20180929. 1352. 006. html.]
CARTMILL AD,VALDEZ-AGUILAR LA,CARTMILL DL,et al.,2013. Arbusclar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does not alleviate sodium chloride-salinity stress in Vincal [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 [J]. J Plant Nutr,36:164-178.
CHANG BW,2016. Metabol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ias biosynthesis in Catharanthus roseus induced by exogenous ethylene [D]. Harbi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常博文,2016. 外源乙烯調控長春花萜類吲哚生物堿合成的代謝和轉錄組分析 [D]. 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1-2.]
CHEN W,WANG JH,MA RJ,et al.,2016. Variance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89 species from the eastern Guangdong of China [J]. Chin J Ecol,35(8):2101-2109. [陳文,王桔紅,馬瑞君,等,2016. 粵東89種常見植物葉功能性狀變異特征 [J]. 生態(tài)學雜志,35(8):2101-2109.]
DONG JF,LI CH,LIU GH,et al.,2009. Drought resistance analysis of leaf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6 species of sandy willow in Inner Mongolia [J]. J Desert Res,29(3):480-484. [董建芳,李春紅,劉果厚,等,2009. 內蒙古6種沙生柳樹葉片解剖結構的抗旱性分析 [J]. 中國沙漠,29(3):480-484.]
DU HD,XU CH,LIU P,et al.,2010. Foliar anatomical structures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ies of dominant plants in the North Shaanxi Loess Plateau [J].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30(2):293-300. [杜華棟,徐翠紅,劉萍,等,2010. 陜北黃土高原優(yōu)勢植物葉片解剖結構的生態(tài)適應性 [J]. 西北植物學報,30(2):293-300.]
FANG M,WANG YF,GONG ZY,2008. Study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15 kinds of fruits and 33 kinds of vegetables [J]. Food Sci,29(10):97-100. [方敏,王耀峰,宮智勇,2008. 15種水果和33種蔬菜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食品科學,29(10):97-100.]
Flora of China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AS,1977. Flora of Re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M]. Beijing:Science Press,63:8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1977. 中國植物志 [M]. 北京:科學出版社,63:83.]
GROTKOPP E,REJMANEK M,2007. High seedling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specific leaf area are traits of invasive species:Phylogenetically independent contrasts of woody angiosperms [J]. Am J Bot,94(4):526-532.
GUO C,TUO B,SU T,et al.,2018. Stoichiometry of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five common herbaceous species in the East Yellow Sea island of China [J]. Chin J Appl Ecol,29(2):380-388. [郭超,妥彬,蘇田,等,2018. 中國東黃海海島5種常見草本的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 [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9(2):38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