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勇強,馮鴻杰,魏鋒,趙麗紅,李艷,馮自力,朱荷琴
(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陽455000)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種病原菌引起的,主要包括立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ossypii)、 紅腐病菌 (Fusarium moniliforme)和猝倒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等[1]。棉花苗期病害引起死苗, 常常造成棉田缺苗斷壟,整穴無苗,不利于棉田一播全苗[2]。 近年來,棉田播種后,持續(xù)低溫降雨造成棉田苗病加重[3]。種子處理技術是防治棉花苗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4]。因此,篩選出既防病效果好,又對棉苗安全的單劑農藥至關重要。本研究選用生產中常用的10 種單劑殺菌劑,播種前處理棉花種子,根據(jù)田間棉花苗期病害的發(fā)生情況,綜合評價其使用效果,從而為種子處理劑應用及復配選用最優(yōu)的單劑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安排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試驗基地往年苗病發(fā)生嚴重的連作棉田,砂壤土質,pH在6.8 左右,有機質含量0.85%,土地平整,田間管理一致。
試驗選用國審棉花品種中棉所49 (本課題組提供)。 試驗防治對象為棉花苗期主要病害 (立枯病、炭疽病、紅腐病和猝倒病等)。
本試驗于2019 年4 月25 日田間播種,種子處理采用人工藥劑包衣或拌種的方法,使藥劑在種子表面分布均勻一致。 共設10 個藥劑處理和1 個空白對照。 10 種供試單劑種子處理使用劑量,均為商品農藥登記信息網提供的推薦制劑量。處理1:50%(質量分數(shù),下同)福美雙可濕性粉劑(天津市興光農藥廠生產),拌種處理用藥量為1∶200(藥種質量比,下同);處理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浙江泰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拌種處理用藥量為1∶200;處理3:15%五氯硝基苯懸浮種衣劑(山西省臨汾海蘭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 包衣處理用藥量為1∶50;處理4:12%萎銹靈可濕性粉劑(陜西恒田生物農業(yè)有限公司生產), 拌種處理用藥量為1∶100;處理 5: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北農(海利)涿州種衣劑有限公司生產),包衣處理用藥量為1∶150;處理6:35%精甲霜靈種子處理乳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包衣處理用藥量為1∶1 500;處理7:20%甲基立枯磷乳油(寧國市百立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拌種處理用藥量為1∶50;處理8: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包衣處理用藥量為1∶200;處理9:10%嘧菌酯懸浮種衣劑(聯(lián)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包衣處理用藥量為1∶200;處理10:18%吡唑醚菌酯懸浮種衣劑(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包衣處理用藥量為每100 kg 種子30 mL;處理11:空白對照,不用任何農藥處理種子。
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4 次重復, 每小區(qū)面積為20 m2。 各小區(qū)常規(guī)管理措施一致。
出苗率和發(fā)芽率測定:播種后隨即在每小區(qū)行間人工開溝,均勻撒施已處理的種子200 粒,每處理3 次重復,每3 d 調查一次出苗數(shù),至不再出苗為止,計算出苗率。 在室內恒溫箱中進行發(fā)芽率的測定,每處理設 3 次重復,于第 3、5、7 天統(tǒng)計發(fā)芽數(shù),計算發(fā)芽率。
防治效果統(tǒng)計方法[5]:棉花播種出苗后,在各小區(qū)中間2 行, 每3 d 調查一次死苗數(shù)和總株數(shù),至田間不再死苗為止(約30 d),計算死苗率和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死苗率-藥劑處理區(qū)死苗率)/空白對照區(qū)死苗率×100。
小區(qū)生物量統(tǒng)計方法:田間最后一次調查死苗時,每處理拔苗20 株,進行株高、根長和鮮質量的測定。
采用SAS 9.4 統(tǒng)計軟件的最小顯著差數(shù)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 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不同藥劑處理種子對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為 73.2%~89.1%(表 1)。 其中:處理 5 防病效果最好為89.1%,顯著高于處理2、處理3、處理4,與其他藥劑處理無顯著性差異;處理4 的防治效果最低,為73.2%。 各處理防病效果由好到一般依次為處理5>處理9>處理10>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
不同藥劑處理棉花田間出苗率為81.7%~86.2%, 處理 6 和處理 5 出苗率好, 為 86.2%和85.9%, 但與其他藥劑處理和空白對照無顯著性差異。 不同處理田間生物量測定結果, 根長為3.5~4.3 cm, 株高為8.4~8.8 cm, 單株鮮質量為5.0~6.2 g, 所有藥劑處理各指標與空白對照無顯著性差異。
不同藥劑處理后室內測定其發(fā)芽率結果為92.1%~94.0%,處理3 和處理9 室內發(fā)芽率好,為94.0%和93.9%, 與其他藥劑處理和空白對照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1 藥劑處理種子棉花苗期相關指標測定結果及其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
播種前棉花種子藥劑處理是最經濟有效的苗病防治技術之一。 本試驗結果表明,使用所選10 種藥劑單獨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效果明顯。 其中,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防治效果最優(yōu), 與郭首定等[6]報道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有效成分咯菌腈)對苗病的防效結果一致,其次為10%嘧菌酯懸浮種衣劑和18%吡唑醚菌酯懸浮種衣劑,且對棉苗生長安全。 劉新浩等[7]報道適樂時懸浮種衣劑處理種子對苗病的防治效果好, 對幼苗安全,是種子處理防苗病較為理想的殺菌劑,與本研究結論一致。
充分考慮其經濟、安全和有效的防治目的,建議采用殺菌和殺蟲劑復配進行種子處理,防治苗期病蟲害。 單獨使用以上殺菌劑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效果明顯,為減緩抗藥性,建議以上單劑每年交替使用, 或者與其他殺蟲劑和殺菌劑復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