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和自由貿易港的建設一步步展開,海南飲食在推動海南旅游文化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對外傳播海南飲食文化過程中,菜系宣傳資料的英譯存在以下困難:首先,海南菜肴有著變化多端的烹調手段,豐富的選材,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因此很難找到所需要的英文詞匯進行翻譯;其次,海南飲食文化中,菜名和菜肴的介紹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飲食與文化結合給翻譯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本文從功能目的論的視角,以外宣為目的,對海南旅游委官網上海南經典美食進行翻譯探究,根據功能翻譯理論提出的譯入語文化和譯文交際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的理論,分析英文菜肴簡介特點和目的,并以其作參照,對中文菜名的英譯范例進行翻譯評價和修改,提出中式菜名英譯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飲食文化外宣;海南國際旅游島
基金項目:2017年海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ys2017-47)。
1 外宣翻譯和翻譯目的論
外宣翻譯指的是對外宣傳材料的翻譯?!巴庑g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讓世界了解中國,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或其他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對象的交際活動。”(張健,2013)。外宣翻譯有助于向外展示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打開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搭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接納中國文化的橋梁。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和自由貿易港建設都已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宣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海南旅游委官網作為政府門戶網站,是國內外游客了解海南島的重要窗口, 海南菜經歷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中華烹飪王國一支年輕而又具有鮮明特色、頗有發(fā)展前景的地方菜系,因此該網站飲食文化部分的英譯質量能直接影響海南島的旅游形象。
首先,外宣翻譯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推介性?;旧隙际侵凶g外,也就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主要強調交流與溝通,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宣傳中國。外宣翻譯要遵循翻譯的基本原則,從而能夠達到傳遞信息和宣傳的有效的目的,所以我們可以將外宣定義為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次,外宣翻譯主要以受眾讀者為中心。對于外宣翻譯而言,要保證所翻譯的譯文能夠使讀者們充分地理解,通過譯文就能夠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吸引外國的游客們來海南旅游。因此在翻譯中要注意一些問題,西方國家的外宣資料往往是比較簡潔,而且用詞精練,而中文的外宣材料往往用詞比較華麗,贊美之詞較多。所以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不應該僅僅注重英文和漢語之間的轉換,更應該注重精準表達(朱義華,2013)。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以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和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為代表的德國功能 翻譯理論學派的核心理論。翻譯目的論的出現打開了翻譯理論研究的新篇章。早在1971年,凱瑟林娜·賴斯就提出了翻譯評價的新標準,即把翻譯行為所要實現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初,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和完善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翻譯目的論認為影響翻譯過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指“目的原則”是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即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Nord, 2001)。依據翻譯目的論,譯者可以任意選用翻譯策略和技巧去實現翻譯目的。
2 國內飲食文化英譯現狀
以飲食文化翻譯為關鍵詞對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獲取相關文獻約147篇。其中,涉及地方飲食文化的70余篇,除了蘭州、湘菜等地方特色濃郁的菜系,還有維吾爾族、客家族等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名著小說17篇文獻,探究紅樓夢、儒林外史和水滸傳中飲食文化翻譯。比較中外飲食文化進行翻譯探究的文獻13篇,其余大部分文獻從整個中國飲食文化出發(fā)??v觀現有文獻,約半數文獻僅分析了飲食文化的翻譯策略而缺乏理論基礎。其余文獻雖有理論指導,但多集中于跨文化視角、傳播學視角和文化翻譯觀,如杜施茗(2017)跨文化目的視角下探討了廣西地區(qū)特色飲食文化內涵的認知和翻譯技巧;劉炳淑(2014)通過傳播學的視角來探討山東菜名的英譯策略,更好地推介山東飲食文化。孫立平(2017)基于"文化翻譯觀"理論,著眼于中國餐飲文化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詳細分析和闡釋了其翻譯原則和策略。就已有文獻來看,飲食文化英譯文獻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表明該領域開始得到人們廣泛關注。
而以目的論作為指導的文獻近年來也逐漸增加,如:陳爽(2018)在以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為依據,指出了中式菜名英譯的混亂問題以及原因,分析了中式菜肴的命名特點,最后探討了中式菜名的有效翻譯方法;徐佳斌(2019)以《紅樓夢》為例,以目的論作為理論依據,對比分析文本楊憲益、霍克斯的兩個譯本,旨在總結翻譯飲食文化翻譯的一般規(guī)律,準確地外宣中國飲食文化;沈超(2018)以目的論為理論視角,采用文本分析法,對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儒林外史》英譯本—The Scholars中有關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進行研究。
然而,總體而言,目前鮮有涉及海南飲食文化的翻譯實踐分析。針對外宣,以目的論為視角分析海南飲食文化的更是寥寥無幾,僅有陳露蕓(2018)從目的論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了海南特色美食翻譯的目的和策略。故此,運用目的論指導海南飲食文化外宣翻譯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與實踐意義。
3 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外宣翻譯策略
3.1 音譯加注
正如黃友義先生所指出的,要做到外宣翻譯的“三貼近”,有兩點必須注意:一是需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二是熟知外國語言習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代表著具有海南特色的菜肴,意味著菜肴名稱所承載的飲食信息和文化信息,在英語語言中沒有“對等語”或者“對應語”,這種造成文化空缺,承載原語獨特文化信息的詞匯稱為文化負載詞。而目的論將研究聚集在翻譯過程中的各種目的的選擇上,目的可以理解為:譯者的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和使用某種翻譯手段索要達到的目的(張錦蘭,2004)。因此為了達到外宣目的,更好傳遞翻譯效果,根據目的論的解釋,對于特色菜肴名稱這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舉例如下:
和樂蟹Helexie -Juicy local crab served in its shell
東坡餅Dongpobing- Rice cake with nuts
清補涼 Qingbuliang-? Chilled coconut milk with ice, watermelon, pineapple, raisins, sweet potatoes, peas, macaroni and jujube
薏粑 Yibua - Glutinous coconut rice cake wrapped with banana leaf
椰子船 Yezichuan - Sticky rice in coconut
以上海南菜肴的翻譯便是遵循了“音譯注釋”這樣的一種翻譯策略。在名稱較為簡短,卻富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時候,音譯輔以必要的注釋,是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漢語拼音傳遞出且保留了特色的飲食文化,注釋部分則是讓外國友人進一步了解海南特色菜肴所蘊含的獨特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應當盡量選擇保留地域特色的文化因素并且要加以注釋,“音譯注釋”不僅是可行的翻譯策略(劉清波,2003),而且應當是體現推動漢語文化的影響力和漢語拼音在英語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所必須遵循的翻譯原則。
3.2 直意兼譯
為由于外國游客往往不熟悉中國的飲食文化,若直譯出來的“中國味道”過濃,難以讓游客理解,無法達到外宣的目的。采取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除了直譯外,采用部分意譯的方法有助于讀者逾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有效獲得原文的信息(陳爽,2010)。中餐菜名通常傳達菜肴的原料、配料、加工方式、烹任方法以及菜肴呈現的色香味形等信息,目的論要求我們對原文信息的準確傳達,因此詳盡明了的闡述才能有效消融文化差異,實現外宣目的。根據目的論的要求,筆者認為翻譯菜名時應視具體情況即是否能從菜名直接看出主料、配料、調料以及色香味形來進行翻譯,力求譯文讀者對譯文能產生與原文讀者相近的美食體驗,舉例如下:
海南雞飯 Hainan chicken rice
陵水酸粉 Lingshui sour noodles
椰子雞 Coconut chicken soup
海南雞飯、陵水酸粉和椰子雞都是海南的獨特美食,海南雞飯將雞油與米飯混合,椰子雞用椰奶煮雞湯,因此筆者從佳肴的食材入手,將其食材直譯出來。陵水酸粉相比其他海南的粉類,最大的特點就是味酸,因此筆者將酸味直接譯出,過此種處理譯出的英文菜名不僅能給譯文讀者以清楚的闡釋,更能讓其對美味佳肴產生遐想和親自品味的沖動。除了食材與味道之外,烹飪方式和外形也能成為英譯的依據,舉例如下:
綿綿冰 Snowflake ice
文昌雞Boiled Wenchang chicken
綿綿冰以特制的刨冰機刨制而成,冰品以一種延續(xù)不絕、接連不斷、如絲如絮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每一件都仿佛是藝術品。筆者用snowflake 較好傳達出了綿綿冰的形態(tài),后半部分直譯Ice讓游客明白這是一道冰品。文昌雞是采用先水煮再白斬的烹飪方法,筆者將烹飪方法有效傳達到譯文中,讓英語讀者體會到中餐菜名的文化特色,實現文化傳播目的。
4 結語
隨著國際旅游島和自由貿易港的發(fā)展,海南旅游委等官方網站對海南飲食文化的英譯介紹,是外國游客出游前對本地的一手資料,也是了解海南一個重要途徑。此類官方網站達到飲食文化宣傳效果,意義重大。當前,海南旅游委官網的飲食英譯材料還不夠全面,翻譯不夠到位。整個海南島也沒有一致的標準。許多譯文不能有效地傳達這些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的翻譯甚至省略文化意義,這實際上并沒有發(fā)揮對外宣傳中文化傳播的功能,改進外宣英譯質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30(01):19-27+43+72.
[2]朱義華. 外宣翻譯研究體系建構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3]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50,64.
[4]王軍,陳詩月.翻譯目的論研究綜述[J].現代交際,2017(18):
102-103.
[5]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29-30.
[6]陳爽.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中式菜名英譯[D].黑龍江大學,2010.
[7]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3(04):52-53+6.
[8]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01):35-37+13.
作者簡介
陳法拉(1993-),男,漢族,湖南郴州人,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口譯專業(yè)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論翻譯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