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井岡山博物館講解員:各位觀眾大家好,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文物,是一位農(nóng)民黨員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的入黨誓詞。CCP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文縮寫。
入黨誓詞上面寫的是“犧牲個人,言首泌蜜(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紅布兩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與入黨的時間、地點: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賀頁朵;地點北田村;1931年1月25日。雖然這份誓詞24個字中有6個錯別字,飽經(jīng)滄桑、陳舊模糊,但目睹者無不深深震撼于書寫者賀頁朵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對黨的無限忠誠。
為了探尋這份“特殊”入黨誓詞的故事,攝制組專程趕到了賀頁朵的老家——永新縣北田村。得知攝制組到來的消息后,賀頁朵的孫子賀佐才專程從500多公里外的廣州趕回老家。
賀頁朵之孫賀佐才:1927年,毛主席帶領(lǐng)工農(nóng)紅軍上井岡山以后,一直到1934年,我祖父就在這個榨油坊工作。
賀頁朵原本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在井岡山地區(qū)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感召下,他滿懷熱情地投身其中,把自家的榨油坊提供給紅軍當作秘密聯(lián)絡(luò)點,建立起一個地下交通站,為紅軍搜集和傳遞情報、運送傷病員、轉(zhuǎn)運食鹽等物資。
1931年,賀頁朵45歲。由于表現(xiàn)出色,他的入黨申請被永新縣中共黨組織批準了。1931年1月25日晚上,賀頁朵激動地捧出一塊早已準備好的紅布,一筆一劃地在上面寫下入黨誓詞。賀頁朵識字不多,24個字的入黨誓詞中他寫了6個錯別字,最能體現(xiàn)賀頁朵革命信念的,是他在紅布兩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與入黨的時間、地點。要知道,在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制造白色恐怖的年代,把名字和入黨地點寫在入黨誓詞上是非常危險的。一旦被敵人發(fā)現(xiàn),不但會失去自己的生命,還會累及家人和親友。
1934年,賀頁朵在一次伏擊戰(zhàn)中負了重傷。紅軍長征后,他留下來堅持斗爭,后來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與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在之后的漫長歲月里,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寫有入黨誓詞的布條用油紙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
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把“宣誓書”取下來默默誦讀,并用實際行動履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言。
1949年8月,賀頁朵盼來了解放,他取出寫著入黨誓詞的布莊重地對家人說:“我入黨時,介紹人反復(fù)囑咐,寧愿殺頭,也不能告訴任何人。從入黨到解放有十多年了,我沒有告訴你們,因為這是黨的機密??!”1951年,中央派慰問團到南方老革命根據(jù)地慰問時,賀頁朵將這份珍貴的入黨誓詞親手交給慰問團負責人。
這份在井岡山時期唯一保存下來的入黨“宣誓書”,他雖然寫了一些別字,這些別字并不減少它陳列在革命博物館的意義,倒使人感到它忠實、可愛、可貴。
“我這次犧牲并不出乎意外,父親不必過于悲傷,還可以再討一個或繼承一個,你就當作沒有生我這樣一個孩子,只有這樣想法。我自問沒有什么對不起家庭的地方,但是使你現(xiàn)在十分悲傷。我并不悲傷,若干年后,你一定會理解的?!?/p>
這是革命烈士傅烈1928年就義之前,留給父親的一封遺書。
傅烈,原名傅見賢,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臨川縣。其父傅善慶,在鎮(zhèn)上開辦了一家“傅啟順米棧”,家境殷實。作為家中獨子,傅烈一直被父親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子承父業(yè)。
1919年4月,父親給傅烈安排了婚事。剛從臨川毓靈女子學(xué)校畢業(yè)的女學(xué)生陳彩蓉,與傅烈結(jié)為夫妻?;楹螅瑑扇饲橥兑夂?。傅烈還將妻子的名字改為陳才用,希望妻子發(fā)揮才干,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1919年6月,父親安排傅烈到上海吳長泰機米廠去做學(xué)徒。當時五四運動爆發(fā)不久,傅烈被上海各界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行動深深吸引,決心投身赴法勤工儉學(xué)運動。年底,他回到臨川,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結(jié)果父子倆大吵了一場。父親不理解傅烈的選擇,而妻子陳才用卻堅決支持,她暗地賣掉了自己的嫁妝,湊齊了丈夫的300元旅費。
在法國的勤工儉學(xué)中,傅烈結(jié)識了周恩來、鄧小平等人,成為旅歐共產(chǎn)主義組織——中國少年共產(chǎn)黨的籌建人之一。1924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赴莫斯科東方大學(xué)學(xué)習(xí)。
1925年7月,傅烈奉命回到祖國,到廣州參加革命,在中共廣東區(qū)委負責情報工作。后經(jīng)組織特許,妻子陳才用也來到廣州,和他一起投身革命。
1927年,四川發(fā)生三三一慘案,大批共產(chǎn)黨人被殺害,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傅烈臨危受命,被派往重慶重建四川省委。傅烈到達重慶后,立即組織重建了中共四川省委,并制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軍閥統(tǒng)治的《四川暴動行動大綱》。
在省委和傅烈的領(lǐng)導(dǎo)下,萬源、宣漢、達縣、蒲江、南溪、綿竹等地先后爆發(fā)武裝暴動,四川革命形勢為之一新。
正當四川革命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時候,危機卻在悄悄降臨。
1928年3月9日,在重慶興隆巷8號,正在秘密開會的傅烈等人被捕入獄。
在獄中,傅烈受盡各種毒刑,但他始終堅貞不屈。
1928年4月3日,敵人將傅烈在朝天門外殘忍殺害。臨刑前,傅烈給父親和妻子各留下一封家書。在給妻子陳才用的信中他寫道:“你是知道我怎樣死和為什么而死的?!你要為我報仇,要繼承我的遺志,為黨的事業(yè)奮斗到底!”
在信的末尾,他寫下了“拼將七尺男兒血,爭得神州遍地紅”。
傅烈用自己短暫而耀眼的一生,踐行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誓言。
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省太平縣譚家橋鎮(zhèn),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遇國民黨軍,在搶奪制高點的戰(zhàn)役中,沖鋒在先的十九師師長尋淮洲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2歲。臨終前,尋淮洲反復(fù)念叨著“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滅敵人!消滅敵人!”
尋淮洲侄孫尋仕堂:這是我們尋氏第五次修的族譜,這上面有我二祖父就是尋淮洲,這是他的牌名叫學(xué)海,字就是淮舟(洲)。他很小的時候,經(jīng)常爬樹,當?shù)氐睦先硕际钦f叫他“猴子”,會爬樹、勇敢。
尋淮洲家境貧寒,父母還是想盡辦法,讓他在9歲那年進入了當?shù)匦W(xué)讀書。13歲那一年,尋淮洲又考入了高小,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并萌發(fā)了革命志向。他曾在高小作文中寫道:“革命的意義,是革除腐劣而建新優(yōu):如社會黑暗,便起社會革命;政治腐敗,便生政治革命”。為了實現(xiàn)革命理想,1927年,尋淮洲告別親人,獨自趕往長沙,去投奔瀏陽工農(nóng)義勇軍。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王文珍:他只有15歲。所以本來還不到參軍的年齡,但是自己強烈表達了自己這種投身革命要參加武裝斗爭的這么一種決心,就批準他了,所以他成為了當時年齡最小的一名戰(zhàn)士。
1927年9月,尋淮洲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又追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
在五次反“圍剿”戰(zhàn)役中,尋淮洲展現(xiàn)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屢建奇功,21歲便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1934年7月,紅七軍團受命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擔任總指揮。同年11月,紅七軍團進入閩浙贛蘇區(qū),與方志敏領(lǐng)導(dǎo)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
1934年12月,紅十軍團首戰(zhàn)譚家橋,為了爭奪制高點,尋淮洲率部先后發(fā)起三次沖鋒,都遭受失敗。在發(fā)起第四次更大規(guī)模沖鋒時,尋淮洲不幸腹部中彈,但他依舊忍著劇痛,指揮戰(zhàn)士們往前沖。
12月16日,部隊轉(zhuǎn)移至涇縣茂林鎮(zhèn),尋淮洲終因流血過多,英勇犧牲。尋淮洲的遺體被就地埋葬,卻不幸被隨后趕到的國民黨軍掘墓破棺,殘忍地割下頭顱示眾。
1938年5月,陳毅率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jù)地,途經(jīng)茂林鎮(zhèn)時,為尋淮洲重建了墳?zāi)?,并為他親筆撰寫了墓志銘:“尋淮洲同志是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足為抗日戰(zhàn)士之楷模?!?p>
“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滅敵人!消滅敵人!”這是尋淮洲的臨終遺囑,更是他的請戰(zhàn)書,展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紅軍將領(lǐng)為國為民英勇犧牲的精神和初心。
“兒何嘗不想念著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鳳翠娘家父母雙亡,望大人善待兒媳,見鳳翠如見兒一般?!?/p>
這是1927年6月北伐軍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四團參謀長、共產(chǎn)黨員王爾琢寫給父母的信。信中提到的鳳翠,是他的妻子鄭鳳翠。王爾琢和鄭鳳翠都是湖南省石門縣官橋村人,兩人青梅竹馬。1923年10月,王爾琢與鄭鳳翠正式完婚。婚后僅僅三個月,王爾琢得知廣州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毅然辭別新婚妻子,前去報考。
誰知這一走,竟成為這對恩愛夫妻的永訣。
在離家的三年多里,王爾琢不僅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生,還在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培養(yǎng)下,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北伐戰(zhàn)爭中,他戰(zhàn)功赫赫。
北伐軍攻克武昌后,牽掛妻子和從未謀面的女兒的王爾琢寫信讓母女倆到武漢團聚。沒想到,還沒等到一家團聚,就發(fā)生了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全國革命形勢發(fā)生急劇變化,王爾琢成了被通緝的“中共要犯”,不得不緊急離開武漢。
1927年6月的一天,在武漢的一處街巷里,鄭鳳翠帶著她3歲的女兒桂芳,幾經(jīng)周折,終于找到了丈夫王爾琢為她們租好的住處,但是屋內(nèi)卻空無一人。
母女倆空等了十多日,也沒有等來親人,只得給丈夫留下一封信遺憾返鄉(xiāng)。3歲的小桂芳出生后還未見過父親,父女倆一生中唯一的見面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等到王爾琢再回到武漢時,才發(fā)現(xiàn)妻子和孩子已經(jīng)回了老家。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興:其實相差只有幾天,就在這個時候,王爾琢感覺到非常愧疚妻兒,就提筆給父母寫了一封信,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托孤書”。
王爾琢從武漢趕赴南昌,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隨朱德、陳毅上了井岡山,歷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參謀長和紅四軍參謀長,成為工農(nóng)紅軍最年輕的軍參謀長。
1928年8月25日,王爾琢在江西省崇義縣思順圩追勸叛徒時,不幸英勇犧牲,年僅25歲。
在王爾琢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傳世挽聯(lián):“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
王爾琢犧牲后,鄭鳳翠獨自撫養(yǎng)女兒,可這唯一的女兒20歲時帶著終生沒有見過父親的遺憾因病不治。
這位80多歲的老人,也是紅軍的后代。在王爾琢的感召下,他已經(jīng)為烈士墓地默默守護了30多年。
“現(xiàn)因時局轉(zhuǎn)變,為了不連累家庭,今后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我沒有錢寄回來?!?/p>
這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團長盧德銘給家人的最后一封家書。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堂堂的國民革命軍的團長,居然連貼補家用也無能為力。
盧德銘,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黃埔軍校二期畢業(yè),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征和北伐中沖鋒陷陣、屢建奇功,是葉挺麾下的著名戰(zhàn)將,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戰(zhàn)斗。
戎馬倥傯之際,他沒有忘記給家人寫信,將行軍途中的見聞,戰(zhàn)斗所遭遇的損傷,一一告訴家人。
“這場戰(zhàn)役殲滅了很多敵人,但是我們的傷亡也不少。我們的營長曹淵同志也在這次戰(zhàn)役中犧牲了?!薄拔覀冞@次北伐,有這樣的順利進軍,全靠群眾的支持。自廣州出發(fā)以來,沿途都有老百姓給我們做向?qū)?,并主動給我們搬運子彈等輜重?!?/p>
在行軍路上,他也會像一名普通的青年人一樣,從與親人歡聚的夢鄉(xiāng)中醒來。
“我不是不懷念家庭,其實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兒等。在夢中我曾發(fā)囈語,呼喊(侄兒)權(quán)一、少南。醒來時同志們笑我說,參謀長還在思鄉(xiāng)呢!”
1927年9月,盧德銘奉中央指令率部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起義部隊總指揮,成為毛澤東革命軍事生涯的第一個軍事搭檔。
9月19日,遭受很大損失的各路起義軍在瀏陽文家市會師。當晚,毛澤東召開前委會議,討論進軍方向問題,會上發(fā)生了激烈的討論。盧德銘批判了余灑度“取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意見,堅決維護毛澤東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意見。由于盧德銘在部隊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會議最終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由此,黨在農(nóng)村包圍城市這一正確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1927年9月25日,在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途中,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盧德銘僅帶一連兵力在蘆溪山口巖一帶阻擊敵人,胸口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3歲,成為井岡山斗爭時期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lǐng)。
在盧德銘10來歲的時候,父親就給他定了親。女方叫顏瑞琴。在家信里,盧德銘曾經(jīng)略帶稚氣地寫出這樣的話:
“如果瑞琴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一要讀書;二要革命;三不要纏腳?!?/p>
在他看來,不久以后,他一定會與瑞琴再見面。接到他最后一封信后,他果真沒有再寄回錢,也沒有寄來任何一封家書。
未婚妻瑞琴精心保留著他年輕時寫的信,珍藏著他的兩張照片,一直到老。
這些是張朝燮和妻子王經(jīng)燕的大部分書信,現(xiàn)存于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一頁頁泛黃的紙張,滿含著烈火永生的心語,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就是我們的感情也要社會化,不要把對于私人感情的熱烈,超過對于團體感情的熱烈?!薄拔覀兊奶貏e關(guān)系是永久存在的,不過現(xiàn)在我們只能把它埋在深深的胸懷里。不然就要誤了我們公共的使命。”這是1927年3月27日張朝燮寫給妻子王經(jīng)燕的最后一封家書。
張朝燮出身于官宦之家,王經(jīng)燕的父親是永修縣的“首富”,倆人均出身富貴,家境優(yōu)越,卻毅然放棄了安逸與悠閑,走上革命道路。
1919年春節(jié)后,青梅竹馬的張朝燮和王經(jīng)燕喜結(jié)連理。1924年,張朝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國共合作期間當選為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工人部長。1925年,在丈夫的影響下,王經(jīng)燕也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25年秋,王經(jīng)燕受黨組織派遣,準備前往萬里之遙的莫斯科中山大學(xué)學(xué)習(xí)。以革命事業(yè)為重的張朝燮鼓勵內(nèi)心猶豫的妻子服從組織安排,不要留戀家庭和孩子。行前,張朝燮填詞一首,裝入信封,讓妻子在旅途中拆讀。這首《念奴嬌·送別》的詞中,沒有長亭送別的依依不舍,也沒有西出陽關(guān)的悲哀與凄涼,“猛進猛進,學(xué)成歸來殺賊”。催人奮進,激烈豪邁。
此后兩年間,雖遠隔萬里,但鴻雁傳書、互訴衷腸。厚厚的信箋,見證了一對遠隔萬里的革命伴侶之間的兩情相悅、共同成長,他們?yōu)橹餐睦硐牒统跣牟幌侇^顱、灑熱血。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張朝燮被罷免了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工人部長的職位。他回到老家永修繼續(xù)革命工作,擔任中共永修地委組織部長。
1927年3月27日晚,張朝燮給妻子王經(jīng)燕寫下了那封家書。張朝燮沒有想到,這封家書竟成了他給妻子的絕筆。19天后的4月15日,張朝燮被百余反動匪徒包圍。他奮不顧身突圍求援,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5歲。
而此時,王經(jīng)燕已完成學(xué)業(yè),正準備回國。噩耗傳到莫斯科,王經(jīng)燕痛苦萬分,但她迅速抹干淚水,毅然回國。后來,王經(jīng)燕擔任了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長。1928年6月省委機關(guān)被破壞時不幸被捕,后慘遭殺害,時年26歲。
【歌曲《我和你》】
這是革命烈士張朝燮和妻子王經(jīng)燕,生前共同譜寫的歌詞《我和你》。就像歌里唱的那樣,他們用沸騰的熱血、不屈的意志、無畏的精神演繹了一個經(jīng)典的紅色愛情故事,譜寫出對黨忠誠、勇于擔當、勇于犧牲和理想信念高于天的時代強音。
1931年3月的一天,湖南省湘陰縣一個名叫李志強的女子,接到了一封寄自上海的來信,然而兩張信紙上竟空無一字!
這讓李志強傷心欲絕。因為寫信的人是她的丈夫陳毅安。之前丈夫就曾對她講過,“如果哪天你要是收到我的一封無字書信,就說明我已經(jīng)離開人世,你就不要再等我了?!?/p>
李志強和陳毅安相識于1923年。當年,18歲的陳毅安正在湖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yè)學(xué)校讀書。暑假期間,他回到了家鄉(xiāng)湘陰縣,特意拜訪了小學(xué)語文老師,正巧遇上了師母的外甥女、當時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就讀的李志強,兩人一見鐘情。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謝永新:當年的八月的中秋節(jié),就由他的師母做媒,兩人應(yīng)該是定下了婚姻大事。
在隨后的幾年里,兩人的婚約卻一拖再拖。因為從湖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yè)學(xué)校畢業(yè)后不久,陳毅安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受黨組織的派遣,進入黃埔軍校學(xué)習(xí)。畢業(yè)后,陳毅安參加了毛澤東領(lǐng)導(dǎo)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跟隨部隊上了井岡山,屢立戰(zhàn)功,曾在黃洋界戰(zhàn)斗中大顯身手。
這期間,陳毅安和李志強聚少離多,但一直書信不斷。
“六妹愛鑒:老實不客氣對你不起了,也已經(jīng)同別人又發(fā)生戀愛了,這個人不是我一個人喜歡同她戀愛,世界上的人恐怕沒有不鐘情于她,這個人就是列寧主義。除了我們努力革命,再找不出別的出路,把一切舊勢力鏟除,建設(shè)我們新的社會。”
也正是通過這些書信,李志強漸漸理解了陳毅安執(zhí)著的革命追求。她把陳毅安的每一封來信都悉心保存,并一直默默等候著他的歸來。
1929年3月,陳毅安在井岡山戰(zhàn)斗中腳部受傷,秘密回到家鄉(xiāng)養(yǎng)傷,并與李志強完婚。
1930年6月,陳毅安告別已有身孕的李志強,應(yīng)彭德懷之約重返戰(zhàn)場,任紅三軍團第八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在長沙戰(zhàn)役中擔任前敵總指揮。正是在這場戰(zhàn)役中,陳毅安不幸犧牲,年僅25歲。
在收到陳毅安的無字信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李志強都不愿相信愛人已經(jīng)犧牲。
火箭軍某部隊副部隊長、陳毅安之孫陳正烈:但是我奶奶不死心,她覺得有可能是個秘信,那兩張紙,她就讓她侄子拿到長沙去,找洗照片那顯一下,會不會有,最后也沒有。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謝永新:(19)37年她專門給八路軍的總部去了一封信,就詢問陳毅安到底怎么樣了。彭德懷彭老總就親自給她回了一封信,陳毅安(19)30年就已經(jīng)犧牲了。
確定了陳毅安去世的消息,李志強終身沒有再嫁。
1951年,毛澤東親筆簽發(fā)了首批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陳毅安烈士的證書為第九號,由此他也被稱作共和國第九烈士。
1982年李志強去世后,如愿與陳毅安合葬在了一起。
火箭軍某部隊副部隊長、陳毅安之孫陳正烈:我覺得我祖父和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是一樣的,他們是為了信仰而生,為了人民而生。每一個革命烈士都是一座豐碑,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像航標燈一樣,指引著我們后來的共產(chǎn)黨員前進的方向。
武漢市警予中學(xué)學(xué)生朗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武漢市警予中學(xué),曾是大革命時期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就義的地方。夏明翰烈士氣壯山河的《就義詩》,就是在這里用生命寫就的。
夏明翰的故居,坐落于湖南省衡陽縣洪市鎮(zhèn)禮梓村,這是一座有著40多間房屋的深宅大院。
夏明翰侄孫夏忠云:這就是我們夏家的老宅子。夏明翰就是在這里長大的。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務(wù)會成員王小平:他的曾祖父、高祖父、祖父還有他的父親都是做官的,官的品級比較高。二三級品的大夫,所以他是一個豪盛之家。
夏明翰兄弟姐妹十人,他排行第三。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種工業(yè)學(xué)校。在校期間,他接觸到進步思想,并組織參加了響應(yīng)五四運動和反對北洋軍閥的大游行。這讓他的祖父大為惱火。
1920年,夏明翰毅然離家出走,并在長沙結(jié)識了毛澤東,后經(jīng)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入黨之后,夏明翰積極投入工農(nóng)運動。參與發(fā)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領(lǐng)導(dǎo)發(fā)動了平江農(nóng)民暴動,他還帶動了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同他一起鬧革命。
1928年1月,夏明翰奉命到湖北省委擔任領(lǐng)導(dǎo)工作。此時,整個武漢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臨行前,夏明翰特意買來一顆紅珠贈予妻子,并留下一首明志詩:“我贈紅珠如贈心,但愿君心似我心?!?/p>
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他到武漢當時都快過年了,也知道武漢非常危險,他做好去了就回不來的準備。
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出賣,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入獄后,分別給妻子、母親和姐姐寫了三封信。
在給妻子鄭家鈞的信中,他寫道:“紅珠留著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堅持革命繼吾志,誓將真理傳人寰!”信中提到的“赤云”,是夏明翰的女兒夏蕓,當時只有四個多月。
在給母親的信中,夏明翰寫道:“親愛的媽媽,別難過,別嗚咽,別讓子規(guī)啼血蒙了眼,別用淚水送兒別人間?!?/p>
夏明翰在給姐姐的信中寫道:“我們沒有罪,我們要斗爭。”
夏明翰被捕后,敵人對他施用了種種酷刑,但都不能使他屈服。3月20日清晨,夏明翰被押赴漢口余記里刑場。
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宋?。核土x之前,敵人軍官問他:“你還有沒有什么話說?”他說:“有,拿紙筆來。”敵人就把紙筆拿來,以為他還要寫自首之類的東西,結(jié)果他寫下的就是那一首就義詩。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犧牲后,他的弟弟夏明震、妹妹夏明衡、弟弟夏明霹、外甥鄔依莊也先后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60歲的退休工人陳紅,一直珍藏著一份特別的信件。這是83年前奶奶寫給父親的一封家書。雖然不是原件,只是父親的手抄版,但隨著歲月的沉淀,它在陳紅心底的份量越發(fā)沉重。
趙一曼孫女陳紅讀信:“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jīng)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s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p>
寧兒,是陳紅父親陳掖賢的小名。陳掖賢的母親,名叫李坤泰。另外,她還有一個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化名——趙一曼!
曾經(jīng)縱橫馳騁于東北大地的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卻是一個地道的川妹子。她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賓一個富裕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xué)習(xí)。
1927年9月,趙一曼被派到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xué)學(xué)習(xí)。在那里,她與同是黃埔軍校出身的陳達邦相識并結(jié)婚?;楹蟛痪?,已有身孕的趙一曼接受黨組織安排,辭別丈夫,回到國內(nèi)從事地下工作。
1932年春,趙一曼將不滿3歲的寧兒送到了漢口,交給丈夫的堂哥陳岳云撫養(yǎng),并留下一張母子的合影,從此杳無音信。
1950年,陳掖賢考入中國人民大學(xué)外交系。也正是在這一年,隨著電影《趙一曼》的上映,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的事跡,被廣泛傳播。尤其她面對日軍各種殘忍酷刑,仍舊堅貞不屈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
但是,趙一曼的真實身份,當時卻還是一個難解之謎。
直到1956年,已經(jīng)在北京工業(yè)學(xué)校任教的陳掖賢,才終于得知自己的母親就是趙一曼的消息。
1957年,陳掖賢到東北烈士紀念館憑吊母親,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留給他的遺書。這是趙一曼1936年8月2日就義當天寫下的:
趙一曼孫女陳紅讀信:“我最親愛的孩子?。∧赣H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一曼孫女陳紅:看到這遺書以后,他說他當時很傷心,因為,難過得很,他就找人要了紙和筆把遺書抄回來?;氐郊乙院螅陀娩摴P扎自己的手(臂),就在手(臂)上,在這兒,扎了“趙一曼”三個字,就一直到他死,那幾個字都在手(臂)上。
“誓志為人不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兒若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薄w一曼于1935年作于獄中
1937年冬,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quán)隨八路軍總部來到山西洪洞縣。在匆忙轉(zhuǎn)戰(zhàn)之余,左權(quán)給已經(jīng)12年沒有見面的母親寫去一封信,表達了誓死抗日的決心:
“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并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慘禍,已臨到每一個中國人民的頭上……”“我們也決心與華北人民共艱苦,共生死。不管敵人怎樣進攻,我們準備不回到黃河南岸來。”“我全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xiàn)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準備將來也不要一個銅板,過去吃過草,準備還吃草?!?/p>
年少離家的左權(quán),在歷經(jīng)戰(zhàn)火的淬煉后,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1940年8月,為了打擊日寇,他和朱德、彭德懷一起指揮八路軍主力,發(fā)起了歷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zhàn),打破了日軍對抗日根據(jù)地的“囚籠政策”。
八路軍一二九師參謀長李達回憶說:“我親眼看到左權(quán)副參謀長,時常廢寢忘食,運籌帷幄;冒著槍林彈雨,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指揮部隊勇猛殺敵。為了勝利,歷盡千辛萬苦,使我永生難忘?!?/p>
1942年5月,日軍抽調(diào)重兵,再次對太行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了大“掃蕩”。1942年5月25日,左權(quán)在山西遼縣麻田十字嶺指揮八路軍總部突圍轉(zhuǎn)移。他堅決讓彭德懷先撤退,又從容指揮大家有序疏散,完全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
將星隕落,天地同悲!左權(quán)是抗日戰(zhàn)爭中八路軍犧牲的最高將領(lǐng)。與左權(quán)情同手足的彭德懷含淚寫下了《左權(quán)同志碑志》:“壯志未成,遺恨太行。露冷風凄,慟失全民優(yōu)秀之指揮;隆冢豐碑,永昭堅貞不拔之毅魄。”
朱德總司令賦詩悼念:“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p>
1949年7月,解放軍南下,朱德總司令要求入湘部隊繞道醴陵去看望左權(quán)將軍的老母親。英雄母親這才知道,自己日思夜念的小兒子,已經(jīng)在七年前為國捐軀。
堅強的母親沒有慟哭,而是請人代筆撰文悼念兒子:
“吾兒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兒。現(xiàn)已得著民主解放成功,犧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兒有知,地下瞑目矣!”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
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
這就是我——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自白”,
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這首充滿浩然正氣的《我的“自白”書》,早已是廣為流傳的不朽詩篇。它的作者,正是《挺進報》的印制者陳然。
1947年2月28日,國民黨封閉了設(shè)在重慶的中共四川省委和《新華日報》報社。7月,重慶地下黨決定編印《挺進報》,陳然被任命為《挺進報》特支書記,并一個人承擔起最機密的印刷工作。他白天是機械廠的管理員,晚上則秘密印制《挺進報》。
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之下,《挺進報》的出現(xiàn),立即受到了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群眾的歡迎,影響不斷擴大,起到了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這也讓敵人十分震驚,他們千方百計搜尋《挺進報》的線索。
1948年4月22日傍晚,由于叛徒的出賣,陳然被國民黨特務(wù)逮捕,囚禁于軍統(tǒng)白公館監(jiān)獄。為了破獲中共重慶地下市委機關(guān),敵人急于從陳然口中得到情報,對他使用了種種酷刑,但他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
在獄中,陳然把從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黃顯聲那里得到的消息寫在紙條上,秘密傳給難友,被稱為“獄中挺進報”。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監(jiān)獄時,陳然和難友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親手縫制了一面五星紅旗。
重慶解放前夕,軍統(tǒng)特務(wù)驚恐萬分,他們開始屠殺關(guān)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館的政治犯。
1949年10月28日,陳然被國民黨特務(wù)殺害于重慶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場。
在就義前,陳然曾告訴他的獄友——小說《紅巖》的作者羅廣斌,他想要寫一首詩,并將詩的主題內(nèi)容告訴了羅廣斌。羅廣斌脫險后,便整理寫成了《我的“自白”書》。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
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今天,奔騰的長江與嘉陵江依然川流不息,經(jīng)過歲月的淬煉,烈士的精神和風采更加璀璨,永遠激勵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