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中國的武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此后,盡管歷朝歷代不時有廢除或停止武舉的決策(比如元代不搞武舉,明代前期也不搞武舉),但就歷史大勢而言,武人終于像文人考科舉一樣,有了一條常設的晉升通道。而武狀元籍貫的變化,也反映了我國經(jīng)濟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
到清末永久廢除武舉,這項考試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然而,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有名可查的武狀元,不過280人左右。武狀元如此鳳毛麟角,一個原因是確實難考,另一個原因則是中國文人對武人的鄙視造成的。武狀元、武進士的名字、生平等要流傳下來,靠一只手打遍天下是沒用的,終歸還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筆。
按照唐朝的武舉制度,一年一考,少說也誕生了一兩百個武狀元。但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唐代武狀元(含武進士)只有41人。
這41人中,有19人籍貫不詳。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梢姡谔拼?,山西人的武功是最硬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其次是陜西,出了4個武狀元;第三是河北,占了2個。
天下武功,半出河東(唐代河東,主要指山西一帶)。山西人憑什么撐起了武舉制度的半壁江山?
山西是大唐的發(fā)家之地。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雖然依仗關隴集團的支持,但其發(fā)兵的武力支撐,來自山西,比如著名的晉陽(今太原)起兵。
當時武舉的科目,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考射箭,分為馬射和步射。二是考體力,有翹關和負重。“關”是過去城門用的長門閂,所謂“翹關”,即要求武人單手握門閂的一端,用力把門閂平端起來。負重一科,則要求武人背著五石(約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數(shù)越多,成績越好。三是考身材和言語。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對答是否流利。
武舉制度的設立,是為國家選拔靠譜的武將。對武將的要求,素質(zhì)肯定要全面,武功、謀略、戰(zhàn)術、大局觀、忠誠度,都非常重要,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
宋代對整個武舉制度進行了完善,具體來說,宋代武舉分為比試(資格考試)、解試、省試和殿試四級,考試科目既考武藝,又考文化。武藝科目包括弓步射、弓馬射、弩踏、掄使刀槍等器械。
科目的變更是根據(jù)當時的戰(zhàn)爭需求設立的。唐代的翹關、負重等科目,到宋代,被挽弓開弩取代,通過拉弓弩的幅度,測試武人的力量。唐代武舉看容貌身高,這時,這一指標也成為募兵中的基本條件,無須單獨面試。
宋代比唐代增設了程文(一般稱為“內(nèi)場”)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也就是說,宋代的“術科”要考文化課,既要根據(jù)時務邊防進行答對,類似于現(xiàn)在的申論,也要講解兵書的主要意思,相當于現(xiàn)在的默寫原文+閱讀理解。
這些改革,有利于促使武人從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向大塊頭有大智慧的方向發(fā)展。隨之而來的,是“武狀元省”的轉(zhuǎn)移。
唐代武功獨步天下的山西,此時被浙江取而代之。兩宋共產(chǎn)生武狀元74人,除去籍貫不詳者24人(大部分為北宋武狀元),剩下50人中,浙江一省24人,幾乎占了一半。福建這一時期有15名武狀元,也相當厲害,僅次于浙江。
這不難理解,因為經(jīng)過宋代的武舉改革,武舉名為考武,實為考文,哪些地方文風盛,文武狀元就盡收囊中沒商量了。還有一點必須說明,南宋的地盤被局限在南方,這也使這一時期的武舉成為南方各省專屬舞臺。
相比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局面,明代版圖的擴張,讓武狀元的地域分布在全國范圍內(nèi)更具說服力。
就考試內(nèi)容和側(cè)重點而言,明代幾乎是宋代的翻版,即相當重視文化課成績。以鄉(xiāng)試(省考)為例,明代規(guī)定要考三場:第一場考騎馬射箭,以三十五步為準;第二場考跑步射箭,以八十步為準;第三場筆試,或問古兵法,或問時務。
由于文化科目的比重仍然很大,明代出文狀元的地方,也盛產(chǎn)武狀元。整個明代有武狀元52人,其中籍貫可考者45人。這45名武狀元中,江浙兩省分掉一半,其中,江蘇13人,浙江10人,接下來,安徽4人,排第三。全國前七名的省份里,除了陜西,都位于南方。這與文狀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狀況高度重疊。
清代武舉一改宋明兩代重文輕武的趨向,在考試制度沿襲明代的基礎上,將錄用標準逐步恢復到注重武藝的本質(zhì)上。
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于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康熙年間改為策一篇、論二篇;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于是干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jīng)七書》中一段,通常只要100字左右。這已經(jīng)把文化科目難度,降到了小學生的水平。
文化科目在武舉中淪為陪襯的結(jié)果,使北方省份終于壓過南方省份,在武狀元數(shù)量上包攬前兩名。
清代共有109名武狀元,直隸(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占了41名,山東占了14名。這兩個典型的北方省份,一舉拿下全國武狀元的一半名額。
河北人突然力壓全國,與該省武風興盛分不開。但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河北拱衛(wèi)京師,清代給的鄉(xiāng)試名額總比其他省給得多,得到了政策性的照顧。自唐代以來,武功最高、武狀元最多的省份,兜了一圈,終于又回到北方。
(摘自“最愛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