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武略將軍何士英及潘宜人墓志考釋

      2020-04-27 04:42:02秦宗林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檔案 2020年3期
      關鍵詞:志文宜人墓志

      魏 旭 秦宗林/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6年6 月?lián)P州市城北鄉(xiāng)三星村某基建工地發(fā)現(xiàn)了一座墓葬,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fā)掘清理。該墓為一座豎穴土坑墓,方向172°,坑口長2.5米、寬1.6—2.1米,墓室中放置木棺2具,僅出土銅錢、陶罐、墓志等少量隨葬品。其中墓志由志蓋和志石組成,青石質。志蓋篆書陰刻5行,每行4字,內容為“明故武□將軍何□□英暨配潘□人合葬墓志銘”,周邊用陰刻淺線圈圍,線外為一周卷云紋。志石正方形,邊長55厘米、厚5厘米。志石楷書陰刻志文,陰線圈圍外為一周卷云紋。志文30行,滿行29字。志石腐蝕嚴重,右上角和左下角志文漫漶不可讀?,F(xiàn)將余下志文輯錄如下并對相關問題做簡要探討。

      一、何士英墓志釋文

      明故武略將軍何公士英∕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南京浙□道監(jiān)察御史□□□□□□□盧□□□撰文∕

      賜進士出身承直郎北京戶部□□清吏司□□□事□□□昭易楊杲書丹∕

      賜進士出身觀大□宗□□□□□通□□□□□□川□□□姚繼巖□篆蓋∕

      嗚呼!此揚州衛(wèi)武略將軍何□□□配潘宜人之墓也。按狀,公諱俊,字士英。∕其先浙江寧波府昌國人。曾□□□□戎隸方氏,后歸附湯大夫麾下。父忠,∕□尤誠,正統(tǒng)十四年有軍功,□□旗。母吳氏生三子:長信,次即公,又次杰。公∕□父役,于景泰三年遇□□□□千碩實邊,授本衛(wèi)右千戶所諓百戶。受俸∕□□□令子孫承襲?!酢酢酢蹼S游擊將軍武平伯陳友征討涼州、莊浪,有∕□□□授百戶□□□□□□兵官征夷將軍都督趙輔征討兩廣,在于蕩∕□□□□大□峽□□□□□□升本所副千戶。公生而天性孝友,□信義∕□□□□□□□□□□□冒矢石頭出入虜境,敢勇當先。輔建奇,□為總∕□□□□□□□當一面□奇無少摧挫,而錫賚獨岸。事竣,回衛(wèi)營?!酢跣舁M□□□□□□□上,誠以待下,公勤有為。成化十四年以老年倦于□□□∕□□□□□□公游優(yōu)林泉之下,日與縉紳士徜徉壺矢詩酒之間,□□□∕□□□□□如民。正德元年,偶膺一疾,竟不起矣,卒于九月二十五日?!酢酲M□□宣德四年庚戌九月十一日也,壽七十有七。配潘氏宜人有∕□□□□女紅,閨門取法,善治家,教諸子以義方待公。側室王氏□□□□∕□惠。士英公所以得盡忠于∕而無內顧之憂者,以有宜人在也。先公卒,卒之年,弘治癸亥□□□□□□∕生于宣德三年己酉三月初一日,壽七十五。綱等卜吉□□□□□□□□∕十有一日,與宜人合葬于蜀崗之原,禮也。子二:長即綱,蒞官□□□□□□∕鎮(zhèn)撫俞景輝之女,先卒,側室錢氏、謝氏;次絞,娶宋相史嵩之□□□□□□∕先卒,繼娶長興縣知縣楊廷潤之侄女。女一,適本衛(wèi)千戶□□□□□□□∕男四人:長鵬,毓秀,郡庠習武經、知大義,娶蔣氏;次鶚,聘楊□□□□□□□∕所出也。生孫女二人:長,素貞,配士人劉漢,俞氏所出也;次□□□□□□□∕然之子澄,錢氏所出也。絞生孫男一人,鴻;孫女一人,素香?!酢酢酢酢酢酢酲M榮死,安可謂無遺憾矣。綱持太學劉實夫狀乞銘于予,因□□□□□□□∕矯矯虎臣,以武備身盡忠報國,以安黎民。賢哉,宜人憲英,□□□□□□□∕敬如賓,子孫王立,福壽駢臻,山高水長,百世宗禋,慶澤□□

      二、何士英世族譜系

      墓主何俊,字士英,祖籍浙江寧波府昌國。本元昌國州,洪武二年降為縣,二十年六月,縣廢,改置。即今浙江定海。

      志文記載何士英家族譜系,上至曾祖,下至孫輩,其中確切記可考的世系共四代。

      因志石腐蝕曾祖之名已不可知,志文載:“隸方氏,后歸附湯大夫麾下。”方氏,即方國珍,浙江黃巖人,與兄國馨、國璋,弟國瑛、國珉,以佃農和販私鹽為生計。為元末最早的起義領袖,曾降元,后降明,明洪武二年(1369),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湯大夫,即湯和,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zhèn)江諸戰(zhàn)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討方國珍。洪武元年,“癸丑,湯和為征南將軍,吳禎副之,討國珍”,“十一月辛巳,湯和克慶元,方國珍遁入?!?,“丁未,方國珍降,浙東平”[1]。何士英曾祖早年在浙江跟隨方國珍起義反元。洪武元年湯和擊敗方國珍后,歸入湯和麾下。

      墓志蓋

      志石

      父親何忠,在正統(tǒng)十四年獲得軍功。正統(tǒng)十四年,明王朝先后發(fā)生王驥征討思機發(fā)、土木堡之變以及隨后也先大舉入寇中原等重大事件,戰(zhàn)事頻發(fā),在此期間何忠得以建立軍功。據志文殘存的“旗”字推測,何忠被升為總旗或小旗?!胺曹娬?,衛(wèi)下于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總旗、小旗”[2],總旗、小旗皆為下層職官。

      何士英有二子、一女,孫五人、孫女一人。長子何綱,墓志在其官職處文字磨損。志文中所載何綱主要事跡有二,一是卜吉日將其父何士英與潘宜人合葬于蜀崗,二是通過太學劉實夫的引薦,乞求撰志者撰寫墓志。

      何綱之子何鵬,志文載“毓秀,郡庠習武經,知大義”。明代學?!白匀鍖W外,又有宗學、社學、武學”[3]。洪武年間,在大寧等處設置衛(wèi)所儒學,教育武官子弟。正統(tǒng)年間,成國公朱勇選武官和教騎射的幼官,在南京和北京設置武學。不久命都司、衛(wèi)所應承襲職官的十五歲以上子弟,選送部分至兩京的武學讀書,沒有選中的人送到衛(wèi)所儒學或附近的儒學讀書。成化年間,下令每年年末對入學武生進行考試,十年以上沒有學習成功,送入軍營操練。在弘治年間,開始刊印武經七書,分發(fā)到兩京武學和應承襲武職的人手中[4]。至此建立了完備的武學教育體系。何鵬為何綱長子、何士英長孫,其身份為應襲舍人。從志文看,何鵬在郡庠學習,而未入選兩京武學。所學《武經》即弘治年間開始刊印作為教科書的《武經七書》。《武經七書》是北宋作為官書頒布的兵法叢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根據志文記載,將何士英世族譜系分列如下:

      三、何士英生平事略

      何士英生于明宣德四年(1429)庚戌九月十一日,卒于正德元年(1506)九月二十五日,壽七十七。

      何士英官職,志文“題名”記載為“武略將軍”。明代“凡武官六品,其勛十有二”,武略將軍為從五品武官,“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5]。何士英主要經歷為四次重大軍事行動,試結合時代背景和歷史事件將其生平事略梳理如下。

      景泰三年(1452),遇“千碩實邊”,授揚州衛(wèi)右千戶下百戶,并令子孫承襲。明代一衛(wèi)設左、右、中、前、后五個千戶所,右千戶所為其中之一。景泰初年,瓦剌多次入寇明邊關,邊關長期處于戰(zhàn)備狀態(tài)。景泰二年,“瓦剌寇宣府馬營,敕游擊將軍石彪等巡邊”[6]。景泰三年,“丙辰,都督孫鏜、僉事石彪協(xié)同守大同,都督同知衛(wèi)潁,僉事楊能、張欽協(xié)同守宣府,備也先”[7]。何士英建立軍功、授百戶,應與景泰三年明邊境戰(zhàn)事有關。

      天順二年(1458),何士英隨游擊將軍武平伯陳友征討涼州、莊浪,授百戶。涼州,即涼州衛(wèi),“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東南有洪池嶺。又東北有白亭海,有潴野澤。又西有土彌干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于三岔河。又東有雜木口關。又有涼州土衛(wèi),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8]。莊浪,即莊浪衛(wèi),“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于衛(wèi)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徒于甘州。建文中,改衛(wèi)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復改所為衛(wèi),屬陜西都司,后來屬。東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衛(wèi)西,入于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9]。從明初開始,蒙古反復從西北邊境南下入侵,涼州、莊浪等衛(wèi)所成為防御蒙古的第一線。陳友征討涼州、莊浪發(fā)生在天順二年(1458)。天順二年“秋七月癸卯,定遠伯石彪為平夷將軍,充總兵官,御寇寧夏”,后“八月戊辰,孛來寇鎮(zhèn)番”,隨后“壬午,武平伯陳友為征夷將軍,充總兵官,剿寇寧夏”[10]。在征討涼州、莊浪的戰(zhàn)事中,何士英有軍功。

      成化元年(1465),隨征夷將軍都督趙輔征討兩廣,升至揚州衛(wèi)副千戶。陳友征討兩廣發(fā)生在成化元年(1465),其社會背景為兩廣瑤亂。廣西潯州潯江附近的山脈均為陡峭的山崖,其中最險惡地稱為大藤峽。藤峽中有上百個山洞,仙人關、九層崖最為幽深險峻。其中少數(shù)民族為藍、胡、侯、盤四姓為主的瑤族。景泰年間,瑤渠侯大狗等率先作亂,聚眾上萬,修仁、荔浦、力山、平樂等地都相應,各系留守官吏無法控制,于是以招撫平定。當時明朝朝廷正忙于與北方瓦剌交戰(zhàn),沒有急迫解決;所以到天順年間,此地作亂更為加劇。明憲宗派趙輔、韓雍等征討兩廣?!凹鬃?,都督同知趙輔為征夷將軍,充總兵官,僉都御史韓雍贊理軍務,討廣西叛瑤”[11]。成化二年,“六月甲辰,趙輔師還”[12]。志文中“大□峽”表明何士英參加了大藤峽的戰(zhàn)斗。在征討兩廣期間,何士英升為揚州衛(wèi)副千戶、武略將軍,達到軍事生涯的頂峰。

      成化八年(1472),隨趙輔征討癿加思蘭。征討癿加思蘭,殘存志文雖未確切記載,但可根據后文及趙輔傳記驗證?!拔逶鹿锍螅渚负钰w輔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節(jié)制各邊軍馬,同王越御”,此次行動趙輔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輔至榆林,寇已深入大掠,輔不能制,與王越疏請罷兵”[13]。但何士英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有突出表現(xiàn),志文對其個人品格及奮勇殺敵的狀況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懊笆甘鋈胩斁?,敢勇當先”是何士英與癿加思蘭作戰(zhàn)的真實反映。平虜將軍趙輔賞識何士英的表現(xiàn),對何士英予以重用。之后,何士英更加顯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能,志文中有“當一面”“無少摧挫” 之語。

      抵御癿加思蘭后至成化十四年六年間,何士英在揚州衛(wèi)任副千戶。期間無重大戰(zhàn)事,何士英“□□事上、誠以待下,公勤有為”。

      成化十四年(1478),志文載何士英“倦于□□”,結合其后志文推斷,何士英倦于征戰(zhàn)和任官,不再擔任武略將軍。

      成化十四年至正德元年(1506)去世前約十八年左右時間,何士英生活較為悠閑,“游優(yōu)林泉之下,日與縉紳士徜徉壺矢詩酒之間”。何士英屬揚州衛(wèi)軍籍,自幼接受衛(wèi)學教育,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故可與縉紳、士交游,進行投壺矢、詩酒唱和這類文化娛樂活動。

      正德元年(1506),何士英偶然感染疾病,九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四、潘宜人及葬地選擇

      何士英夫人名潘憲英。志文稱潘宜人,明代制度,五品官妻、母皆封為宜人。志文記載潘宜人的事跡為“女紅,閨門取法,善治家,教諸子以義方待公”。潘宜人擅女紅、善治家、善于教子,使何士英能夠全心為國盡忠而無后顧之憂。志文末尾贊嘆潘宜人的賢惠:“賢哉宜人憲英”,稱贊夫人與何士英“敬如賓”。潘宜人生于宣德三年(1428)己酉二月初一日,卒于弘治癸亥年(1503),享年七十五歲。正德元年(1506)何士英去世后,兒子何綱卜吉日,在十月一日將其與潘宜人合葬在蜀崗。因為潘宜人早于何士英三年去世,因此將潘宜人墓葬重新挖開。

      揚州城北蜀崗早在唐代就是重要的墓葬區(qū),根據出土的數(shù)十方唐代墓志,選擇埋葬在蜀崗符合當時的喪葬禮儀。據何士英墓志中相關記述可以看出,明代揚州蜀崗仍然被當時的喪葬禮儀所看重,并且在其埋葬過程中至少有選墓地和占卜選吉日這兩個環(huán)節(jié)。

      五、其他相關人物

      何士英曾跟隨陳友征討涼州、莊浪,跟隨趙輔征討兩廣。次子何絞娶史嵩之的后代。長子何綱持劉實夫狀乞求志文作者。志文前三行分列撰志者、丹書者及篆蓋者。但因此處志石腐蝕,未能知曉此三者的全貌。在此將相關人物一并簡述如下。

      陳友,明代武將,其事跡見于《明史》[14]。

      趙輔,明代武將,其事跡見于《明史》[15]。

      史嵩之,為南宋大臣,《宋史》有傳[16]。

      劉實夫,《明史》中無傳。志文中載何綱通過“持太學劉實夫狀乞銘于”撰志者,表明兩點,一是劉實夫任職于太學,即明代南北兩京的國子監(jiān),二是劉實夫與撰志者有交往。此外,劉實夫與明代思想家也有交往。項喬在一封論學信中曾自述,“某平生鮮交游,未能周知天下,執(zhí)事之外則得歐南野教益居多,而羅達夫、王汝中、程舜敷輩次之,間有不事講解,亦能夾持,則唐應德、劉實夫、章汝明、郭君弼、楊實卿、蔡亨一數(shù)人,皆旦夕不可少者”[17]。與項喬交往的友朋中,大多是陽明信徒,因而劉實夫所學為王陽明的心學[18]。

      撰志者,廬□,進士出身,官職為文林郎、監(jiān)察御史。文林郎為正七品文職散官,“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議郎”[19]。監(jiān)察御史為監(jiān)察官職,屬都察院,正七品。明代在浙江、江西、河南、山東、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陜西、湖廣、山西、云南十三道共設置一百一十人,稱為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20]。據殘存志文,撰志者時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此外,撰志者與太學劉實夫相識。

      志文書寫者,昭易、楊杲,《明史》二人皆無傳,進士出身,承直郎北京戶部□□清吏司。承直郎為六品文職散官,“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德郎”[21]。明代制度,中樞六部均分司辦事,各司分別稱為某清吏司。吏部設四個清吏司,戶部設十三個清吏司,禮部設四個清吏司,兵部設四個清吏司,刑部設十三個清吏司,工部設四個清吏司。志文書寫者為戶部清吏司。

      篆蓋者,姚繼巖,志文載進士出身?!睹魇贰酚涊d的姚繼巖主要事跡為明武宗南巡之爭中,上疏勸阻,被施杖刑外貶[22]。

      六、余論

      何士英任職于揚州衛(wèi)。明洪武年間始建衛(wèi)所。軍隊組織有衛(wèi)、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wèi)。衛(wèi)設指揮使,統(tǒng)領士兵五千六百人。衛(wèi)下有千戶所,領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領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縣衛(wèi)所歸各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士兵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zhàn)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wèi)、所的士兵征戰(zhàn)。明代揚州地區(qū)設置揚州衛(wèi),高郵衛(wèi),儀征衛(wèi)三個衛(wèi)所[23]。其中揚州衛(wèi),“在府城西南,洪武四年建”[24],其他情況未見史籍記載。筆者目力所及,何士英家族是目前揚州僅見的世襲軍戶,其詳細情況未見史料記載。何士英墓志的出土,使何士英家族所經歷軍事事件及相關人物不致湮沒。

      何士英祖籍浙江寧波府,其祖父元末跟隨方國珍起兵反元,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qū)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恢弘歷史圖景。其后歸入湯和麾下及其后人進入揚州衛(wèi)軍籍,也為研究明初人口遷移提供了新的素材。

      何士英所處明代中期,階層間、民族間矛盾交互產生,平定叛亂和抵御蒙古的戰(zhàn)事頻繁發(fā)生,這些事件在墓志中均有間接反映。自景泰三年(1452)至成化十四年(1478),何士英二十余年軍事生涯中經歷四次較重大歷史事件。成化十四年何士英轉向壺矢詩酒生活,是衛(wèi)所制度下低層級軍官對終身軍事生活厭倦的真實反映。志文中有關何士英離任后生活、子孫婚配、埋葬習俗、明代教育的記述,呈現(xiàn)了明代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為進一步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附:由于此方墓志保存較差,制作拓片會損害墓志本體,因此只識讀志文并拍照)。

      猜你喜歡
      志文宜人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傳書鴿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阿梅
      西夏建筑裝飾構件——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36
      社區(qū)睦鄰點的“宜人溫度”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2
      秋食養(yǎng)生 燉補宜人
      美食(2016年10期)2016-08-22 03:30:02
      賦與唐代墓志
      此處宜人(精卒)
      劍南文學(2015年5期)2015-02-28 01:15:50
      斗六市| 三都| 泗洪县| 沙湾县| 泸水县| 石门县| 左云县| 龙里县| 临高县| 宁陕县| 彭山县| 林西县| 安义县| 商城县| 博湖县| 晋宁县| 蕲春县| 温州市| 东兰县| 江津市| 镇宁| 象山县| 禹城市| 广平县| 开封县| 乌拉特前旗| 丽水市| 安乡县| 册亨县| 鄂尔多斯市| 大理市| 高雄县| 沁水县| 长子县| 静安区| 禄丰县| 咸宁市| 张掖市| 台湾省| 湘潭市|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