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芬
(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新疆輪臺841604)
碳酸鹽巖油藏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52%,全球油氣總產(chǎn)量的60 %,油藏物性較好,以裂縫型油藏為主,油田產(chǎn)量高,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增儲上產(chǎn)領域之一[1-2]。塔河油田縫洞型油藏是一個在大型古隆起上經(jīng)過多期構造巖溶作用形成的,以溶洞、溶蝕孔隙為儲集空間,以裂縫為滲流通道,沒有統(tǒng)一的油水界面,具有正常壓力系統(tǒng)和地溫梯度的底水塊狀未飽和稠油油藏[3-7]。塔河油田超稠油地質儲量達8.5×108t,埋藏深度5 500~7 000m,原油瀝青質含量25%~62%,地下原油黏度260~736 mPa·s,地面原油黏度1.0×105~1.0×107mPa·s,地層水礦化度達2.4×105mg/L,硫化氫含量1.0×104~1.2×105mg/m3。超稠油在地層具有流動性,舉升過程中,隨著溫度降低,黏度增大,在3 000米左右失去流動能力,無法采出。塔河油田超深稠油開采實施井筒降黏,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主要以摻稀油降黏開采為主[8-12]。
受摻入稀油和采出稠油銷售價差影響,且稀油重復做功產(chǎn)生能耗,均導致效益降低。2017年采用混配摻稀油414×104t,開采稠油281.5×104t,稀稠比1.47,50美元/bbl油價下,稀稠油價差損失高達12.12億元。此外經(jīng)測算,現(xiàn)今70美元/bbl油價下,每天增加稀油用量80 t(稀稠比上升0.01),造成年效益損失達1 244萬元。
2015年以來,采油二廠持續(xù)攻關超稠油效益開采技術,在保溫開采、井筒降黏、高效舉升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在地層降黏和高效集輸方面也有新的認識和試驗,不斷實踐和完善超稠油效益開采技術體系。
塔河油藏埋藏深、溫度高,普遍認為超稠油在地層中具有流動性,隨著效益開發(fā)的要求及稠油開采體系不斷完善,認為地層降黏具有重要意義。塔河油田油藏因超深、超稠、高溫、高壓、高礦化度特性,常規(guī)降黏劑難以滿足地層條件,目前處于技術論證階段,形成技術儲備。①地層分散降黏,通過降黏劑提前介入,利用地熱能量,抑制膠質瀝青質低溫交聯(lián),可提高降黏效率;②地層乳化降黏,針對定容體油藏單井,實施水基性降黏驅替“吞吐”,達到改變油、水、巖石間的潤濕性,增加裂縫吸水,增強剩余油的“剝離”,即表面活性驅替與舉升一體化雙重目的。目前論證硫化鉬納米分散降黏與水基降黏劑降黏驅替可行性。
前期應用過整體式電加熱技術,主要采用集膚效應原理[13-14],存在熱效率低,故障高的特點,難以有效推廣??偨Y前期應用的經(jīng)驗,現(xiàn)場試驗應用了礦物絕緣加熱技術[15]和納米涂層保溫油管[16-17]工藝,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礦物絕緣加熱電纜由三根發(fā)熱導體、氧化鎂絕緣層、高強度不銹鋼護套一體化集成,在電纜內(nèi)部實現(xiàn)尾端星型連接(圖1),單根超長無外觀接點,整體等徑,方便常用下井設備施工作業(yè)。地面配套加熱控制柜和升壓變壓器及相關附件。
該工藝加熱原理為純電阻加熱,加熱效率高,有效解決了稠油在井筒舉升過程中,受溫度降低而導致的黏度增加、摩阻增大的難題,有效節(jié)約了稀油,提高了油井產(chǎn)能。
圖1 礦物絕緣電纜結構Fig.1 Structure of mineral insulation cable
現(xiàn)場實施中,將礦物絕緣電纜下入油管中,加熱混合液,提高流體溫度,從而降低管柱沿程摩阻,達到減少摻稀用油、增加產(chǎn)量的目的。采油二廠礦物絕緣電纜加熱降黏已實施13 井次,平均井溫65 ℃,提升17 ℃,摻稀比下降31.2%,日節(jié)約稀油263.3 t,累計節(jié)約稀油97 774.2 t(表1)。
三芯一體礦物絕緣電纜工藝主要適應條件為:①10區(qū)、12區(qū)高黏稠油井;②含水<10%;③摻稀比>1.5的自噴井、機抽井。攻關實現(xiàn)了抽稠泵泵下加熱、電泵泵上加熱及無級調(diào)功三項技術,拓展了礦物絕緣電纜的應用范圍。
其中,TH12319CH抽油機井70/32抽稠泵泵下尾管內(nèi)采取1 200 m三芯一體礦物絕緣電纜加熱,泵上油管外采用1 530 m單芯不銹鋼護套礦物絕緣伴熱,應用后井溫上升32 ℃,稀稠比下降0.9,日節(jié)約稀油25.8 t,日產(chǎn)油增加8 t,抽油機懸點載荷下降18 kN。應用礦物絕緣電纜后井溫上升,井筒內(nèi)混合液黏度降低,摩擦阻力下降,產(chǎn)量增加。因井口溫度上升,井筒內(nèi)混合液黏度下降,可降低摻稀用油量。此外,混合液加熱降黏后,懸點載荷下降,泵況明顯改善。
表1 礦物絕緣電纜應用效果統(tǒng)計Table 1 Statistic for 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mineral insulated cable
電泵井采取泵上油管內(nèi)三芯一體礦物絕緣電纜加熱,受限于電泵泵況改善不明顯,且稠油電泵穩(wěn)定性不夠,日節(jié)約稀油6.3 t。下步繼續(xù)攻關電泵泵下礦物絕緣電纜加熱工藝,目前主要瓶頸在井口電纜穿越。
因地面生產(chǎn)管線防腐設計后耐溫65 ℃,且三芯一體礦物絕緣電纜加熱耗電量高(4 000 kW·h),增加采油成本,需對礦物絕緣電纜加熱功率進行效益測算,使用無級變頻調(diào)功控制柜,實現(xiàn)溫度精確控制,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井筒溫度場,適用防腐管線,節(jié)能降耗,投用后平均電量消耗下降20%以上。
納米涂層保溫油管的主要結構組成是常規(guī)鋼制油管、保溫層以及保護層。
保溫油管是采用納米超級絕熱技術及材料設計高效超薄的保溫涂層,直接將涂層材料包裹在油管外壁上,具有極佳的保溫效果。保溫油管具有以下特點:①導熱系數(shù)為0.018 W/(m·K);②超薄涂層,涂層厚度4~5 mm;③使用性能穩(wěn)定,具有防水、防油、防腐,耐磨、耐酸堿特點;④耐腐蝕性強,耐硫化氫含量達到10 000 mg/m3;⑤制作工藝簡單,使用壽命長,可反復修復利用;⑥質量輕,僅比普通油管每千米增重500 kg。兩端作業(yè)段(30 cm)及管箍段涂層厚度1 mm(該段的納米隔熱涂層經(jīng)過了特殊處理,作業(yè)時,可以使用原來規(guī)格的吊具和管鉗,管鉗的咬痕不影響涂層功能),具體性能參數(shù)見表2。同時利用高強度、耐高溫、耐磨交聯(lián)物制成保護層,以解決保溫油管在儲運、安裝、清洗時可能造成的破損問題。
表2 納米保溫油管基本性能參數(shù)Table 2 Basic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nanometer insulation pipe
現(xiàn)場應用效果良好,具有降黏、節(jié)約稀油用量、增加產(chǎn)能、降低能耗的作用。
塔河油田抽稠油泵配合納米保溫涂層油管復合工藝在現(xiàn)場應用2井次,平均井溫提升11 ℃,平均稀稠比降低幅度9.01%,累計節(jié)約稀油796 t,累計增油1 979 t(表3)。
表3 納米涂層保溫油管應用效果統(tǒng)計Table 3 Statistic for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no coating insulation pipe
井筒降黏開采研發(fā)了耐溫抗鹽低含水乳化的水溶性降黏劑[18],及新型高效油溶性降黏劑。
復合水溶性降黏劑由孿鏈型兩性表活劑為主劑,以及具有耐溫、抗鹽、滲透、分散、反轉等功能輔劑共14 種表面活性劑組成,提高了對瀝青質的親和力,確保高鹽條件下對超稠油的穩(wěn)定乳化。
復合水溶性降黏劑X6Z55 在TK688 井進行兩輪次試驗。第一輪次試驗2018年7月30日—8月8日,第二輪次試驗2018年9月30日—10月20日,試驗中油井生產(chǎn)反映出三個階段,藥劑置換稀油階段、排水階段、回壓高集輸制約中止。分析原因為藥劑溶液與稀油密度差、重力作用發(fā)生滲透形成油水段塞,稀油、藥劑均不能與稠油發(fā)揮有效的混配作用;藥劑稀油置換結束后,藥劑溶液注入量大于采出量,致使藥劑溶液在稠油界面與篩管之間形成“水鎖”,此時僅有藥劑溶液及少量的置換稠油進入泵筒,井口表現(xiàn)為高含水;降低藥劑注入量后,油水比大于1,藥劑不能發(fā)揮有效的降黏作用,且井下無混配器,56/38 抽稠泵剪切力小,混配性差,形成的油水分散體系不穩(wěn)定,在集輸過程中油水分離,井口出液表現(xiàn)為明水與稠油分離,回壓高。
此化學降黏藥劑與工藝配套存在局限性:①水溶性降黏劑分散能力及56/38 型抽稠泵混配力弱的原因,形成的乳狀液穩(wěn)定性差,易于油水分離,造成地面管線集輸困難;②室內(nèi)試驗是在80 ℃條件下實驗,而2 600 m 泵筒溫度不確定能否到達80 ℃,而且在舉升過程中溫度下降,降黏劑與稠油分散性差。
后期繼續(xù)攻關改進藥劑配方,提高藥劑的分散性能及在低溫下的適應性;選擇配合混配性能較好的螺桿泵或配套混配器井進行試驗;藥劑注入量與泵排量需要摸索匹配,避免注入量過大,造成“水鎖”;優(yōu)化加注工藝,縮短藥劑加注過量導致井口出液長期高含水,造成油井產(chǎn)量和藥劑損失。
常規(guī)降低稠油黏度的開發(fā)技術,只在某階段降低了黏度,條件發(fā)生變化后黏度是可逆的。目前,比較前沿的技術是通過稠油改質,使長碳鏈裂解為短碳鏈組分,達到不可逆降黏效果。室內(nèi)評價藥劑濃度在0.1%時,節(jié)約稀油29%(表4)。目前繼續(xù)按照黏度梯度進行室內(nèi)試驗,評價藥劑普適性。
稠油高效舉升方面則開展了抗硫螺桿泵[19]及天然氣摻稀氣舉技術[20]攻關及研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及認識,結合有桿泵、電潛泵泵深與摻稀混配點分離思路設計[21],為超稠油低成本效益開采提供了支撐。
表4 新型高效油溶性降黏劑室內(nèi)試驗效果統(tǒng)計Table 4 Indoor experiment results of new high efficiency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螺桿泵具有運功部件少、泵效高、抗黏性好的天然優(yōu)勢,因此入泵黏度相對其他開采方式較高,對超稠油含水后混配不均井舉升適應性強。
通過定子橡膠優(yōu)化試驗,開展定轉子力學分析,優(yōu)化設計桿柱結構等三方面技術改進,進一步提升螺桿泵稠油適應性。
地面驅動螺桿泵累計應用7口井,主要用于6、7區(qū)低黏度稠油井摻稀優(yōu)化,現(xiàn)場試驗表明能有效克服稠油乳化,累計節(jié)約稀油13 955 t,增油13 833 t,應用效果顯著(表5)。
表5 地面驅動螺桿泵應用效果統(tǒng)計Table 5 Statistic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ground drive screw pump
利用天然氣溶解降黏和氣舉舉升雙重作用可降低摻稀油用量,釋放稠油產(chǎn)能,提高稠油開采效益,采用井筒模擬裝置,測量不同流態(tài)下原油黏度,結合試驗井降黏效果,評價游離氣對于降黏效果影響,明確了油氣混溶狀態(tài)為天然氣降黏效果最佳狀態(tài)。
通過高溫高壓配樣器,研究不同溫度(50,70,90,110 ℃)下,重質油(TH12340)和中質油(TH10270)注天然氣溶解度(m3/m3)隨壓力變化規(guī)律,在恒溫條件下,天然氣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隨壓力增大而增大,但增大的幅度逐漸減小,成非線性關系(圖2)。
累計開展天然氣摻稀氣舉降黏試驗11 井次,其中機抽管柱配合注天然氣4 井次,自噴管柱6 井次,電泵管柱1井次,在6、10、12區(qū)1小區(qū)進行了試驗,累增油2 197 t,節(jié)約稀油4 880 t(表6)。
塔河油田縫洞型油藏非均質性強,井間距大,油井生產(chǎn)管線平均長度2.5 km(最長5 km),井口混合液平均黏度1 500 mPa·s,平均回壓1.06 MPa。目前常用降回壓方法主要有稀油伴送、鹽水伴送,但其降回壓效果差,導致稀油用量增加、產(chǎn)量下降。
圖2 壓力與天然氣溶解度關系曲線Fig.2 Relation between pressure and solubility of natural gas
表6 天然氣摻稀氣舉技術應用效果統(tǒng)計Table 6 Statistic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tural gas drainage gas lifting technology
在稠油效益開采的要求下,需要對地面集輸工藝進行優(yōu)化。目前優(yōu)化方向主要有兩個方向:①化學乳化伴輸技術。試驗生物酶伴輸劑,該藥劑主要成分為生物藥劑里的表面活性劑(親水活性劑),易溶于水混合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液體狀態(tài),這種穩(wěn)定的溶液與原油極性相反相憎,具極度憎油性。當水溶液與地層原油混合液在管道的流動過程中,在液體沖刷或外力攪動的作用下水溶液會在管道四周內(nèi)壁形成一層表活劑保護膜,阻止原油在管道表面粘滯,使得最終形成管道表面四周外圍是帶表活劑的水溶液,中間是稠油的O/W 型乳狀液的流動狀態(tài)。已在TK688 單井進行試驗,加藥后回壓由1.88 MPa 下降至1.63 MPa,日節(jié)約稀油2.8 m3,目前繼續(xù)優(yōu)化配方,計劃擴大試驗。②井口智能接噴裝置。設計地面管道泵進行增壓提流速降回壓,解決綜合回壓高問題,目前在配置設備中。
1)地層降黏可從根本上降低原油黏度,從而減少井筒降黏和高效集輸?shù)耐度氤杀荆瑢崿F(xiàn)效益開采,但研發(fā)適合塔河超稠油的化學降黏劑任重而道遠。
2)井筒高效開采是塔河油田現(xiàn)階段效益開采的主要手段。其中以礦物絕緣電纜和納米保溫油管為主的保溫開采,效果好,普適性強,但成本較高;井筒化學降黏單井試驗效果好,但是針對塔河非均質油藏特性的普適性藥劑研發(fā)難度大;針對超稠油含水后混配不均問題實施稠油螺桿泵舉升試驗,效果好。
3)塔河油田井間距大,冬季氣溫低,井口回壓高,問題突出,以加藥伴送的化學降回壓取得初步試驗成效,地面加壓的物理降回壓方法待設備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