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毛烏素沙漠地膜-地布覆蓋下土壤溫度變化特征

      2020-05-06 01:14:38賈志峰盧玉東劉秀花
      關鍵詞:土壤溫度凍融降雨量

      任 濤,賈志峰,3,王 智,3,4,5,盧玉東,3,劉秀花,3,鐘 哲

      (1. 長安大學水利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 長安大學旱區(qū)地下水文與生態(tài)效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54;3. 長安大學水與發(fā)展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54;4.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利工程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5.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地球與環(huán)境科學系,美國 加州弗雷斯諾 93740)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典型的土地荒漠化地區(qū),隨著諸多生態(tài)措施的實施,毛烏素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植被生長得到極大改善[1-2]。然而,該地區(qū)年均降雨量少,時空分布不均,蒸發(fā)強烈,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且已經(jīng)受氣候變化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毛烏素沙漠仍然存在許多隱患,如地下水位下降、固沙植被減少甚至死亡等,這使植物固沙等有效措施效果減弱[3-5]。研究不同覆蓋方式對毛烏素沙漠地區(qū)土壤溫度變化的影響,有助于研究如何減少該地區(qū)土壤水分蒸發(fā)、有效利用雨水資源,為該地區(qū)植被恢復提供參考[6-10]。黑色地膜覆蓋能夠起到增溫保墑、抑制雜草生長和減少土壤蒸發(fā)等作用,在農(nóng)業(yè)和植被恢復中被廣泛使用[11]。隨著壟溝集雨技術的發(fā)展,壟上覆蓋地膜作為主要集雨區(qū),壟溝處不覆蓋作為種植區(qū),增溫保墑及雨露疊加效果顯著,使干旱半干旱區(qū)土壤溫度和雨水利用效率顯著提高[12-15]。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溫度是土壤水分蒸發(fā)的一個重要指標[16]。同時,采用地膜+防草地布覆蓋能夠有效延長地膜的使用壽命,減少地膜破碎化對土壤的污染[17],進一步起到增溫保墑的作用;而采用防草地布覆蓋也具有增溫保墑的作用。因此,本文設置地膜+防草地布覆蓋(MB)、防草地布覆蓋(DB)以及裸地CK 3組處理方式,在毛烏素沙漠東緣風沙灘區(qū)選取典型試驗點,開展地膜+地布覆蓋條件下土壤溫度原位監(jiān)測試驗,研究地膜+地布覆蓋條件下的土壤溫度變化規(guī)律、保溫效果以及氣象因子對土壤溫度的影響,為該地區(qū)植被恢復技術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試驗在國家林業(yè)局榆林荒漠生態(tài)站開展。榆林站(109.701°E,38.363°N)位于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過渡區(qū),陜西省榆林市西北部(圖1)。該地海拔1 114 m左右,多年平均氣溫約8.4℃,多年平均降雨量397.1 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611 mm,地下水水位埋深約為9 m,氣候屬于暖溫帶干旱區(qū),是典型的毛烏素沙漠風沙灘區(qū)[1-2,18]。

      1.2 試驗設計

      在試驗站選取地勢平坦裸地試驗區(qū),占地面積約400(20 m×20 m)m2,平地起壟并對其做不同覆蓋處理,如圖2所示:a.雙壟表面覆蓋黑色地膜,再在其上覆蓋黑色防草地布,即地膜+地布處理(MB);b.雙壟表面僅覆蓋防草地布(DB);c.裸地對照(CK)。主要監(jiān)測的氣象因子包括降雨、露水、大氣溫濕度、風速風向等。試驗基于地膜易破碎、經(jīng)濟成本高、土壤污染嚴重的問題,引入防草地布材料,以保護地膜,可進行長期布設[17-18]。選擇地膜+地布覆蓋及地布覆蓋兩種覆蓋方式,其優(yōu)點還在于能夠節(jié)約每年因更換地膜而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損失,也能夠減少土壤污染。

      圖1 試驗點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ite

      試驗中壟寬和溝寬取決于作物生育期降雨量和頻率、蒸散發(fā)量和需水量等,依據(jù)水量平衡原理確定如下:

      P×(M+F)=F×Et

      (1)

      式中,P為降雨量(mm);M為膜布覆蓋面積(m2);F為溝面積(m2);Et為土壤蒸發(fā)和植物蒸騰的總耗水量(mm)。

      注 Note:a 雨量計 Rain gauge; b 露水儀(LWS) Dew sensor; c 大氣溫濕度儀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d 風速風向儀 Wind sensor; e 數(shù)據(jù)采集器 Data logger (Em50).圖2 田間地表試驗布設及監(jiān)測設備Fig.2 Field surface test layout and monitoring equipment

      由公式(1)得壟-溝寬度比為:

      (2)

      式中,Et和P均按全年計算。為了最大限度滿足植物用水需求,Et應按最大值Et0處理(短草的潛在蒸騰量),Et0為生長旺盛、高度整齊、不缺水而且地面完全被覆蓋的低矮青草地(草高8~15 cm)的騰發(fā)量,單位為mm。

      氣象資料表明[19],榆林地區(qū)Et0為1 003 mm,該地區(qū)的年均降雨量為397.1 mm。各作物中,冬小麥耗水最多,在此定為Et0。則所有作物都按此計算,可保證溝內(nèi)土壤蓄水量超出預期,防止某一時段降雨量不足引起的干旱。因此,計算出壟、溝寬度比為1.53,本試驗中即選擇壟寬100 cm,溝寬60 cm。

      據(jù)以上壟溝尺寸,人工挖取沙土,使之中間形成一道分水嶺且兩邊呈低壟狀。壟寬100 cm,溝寬60 cm,壟高10 cm,壟長360 cm(3組處理長度各為120 cm,各個處理間用地膜材料沿著壟的縱剖面進行隔離,隔離深度為30 cm,減少不同處理間的相互影響)。壟面保證平整且無雜草。起壟后,地膜+地布處理段先覆蓋黑色地膜,以減少蒸發(fā)、收集雨水、保墑增溫,覆膜時保證地膜與壟面緊貼,選用厚0.008 mm、寬1 m、長1.2 m的黑色地膜;地膜覆蓋完成后,其上再覆蓋防草地布,以保護地膜,選用厚1 mm、寬1 m、長1.2 m的黑色地布。地布處理僅在土表覆蓋黑色地布(長1.2 m),以防雜草生長,減少蒸發(fā)并收集雨水。

      針對地膜+地布、地布、裸地處理分別在壟溝中心處的垂直剖面上布設相應傳感器,地下設備安裝位置如圖3,距離地表5、15 cm處布設土壤水分溫度傳感器;距地表5、15、30 cm處布設土壤水勢溫度傳感器。另外,在裸地區(qū)距離地表2 cm處布設土壤水分溫度傳感器。以上地表、地下設備所記錄數(shù)據(jù)均由EM50數(shù)據(jù)采集器自動采集記錄,采集間隔為30 min。數(shù)據(jù)采集時間為2017年11月1日—2018年10月31日。監(jiān)測儀器參數(shù)及安裝位置高度見表1。

      圖3 田間地下試驗布設及監(jiān)測設備Fig.3 Field underground test layout and monitoring equipment.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法國的德列奧米爾于1735年研究發(fā)現(xiàn),地積溫對植物生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將日平均溫度在5℃以上的時期稱為植物生長期,春季≥5℃的初日即是早春植物的種植開始日[20-22]。選取5℃作為生物學下限溫度。地積溫(≥5℃)計算公式如下[23]:

      (3)

      式中,Aε為地積溫(≥5℃),Ti為當日平均地溫,n指計算時間(d)。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處理,采用Origin 8.0軟件繪圖,采用Suffer 11軟件繪制等值線圖,采用SPSS 2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象要素分析

      監(jiān)測期內(nèi)降雨量及近地表大氣溫度變化如圖4。監(jiān)測時段內(nèi)降雨量為634.2 mm,日最大降雨量為56.8 mm(2018年8月10日),7—8月降雨量占總降雨量的62.9%,2017年11月—2018年2月降雨量僅為0.4 mm,占總降雨量的0.06%,降雨量季節(jié)分布不均;本水文年共發(fā)生71次降雨,5 mm以下的降雨達到36次,占總降雨次數(shù)的50.7%,50 mm以上暴雨發(fā)生1次。該周期內(nèi)近地表大氣日平均最高溫度為27.8℃(2018年8月6日),最低溫度為-17.4℃(2017年12月16日),平均氣溫為7.9℃。

      試驗站風速及風向分布見圖5,4月平均風速最大,為1.9 m·s-1,12月風速最小,為0.9 m·s-1。風速季節(jié)變化呈現(xiàn)春夏大、秋冬小的分布特點。試驗站全周期內(nèi)資料統(tǒng)計中,靜風頻率占21.2%,偏北風占18.9%,偏東風占24.0%,偏南風占14.0%,偏西風占21.9%。

      表1 設備型號及安裝

      圖4 試驗期內(nèi)降雨量及大氣溫度變化Fig.4 Rainfall and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test period

      圖5 試驗期內(nèi)風速及風向頻率Fig.5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frequency in the test period

      2.2 土壤溫度變化特征

      2.2.1 土壤溫度日變化特征 為了消除隨機天氣過程的影響,對試驗中同一深度同一時刻不同日期的值進行累加,求平均值,得到3個處理下各個深度土壤溫度的日平均變化過程(圖6)??梢钥闯觯?個處理下各個深度處的土壤溫度日變化均呈現(xiàn)正弦曲線變化;同一深度處,MB的峰值、谷值出現(xiàn)時間與DB的峰值、谷值出現(xiàn)時間基本一致;在不同土壤深度處的變化呈現(xiàn)以下特點:距地表5 cm處,MB(DB)的峰值、谷值出現(xiàn)時間分別在16∶00和8∶00左右,與CK相比,峰值提前1 h,谷值滯后1 h;MB和DB的土壤溫度日較差分別比CK高2.9℃和2.3℃。距地表15 cm處,MB(DB)峰值、谷值分別出現(xiàn)在18∶00和9∶00左右,與CK相比,峰值提前2 h,谷值滯后2 h; MB和DB的土壤溫度日較差分別比CK高1.7℃和1.9℃。距地表30 cm處,MB(DB)峰值、谷值分別出現(xiàn)在21∶00、12∶00左右,與CK相比,峰值提前3 h,谷值滯后2 h;MB與DB的土壤溫度日較差一致,均比CK高0.9℃。

      對不同深度處土壤溫度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SSR法),年平均土壤溫度及顯著性見表2。結果表明,在5、15、30 cm處,MB區(qū)年平均土壤溫度分別比DB區(qū)高0.55℃、0.55℃、0.41℃,比CK區(qū)高1.05℃、0.80℃、1.01℃,均表現(xiàn)為極顯著差異;在5 cm和30 cm處,DB區(qū)年平均土壤溫度分別比CK區(qū)高出0.50℃和0.60℃,而在15 cm處DB區(qū)年平均土壤溫度高于CK區(qū)0.24℃。說明同一深度處不同處理的年平均土壤溫度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即MB比DB保溫效果顯著,DB比CK保溫效果顯著。

      圖6 不同處理條件下土壤溫度日變化Fig.6 Diurnal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conditions

      表2 年平均土壤溫度方差分析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深度處不同處理差異顯著(P<0.05),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同一深度處不同處理差異極顯著(P<0.01)。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same depth (P<0.05), and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same depth (P<0.01).

      3個處理5、15 cm和30 cm土壤深度的溫度時空變化見圖7。可以看出,3個處理各層土壤溫度的峰值和谷值都存在隨深度滯后的現(xiàn)象,即出現(xiàn)“右傾”。同一處理下,各層土壤溫度日變化的位相呈現(xiàn)以下特點:CK處理下與5 cm相比,15 cm處位相滯后約3 h,30 cm處位相滯后約7 h;MB與DB處理下,與5 cm相比,15 cm處位相滯后約2 h,30 cm處位相滯后約6 h。因此,同一處理下,各層土壤溫度日變化的位相隨著深度逐層滯后,且深度越深,滯后時間越長。

      選取4個典型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土壤溫度變化趨勢,本文選擇四季的典型日為:春季(2018年4月17日)、夏季(2018年7月30日)、秋季(2018年10月23日)、冬季(2018年1月15日)。四季典型日的土壤溫度隨深度變化見圖8。由圖可知,春季為土壤凍融轉換期,MB區(qū)5、15 cm和30 cm的日均土壤溫度比DB區(qū)分別高出0.6、0.5℃和0.3℃,比CK分別高出2.0、1.9℃和2.0℃;夏季與春季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MB區(qū)5、15 cm和30 cm的土壤溫度比DB區(qū)分別高出0.9、0.8℃和0.5℃,比CK分別高出1.5、1.5℃和1.8℃;秋季是土壤由消融階段開始進入凍結階段,5 cm土壤深度處MB區(qū)的土壤溫度比DB和CK分別高0.7℃和1.2℃,15和30 cm土壤深度處DB區(qū)土壤溫度較CK區(qū)略高,但隨著深度的增加,二者基本一致;冬季土壤全部凍結,各層溫度均在0℃以下,其中5 cm土壤深度處MB區(qū)的土壤溫度比DB和CK分別高0.3℃和0.9℃,15 cm和30 cm土壤深度處DB區(qū)土壤溫度與CK區(qū)相同。

      圖7 土壤溫度時空變化Fig.7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圖8 典型日土壤溫度與土壤深度的關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depth on a typical day

      由此可知,春夏季土壤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秋冬季土壤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淺層(5 cm)至深層(30 cm)夏季溫度最高(28℃~32℃)、春季次之(11℃~17℃)、秋季較低(7℃~11℃)、冬季最低(-6℃~3℃)。

      2.2.2 土壤溫度年內(nèi)變化特征 3個處理5、15 cm和30 cm處的土壤溫度年內(nèi)變化見圖9。年內(nèi)變化整體趨勢均呈現(xiàn)正弦曲線變化,且與近地表大氣溫度變化趨勢一致,峰值均在8月份,谷值均在2月份,但由于大氣溫濕度、降雨等影響,土壤溫度年內(nèi)變化具有波動性,3個處理不同深度處的日變幅較大,隨著深度的增加,日變幅減小。同一處理下,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振幅依次減小。而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變化幅度依次減小。MB區(qū)5、15 cm和30 cm土層的年均溫度比DB區(qū)分別高出0.5℃、0.6℃和0.4℃,比CK分別高出1.0℃、0.8℃和1.0℃。由此可知,MB區(qū)土壤增溫效果最明顯。

      土壤凍融是土壤水分對溫度的響應,本文采用凍結開始日為土壤溫度日均值開始持續(xù)小于 0℃日,同理,解凍開始日為土壤溫度日均值持續(xù)大于0℃日[24-25]。3個處理不同深度處,最早開始凍結的是淺層5 cm 處,最晚開始凍結的是深層30 cm處,二者之間相差18 d。凍融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是CK5,為101 d,最短的是MB30,為82 d。3個處理5、15 cm和30 cm處土壤層的凍結時間、解凍時間、凍融期長度見表3。由此可知,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凍結開始時間推遲,凍融期長度縮短;5、30 cm土層處,凍融期長度表現(xiàn)為CK最長、DB次之、MB最短。

      2.2.3 地積溫(≥5℃)變化特征 圖10為3個處理不同深度處地積溫(≥5℃)的對比。MB區(qū)在5、15 cm和30 cm土壤深度處地積溫(≥5℃)比DB區(qū)分別高4.0%、4.0%和3.0%,比CK分別高8.0%、7.0%和9.0%;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積溫(≥5℃)逐漸減小。由此可知,MB條件下的地積溫對當?shù)刂参锏纳L期更加有利,對植被恢復有很大幫助。

      圖9 土壤溫度年內(nèi)變化Fig.9 Intra-year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2.3 氣象因子對土壤溫度的影響

      2.3.1 降雨對土壤溫度的影響 為研究降雨對3個處理5、15 cm和30 cm深度處土壤溫度的影響,選取2018年4月14日—4月30日時間段為例,4月22日18∶00—23日3∶30累積降雨量達35.4 mm,其余時間均無降雨發(fā)生。降雨對3個處理5、15 cm和30 cm深度處土壤溫度的影響見圖11。由圖可知,降雨開始前(即4月20—21日)土壤溫度出現(xiàn)降低現(xiàn)象,這取決于降雨前的天氣狀況等;降雨期間土壤溫度由于峰值、谷值均降低,變幅變??;降雨結束后,土壤溫度逐漸升高,且變幅開始變大,說明降雨對土壤溫度有一定的影響。由圖還可以得出,降雨前、降雨期間和降雨后,同一深度處土壤溫度日較差均以MB最大,DB次之,CK最??;同一處理下,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降雨的影響明顯減弱。

      表3 不同處理不同深度土層的凍結、解凍、凍融期

      2.3.2 近地表大氣溫度對土壤溫度的影響 近地表大氣溫度與3個處理5、15 cm和30 cm深度處土壤溫度見圖12,由圖可得,近地表大氣溫度與3個處理不同深度處的土壤溫度均呈正相關(R2=0.901~0.971),同一深度處,覆蓋條件下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最大,CK最小,說明近地表大氣溫度顯著影響土壤溫度,對覆蓋條件下土壤溫度的影響較大,CK較小。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近地表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相關性減小,即表明近地表大氣溫度對土壤溫度的影響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減弱。

      圖10 不同處理地積溫(≥5℃)對比Fig.10 Different processing accumulated greater than 5℃temperature contrast analysis diagram

      圖11 降雨對土壤溫度的影響Fig.11 Influence of rainfall on soil temperature

      圖12 近地表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Fig.12 Correlation between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3 討 論

      地膜覆蓋有增溫保墑的作用,對旱區(qū)植物生長有益[26-27]。本研究表明,同一深度處,無論覆蓋還是裸地,土壤溫度日較差以MB最大,DB次之,CK最?。煌惶幚?,比較5、15 cm和30 cm土壤深度處土壤溫度的日變化,隨著深度的增加,峰值、谷值均有所滯后,這與國內(nèi)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韓璐等[28]、權晨等[29]、趙逸舟等[30]、趙維俊等[31]分別對柴達木盆地、祁連山林草復合流域、藏北高原、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的土壤溫度變化特征進行研究得出,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振幅減小,位相逐層滯后,具有明顯的時滯效應。各層土壤溫度日變化的位相隨著深度逐層滯后,且深度越深,滯后時間越長;涂鋼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東北半干旱區(qū)退化草地的淺層土壤,20 cm土壤層比10 cm土壤層溫度變化滯后2.0~3.0 h,10 cm土壤層比5 cm土壤層滯后0.5~1.5 h,5 cm土壤層比2 cm土壤層滯后0.5~1.0 h,比較可見,雖然不同下墊面上土壤溫度變化趨勢一致,但變化的振幅、位相及其滯后時間均有所不同。對不同深度處3個處理的土壤溫度進行方差分析(SSR法,P<0.05),結果表明3個處理5、15、30 cm處,均表現(xiàn)為MB比DB處理保溫效果顯著,DB比CK處理保溫效果顯著;吳賢忠等[33]研究發(fā)現(xiàn)地膜覆蓋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典型日變化表明,春夏季土壤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秋冬季土壤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杜宏娟等[34]在紅寺堡地區(qū)研究發(fā)現(xiàn)冬季釀酒葡萄根系層土壤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升高,與本研究的冬季變化趨勢一致。

      土壤溫度年內(nèi)變化在不同處理不同深度處均表現(xiàn)為正弦曲線的形式,MB處理5、15 cm和30 cm的年均土壤溫度比DB區(qū)分別高出0.5℃、0.6℃和0.4℃,比CK分別高出1.0℃、0.8℃和1.0℃;Gu等[35]發(fā)現(xiàn)在生物膜未分解前,生物膜覆蓋在5、15 cm和25 cm土壤深度處的平均土壤溫度比裸地對照高1.3℃、1.0℃和0.9℃,比PE材料地膜覆蓋低0.2℃、0.3℃和0.2℃。由此可得,以裸地為對照,無論是PE材料地膜、未分解的生物膜、地膜+防草地布還是僅防草地布覆蓋,土壤溫度均顯著升高。Cuello等[36]研究發(fā)現(xiàn),覆蓋地膜可以顯著提高土壤溫度約2℃。本研究3個處理均在壟溝中心處垂直剖面上布設傳感器,因此,由于壟溝處無覆蓋,土壤保溫效果與Cuello等研究結果相比,增溫較小。涂鋼等[32]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凍融期與下墊面、氣候等因素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同一深度處,3個處理凍融期以CK最長、DB 次之、MB最短,而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凍融期長度減小。吳賢忠等[33]在陜西省米脂縣研究發(fā)現(xiàn)年覆蓋地膜可以縮短土壤凍融期長度,促進作物提前發(fā)芽,延長其生長期。因此,土壤凍融不僅與下墊面有關,也與土壤深度有關。

      MB處理在5、15、30 cm土壤深度處地積溫(≥5℃)比DB處理分別高4.0%、4.0%和3.0%,比CK分別高8.0%、7.0%和9.0%,這表明MB處理下土壤的地積溫效果最明顯,對該地區(qū)的植被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積溫(≥5℃)逐漸減小。侯慧芝等[37]研究發(fā)現(xiàn)馬鈴薯在全膜覆蓋壟溝種植下,地積溫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減小,但全膜覆蓋條件下有效積溫比露地平作顯著增加,與本文對地積溫的研究表現(xiàn)出一致的結果。

      土壤溫度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地表覆蓋、土壤濕度、大氣相對濕度、大氣溫度、降雨等[38-39]。本研究發(fā)現(xiàn)降雨前、降雨期間和降雨后,同一深度處土壤溫度日較差以MB處理最大,DB次之,CK最??;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降雨的影響明顯減弱。降雨期間各個處理的土壤溫度與降雨前相比均有下降趨勢,說明降雨對土壤溫度有一定的影響,但對不同處理下土壤溫度的影響差異性未達顯著水平。

      近地表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較為顯著(R2=0.901~0.971),同一深度處,覆蓋條件下近地表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相關性最大,裸地最小,即覆蓋條件下近地表大氣溫度對土壤溫度的影響較大;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其相關性減弱。這與安可棟等[40]研究結果一致。

      4 結 論

      1)無論覆蓋還是裸地,土壤溫度日變化、年內(nèi)變化均呈正弦曲線狀,以地膜+地布覆蓋區(qū)振幅最大,地布覆蓋區(qū)次之,裸地最??;同一深度處3個處理的日均土壤溫度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以地膜+地布覆蓋條件下土壤保溫效果最好。

      2)地膜+地布覆蓋區(qū)5、15 cm和30 cm土層的年內(nèi)平均溫度比地布覆蓋區(qū)分別高出0.5℃、0.6℃和0.4℃,比裸地分別高出1.0℃、0.8℃和1.0℃。地膜+地布覆蓋可以有效縮短土壤凍融期;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土壤凍結時間推遲,凍融期縮短;同一深度處(分別在5、15、30 cm深度),凍融期裸地最長、地布覆蓋次之(較裸地縮短1、-6、4 d)、地膜+地布覆蓋最短(較裸地縮短3、2、6 d)。

      3)地膜+地布覆蓋區(qū)在5、15 cm和30 cm土壤深度處地積溫(≥5℃)比地布覆蓋區(qū)分別高4.0%、4.0%和3.0%,比裸地分別高8.0%、7.0%和9.0%,這表明地膜+地布覆蓋下土壤的地積溫效果最明顯。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地積溫(≥5℃)逐漸減小。

      4)降雨前、中、后,同一深度處土壤溫度日較差以地膜+地布覆蓋區(qū)最大,地布覆蓋區(qū)次之,裸地最小;同一處理下,隨著深度的增加,降雨的影響明顯減弱。近地表大氣溫度與土壤溫度的相關性較為顯著(R2=0.901~0.971),同一深度處,覆蓋條件下其相關性最大,裸地最小。

      致謝:感謝長安大學研究生院、長安大學水與發(fā)展研究院、國家林業(yè)局榆林荒漠生態(tài)站對本試驗項目的支持;感謝王浩、蘇鳳梅對試驗的關注與現(xiàn)場幫助。

      猜你喜歡
      土壤溫度凍融降雨量
      降雨量與面積的關系
      遼東山區(qū)3種人工林土壤呼吸對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的響應
      間苯三酚在凍融胚胎移植中的應用
      反復凍融作用下巖橋破壞的試驗研究
      管群間歇散熱的土壤溫度響應與恢復特性
      洞庭湖區(qū)降雨特性分析
      土壤濕度和土壤溫度模擬中的參數(shù)敏感性分析和優(yōu)化
      大氣科學(2015年5期)2015-12-04 03:04:44
      羅甸縣各鄉(xiāng)鎮(zhèn)實測降雨量分析及應用研究
      降調(diào)節(jié)方案在凍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應用
      凍融后小鼠卵巢移植到雄鼠腎被膜下卵泡的生長發(fā)育
      海淀区| 琼海市| 海盐县| 楚雄市| 谢通门县| 怀安县| 仙桃市| 河西区| 新邵县| 佛学| 宁津县| 临泽县| 台州市| 乐至县| 惠水县| 西安市| 玛多县| 孟村| 阜康市| 北安市| 井冈山市| 廉江市| 鹤庆县| 左贡县| 临洮县| 皋兰县| 通城县| 富川| 洪雅县| 慈溪市| 涟水县| 鄂托克前旗| 柘城县| 黄石市| 河南省| 梅河口市| 财经| 彭阳县| 当阳市| 武义县| 北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