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啟,傳統(tǒng)教育受到巨大沖擊,傳統(tǒng)學?;驅⒉粡痛嬖?,教師或將被取代,學生不再是“以學為生”。人工智能在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為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未來學習中心會讓教育變得更好,學生能夠快樂學習;教師角色轉換,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轉變?yōu)閷iT的“傳道者”;學生從“標準化”學習發(fā)展為“個性化”學習。直面挑戰(zhàn),抓住機遇,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建設智慧校園、構建智能網絡學習空間;鼓勵教師轉變觀念,學會善用AI;提升學生的AI素養(yǎng),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從學校、教師、學生不同的角度探究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徑,培養(yǎng)符合人工智能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人才。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改革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大數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2017GA087);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重構研究”(18Z127)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2-0085-06
2016年,阿爾法狗取得了“人機大戰(zhàn)”的勝利,自此,人工智能開始升溫,成為了各界熱議的話題。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迎來真正的新紀元,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首部國家級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確立了“三步走”目標,到2030年建成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中心??梢灶A見,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將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yǎng)體系作為三大重點任務之一,明確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建設,加強人工智能領域專業(yè)建設、加強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yǎng)、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①。那么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領域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革?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教育將會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學校、教師、學生又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成為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開啟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召開,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及其同事共同討論了當時計算機科學領域尚未解決的問題,這是人工智能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他們在會議上提出,“讓機器達到這樣的行為,即與人類做同樣的行為”可以被稱為人工智能。這一年也被人們稱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隨后有了短暫的發(fā)展,但是因為當時的軟件、硬件條件不高,相關研究大多局限于對人類大腦運行的模擬,研究者只能著眼于解決一些特定領域的具體問題,出現了西洋跳棋程序、積木機器人等。那時,計算機只是作為數值計算器,這些稍微顯現出智能的應用,就被看作人工智能的體現。隨后,由于新技術和產業(yè)鏈條沒有被打通,沒有新的產品發(fā)明,政府支持和商業(yè)投資都大幅度減少,人工智能研發(fā)進入了低潮。
進入21世紀,基于多層計算機芯片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橫空出世,通過多層芯片連接,模仿人腦大量神經元的網狀連接方式,加上更優(yōu)的算法,海量的數據,計算機可以自己從數據中尋找模型和規(guī)律,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新時代。當前,自動駕駛、工業(yè)機器人、智能醫(yī)療、無人機、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產品蓬勃發(fā)展,人工智能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在各個行業(yè)和領域的創(chuàng)新融合水平不斷提升。在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yè)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人工智能正在發(fā)揮著“領頭羊”作用。
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已經紛紛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加緊布局人工智能。2016年,美國政府先后發(fā)布了《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fā)展戰(zhàn)略計劃》等三份報告,是世界上第一個將人工智能發(fā)展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國家,人工智能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被視為美國新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希望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世界霸主地位。英國通過《2020年發(fā)展戰(zhàn)略》加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歐盟2014年啟動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fā)計劃“SPARC”,德國2011年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yè)4.0,于2019年2月發(fā)布了工業(yè)4.0的進化版《國家工業(yè)戰(zhàn)略2030》草案,日本政府在2015年制定了《日本機器人戰(zhàn)略:愿景、戰(zhàn)略、行動計劃》,都是為了促進人工智能機器人發(fā)展。近年來,我國也在發(fā)展人工智能。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lián)網+”概念,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fā)布,提到了“人工智能”。2016年5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四個部門發(fā)布《“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產業(yè)綱領。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正式發(fā)布,說明我們正致力于構筑人工智能先發(fā)優(yōu)勢,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人工智能終于全面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并開始感受到它的巨大力量。人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生活時,也開始擔憂人與機器的關系。2013年,牛津大學學者檢驗了702種職業(yè)被計算機化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風險大小進行了排序,最終認為,或將會有47%的工作面臨被計算機取代的風險。后續(xù)的研究指出,英國有35%的職業(yè)可能被取代,在日本這個比例是49%。② 而應對的希望就在于教育,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重任。但是人工智能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各個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zhàn)。
二、人工智能對傳統(tǒng)教育的沖擊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功效已不再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畢竟“傳道受業(yè)解惑”人工智能都能夠完成,那么學校還會存在嗎,教師是否會被完全替代,學生將如何學習?可見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挑戰(zhàn)將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持續(xù)過程。
(一)人工智能對學校的沖擊——學?;驅⒉粡痛嬖?/p>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可簡稱AI,AI的虛擬現實技術,也稱VR,即通過多媒體技術和仿真技術可以構建一個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多維交互體驗式的服務,讓學生在其中完成相對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出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VR技術,世界上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同處一個虛擬課堂進行在線學習,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沉浸”在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中?,F在已經有的密涅瓦大學,就是一所開創(chuàng)性的“沉浸式虛擬大學”。這所“比常青藤更好的大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沒有校園,沒有教室,學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聯(lián)網上課,師生可以實時互動。
目前全球已有700所大學在互聯(lián)網上提供上千門課程,每年有5000萬人在網上學習這些課程。③相比起傳統(tǒng)校園來說,虛擬校園更加節(jié)約高效,這也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雛形。現在的每一所學校都是獨立而封閉的,資源、教師、學生都是獨有的,這個封閉的孤島未來將會被打破。傳統(tǒng)學??赡懿粡痛嬖?,將會誕生一種全新的學習中心,在這里,教學資源共享、教師共享、學生共享。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學習中心選擇不同的課程進行學習,未來的學習中心將是一個巨大的學習共同體,整個教育資源進一步集約化,所有的課程公選,所有的教師公選,相互承認學分,頒發(fā)課程結業(yè)證書。每一所大學的專業(yè)排名都不一樣,在未來的學習中心,學生可以選擇每個學校最強、排名最前的專業(yè),學生能學習到不同學校最強的課程組合,課程結業(yè)證書的含金量會遠超現在文憑的價值。
現在的學校是固定的教學時間、作息時間、休假時間。在未來的學習中心,學習時間是彈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中心24小時開放,沒有寒暑假,沒有雙休日,沒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學生自己安排上下課時間,寒暑假、各種節(jié)假日,晚上等時間都可以任意支配,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學習他想學的內容。整個教育資源會充分地共享,最大程度地使用,教育周期也會彈性化。
現在的學校和社會是分離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脫節(jié)的,未來學習中心將會打破這種壁壘,為學生提供終身學習服務。學生不管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只要想學習,就可以來學習中心,未來可能會出現混齡教育、混齡學習。不管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都能在學習中心開展,未來的學習中心將是一站式的教育,所有能學的知識這里都會有,學生的各種學習需要都能在這里得到滿足。
(二)人工智能對教師的沖擊——教師或將會被取代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中,基于大數據和強大計算能力的機器學習算法已經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讓AI機器人更加的智能,IBM已經研發(fā)出來了“沃森教師”。未來的教師可能都是這樣的智能機器人擔任,它們的內存比人類的腦容量大無數倍,所能輸出的知識也是無所不包。另外,AI教師在語音搜索、語音翻譯、機器朗讀等方面已經日趨成熟,完全能夠無障礙地向學生輸出知識,也能為學生“答疑解惑”。
可見,人工智能時代,很多知識的教授已經外包給了機器,甚至很多東西人工智能幫著學了,機器幫著學了。比如現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未來也許用不著學習外語,一個翻譯機器人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任何語種的切換翻譯,四六級考試再也不是大學生的“攔路虎”了。即使學生想學習外語,也許用不著教師來教了,網上的各種學習視頻,各種語言學習軟件,像現在流行的英語流利說之類的APP,完全可以實現人機對話,完成對語言的學習。這個時候,學生有些知識不用學,要學的又不用老師教,那教師這個職業(yè)還會存在嗎?
現在的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主要是知識輸出的任務,但是人的腦容量有限,記住的內容比不過機器的內存,可以輸出的內容自然有限。比如阿爾法狗,它獲勝的關鍵就是可以短時間內把全世界所有的棋譜進行“深度學習”,可能存儲了幾萬個、幾億個棋譜。如果教師擁有的知識比人工智能都要少,那教師該教什么呢。就像現在,學生已經習慣了有事問“度娘”。在現在的大學課堂,大學生一邊聽課,一邊使用手機百度或帶著電腦上網查資料,此時學生得到的信息和資訊或許比老師更多、更快。但不能不說,網絡資源的專業(yè)程度是無法保證的。
任何體現重復性的事情,有大量數據產生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勝任。而教學和學習就是一種長時間的重復性工作,一個內容老師也許得教數十遍,學生才能明白。教師重復工作自然會有倦怠的時候,但機器人不會,只要不斷電,這種重復性地教學可以永遠持續(xù)下去。當這種重復性的教學被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擔任的時候,我們應思考教師怎么辦?當人工智能的教學比人更精準,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時,我們應該思考教師還需要哪些進步?
(三)人工智能對學生的沖擊——生而不學
隨著大數據的不斷增長,人工智能可以吸收的養(yǎng)分也隨之增多。有了海量的大數據,“深度學習”才成為了現實?!吧疃葘W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利用算法學習數據的內在規(guī)律與表示層次,從而讓機器像人類一樣具有分析思考的能力,能夠識別文字、語音和圖像。人工智能通過深度學習,在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從中找出共性特征,最后輸出最優(yōu)解。
“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已經能讀會寫,完全可以代替學生去學習了。2019年2月,中小學臨近開學,大家都在狂趕寒假作業(yè)。一個初三女生,只用了兩天時間把所有的語文抄寫作業(yè)全部趕完,而且字跡工整,沒有錯字、改字。后來被母親發(fā)現是孩子用壓歲錢在網上淘了一個寫字機器人幫其完成作業(yè),母親一怒之下把寫字機器人給砸了。當寫作業(yè)、寫字機器人都能代勞,而且寫的更快更好,那學生還有必要學習寫字嗎?,F在的人工智能還會寫詩、寫作文、作曲,很多網上的新聞其實都是人工智能的產物。吳軍在《智能時代》里說,“今天美國很多媒體的財經新聞,尤其是對公司財報的評述,其實已經是計算機生產的了?!雹?看來,學生不用學寫字,也不用學寫作了。甚至連閱讀人工智能都能幫你完成,那學生也許都不用學習識字了,語音輸出就可以了?;A教育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功能和作用便顯得弱化了。
在“聽”上,機器已經遠遠超過了人。機器的轉寫正確率已超過了95%,人達不到90%。⑤ 或許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在這點上比人類更聰明,記憶力比人類更強,內存比人類的腦容量更大,反應速度比人類更快,效率比人類更高,很多記憶性知識都不用學了,人工智能幫著學了,操作性的事情,人工智能也幫著做了。這促使我們思考,那作為一名學生,還需要學習什么,若沒有了學習,“以學為生”的學生還可被稱為學生嗎?
三、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機遇
機遇與挑戰(zhàn)往往是并存的,人工智能給教育領域帶來顛覆性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豁然開朗的創(chuàng)新機遇。人工智能終于讓未來的學習中心有可能回歸教育的本質;教師重獲尊重,更有尊嚴地工作;學生能夠快樂自主地學習,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一)未來學習中心讓教育變得更享受
現在的學校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還是分數至上,教學計劃、教學方案、課堂標準基本一致,像流水線一樣生產出同一個標準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多時候為了考試過關學習一堆純知識性的東西,重復不斷地刷各種各樣的題庫,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較少。學生變得越來越像復印機、復讀機、錄音機,這樣的學習束縛了學生的自我成長。但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⑥,我們應積極思考如何使學習快樂、有趣起來。
人工智能的深度挖掘技術,能夠通過挖掘學生的各種數據,發(fā)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未來學習中心借助數據驅動學生個性化學習,根據學生的天賦、潛能和個性、興趣來設計個性化的課程,從發(fā)現自己不足的補短教育走向揚長教育,讓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掘自己的潛能,讓自己變得更有自信。人工智能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他的學習難點和重點,幫助學生及時地調整學習計劃,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未來學習中心,或將從記憶教育走向了創(chuàng)新教育。記憶不再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務,學生不會再為背課文、背古詩、背單詞而發(fā)愁,未來教育的主題將會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拓展生命、涵養(yǎng)生命,將會是未來學習中心的主題。 在未來學習中心,每個學生都能夠快樂、自主地學習,每一個學生能夠真正享受學習生活、真心投入到受教育的過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fā)現自己的潛能與天賦,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自我、成就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未來學習中心讓教育變得更好,變得更加幸福、更加完整。
(二)教師從“授業(yè)解惑”轉變?yōu)椤皞鞯勒摺?/p>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處于絕對主導的地位,在課堂上教授知識,在課后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習,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起著重要作用,按照既定流程引導著學生的學習。當這一切被人工智能包攬執(zhí)行后,教師的工作任務改變了,變得更加高端。在現在的大學階段,公共課教師依然面臨著這種窘境,一個內容得多次重復地講,一個教學班起碼有五六十人,而一個老師最少得帶六個自然班,作業(yè)一改就是幾百份,教師80%的時間花在批改作業(yè)和重復性教學管理上,教師淪為了復讀機和批改作業(yè)的機器,疲倦是難免的,教學效果自然會打折扣。而現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從這一部分工作中解放出來,比如學霸君和猿題庫這樣的APP可以拍照搜題和在線答疑,愛作業(yè)這樣的APP可以拍照批改作業(yè)評分。當教師從這些重復性的機械工作中解脫出來后,工作的內容也變化了,工作變得更加崇高,從知識的傳遞轉變?yōu)榻逃膫鬟f,主要任務就是“傳道”了,重點在于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性人才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人與機器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死學習、笨辦法,無非是對數百萬種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識別。如果要讓智能機器寫一個愛情故事,完全可以給它塞滿全世界所有的愛情故事讓它“學”,它自然能寫出來。但是智能機器永遠無法在一個零內存、完全空白的屏幕上寫出《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創(chuàng)作需要人類的大腦,依賴于人類基于生活的創(chuàng)造。而培養(yǎng)這種讓人成為人的創(chuàng)造力將是教師的主要工作。
人與機器的另外一個區(qū)別,即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建立溝通與合作,形成各種人際關系,從中發(fā)現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智力教育、道德培養(yǎng)、精神鍛造,幫助學生在真實的人類世界中,豐富思想、拓展思維,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所需的人性之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當教師的“授業(yè)解惑”功能被取代后,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著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情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建立完善的思想體系,努力讓學生成為具備美好人格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符合人工智能時代要求的優(yōu)秀人才。教師也從過去的教學中心地位變成了一個陪伴者、指導者和學習伙伴,和學生加強情感溝通,從而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
(三)學生從“標準化”發(fā)展為“個性化”
大工業(yè)時代的教育是一種標準化、制式化的培養(yǎng)模式,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課程、統(tǒng)一的講授、統(tǒng)一的管理、統(tǒng)一的考核標準、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計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差異并不明顯。人工智能時代,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將會成為未來的學習方向。教育標準會更加趨向人性化和基礎性,降低整體的學習難度。畢竟每個個體都不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制定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計劃,學習評價也是針對個人的,而不是現在的分數排名。人工智能可以精確地描繪出每個學生的學習曲線,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給每個學生制定專有的學習計劃,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美國的新式學校已經開始這樣嘗試了,老師每個月會給家長一份每個學生詳細的個人發(fā)展報告,每個學生據此制定自己的課程規(guī)劃,每個學生IPAD里面的課程內容是不一樣的。
未來的學生將會更加自由。大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什么時候上學,在社會上工作了數年再返回大學校園也行。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上課時間,不再被要求早上8點開始上課,下午5點放學。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進度,當聽不懂的時候,可以停下來,不用跟著大部隊往前走,完全聽懂的時候,也可以繼續(xù)往前學習,不用等著后面的同伴。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專業(yè)課程,也可以隨時換專業(yè)繼續(xù)學習??傊畬W生有了完全的學習自主權,有了更多的學習選擇,進行差異化學習。
所謂個性化學習,就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提供適合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使學習者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促進學習者充分、自由、和諧的發(fā)展。⑦ 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可以對學生進行智商、情商、基因等方面的檢測,發(fā)掘學生的天賦和潛能,結合興趣、愛好和個性來為他定制最適合的個性化課程。當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天賦,有意識地揚長避短,這樣學生的發(fā)展會更好,走得更遠,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四、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路徑
不管我們是否愿意,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呼嘯而至,與其恐慌排斥,不如思考在教育層面上如何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一)建設智慧校園,構建智能網絡學習空間
智慧校園,指的是“以面向師生個性化服務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環(huán)境,識別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提供無縫互通的網絡通信,有效支持教學過程分析、評價和智能決策的開放教育教學環(huán)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⑧。人工智能讓智慧校園更加的智能化,網絡全面覆蓋校園,無論你在校園的哪個角落,有關你的各種數據將被搜集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表現、形成學生的學習大數據庫。而教師的教學情況,包括課堂教學、交流反饋等形成了教學大數據庫。在智能網絡空間中,人工智能通過智能教學平臺、智能測評系統(tǒng)等平臺,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為教師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案。
智慧校園配備各種智能化教室,利用VR技術建立仿真實驗室、體驗式實訓室、數字化操作室等體驗式綜合教學場,提供各種虛擬場景下的實踐教學。比如焊接實訓室,借助VR技術,模擬操作現場,學生帶上3D眼鏡,在虛擬現實中學習焊接技術,一次學不會,可以重復學習直到熟練掌握為止。這樣的模擬仿真實訓,既提高了安全系數,避免了可能的危險,又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體驗,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環(huán)境,提升了教學效果,也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愿意主動學習,也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其中。
(二)鼓勵教師轉變觀念,善用人工智能
面對趕超人類的人工智能,很多教師都會擔心自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實人工智能只是人類的一種工具,居于人類的從屬地位,沒有必要太過于擔心害怕,也不用對人工智能有敵對情緒?!叭绻覀円钥破盏男膽B(tài)看待歷史,就會發(fā)現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話也不是笑話,而是從人類的勞動創(chuàng)造中實實在在生長出來的。我們不需要恐懼也不需要頂禮膜拜。”⑨ 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做不到的交給人工智能,而把自己做得到的發(fā)揮到極致。承認人類的局限性,利用好人工智能,教師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可以使教學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機器和人交互,配合好教師的工作,實現人機共融。教師從以往的教學主導地位,讓位于人工智能,這種落差心理上肯定無法適應,這需要教師客觀地看待這種變化,調整好心態(tài),轉換好角色,盡快地適應新型的師生關系,從主導者轉變?yōu)閷W生的陪伴者、引導者。
教師隊伍要進行常規(guī)培訓,學習人工智能的各種操作技術,提升教師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F在的教師都是按照傳統(tǒng)教育模式給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tǒng)模式,人工智能來了,有部分教師使用不順暢或不會用,有些人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學校等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參加相關的人工智能學習培訓,了解人工智能,學習使用各種人工智能技術,體驗人工智能對教學的幫助,促使教師從繁冗、重復的機械工作中解脫出來。例如,知識性講授、作業(yè)批改、考試測評、課后答疑都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減輕自身的教學負擔,降低自身的工作強度,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以及真善美的熏陶中去。
(三)提升學生的AI素養(yǎng),適應人工智能時代
人都是有惰性的,當人工智能可以幫我們代勞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自然會讓位于人工智能,年少的學生更是如此。人和人工智能最本質的區(qū)別就是人類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的想象力。當放棄學習,讓人工智能幫著學;當放棄思考,讓人工智能幫著決策;當放棄想象,讓人工智能來描述,這個時候人類就真的淪為機器的奴隸了。人工智能在給予海量數據、智慧決策的同時,也在悄然剝奪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形成以剝奪人類思考能力為前提的智能萬能論。⑩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更要體現出它的人文功能,大學生在與人工智能的交往中,要回歸現實世界,永遠不要放棄獨立思考和自我的學習提升。人工智能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幫助大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我們應對人工智能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人工智能萬能論的陷阱中去。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AI素養(yǎng),即正確認識和使用人工智能,具備系統(tǒng)性思維能力,能夠全面辯證地看待人與機器的關系;擁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勇氣,滿懷創(chuàng)業(yè)精神,讓創(chuàng)造性思維應用于學習生活工作中;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夠理性分析,而不是臣服于人工智能;負有人文情懷,在實踐中鍛煉出溝通、合作的能力,飽含同情心、同理心、自信心。
五、簡要小結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將是一種智能教育,不管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緊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潮流,主動變革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發(fā)展教育路徑,轉變教師角色,培養(yǎng)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
注釋:
①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的通知,教技〔2018〕3號,2018年4月3日。
② 騰訊研究院等:《人工智能——國家人工智能戰(zhàn)略行動抓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345頁。
③ 李衛(wèi)紅:《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變革》,《中國成人教育》2018年第21期。
④ 吳軍:《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版,第314頁。
⑤ 吳曉如等:《人工智能怎么顛覆“傳統(tǒng)教育”?》,《基礎教育論壇》2018年第24期。
⑥[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年版,第4頁。
⑦ 徐曄:《從“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路徑探究》,《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12期。
⑧ 黃榮懷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⑨ 李彥宏等:《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28頁。
⑩ 趙慧臣等:《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現代教育技術》2018年第10期。
作者簡介:沈娟,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64;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64。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