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核心重音轉(zhuǎn)型對正反問句演變的影響

      2020-05-06 03:19王遲
      現(xiàn)代語文 2020年12期

      王遲

      摘? 要:先秦時期,漢語的核心重音指派方式與英語等語言相同,均為“尾重模式”;自兩漢起,核心重音開始轉(zhuǎn)變?yōu)椤拜犞啬J健薄]犞啬J胶诵闹匾粢缶渥又饕^語范圍內(nèi)不能出現(xiàn)兩個語調(diào)短語,從而導致古漢語雙小句結(jié)構(gòu)的選擇問縮減為現(xiàn)代漢語類型的單小句正反問。漢語VO-NOT-VO和VO-NOT-V兩種正反問句的發(fā)展歷程,印證了漢語史上核心重音轉(zhuǎn)型對于語言結(jié)構(gòu)演變的促發(fā)作用。

      關(guān)鍵詞:核心重音;正反問句;語調(diào)短語;結(jié)構(gòu)演變

      現(xiàn)代漢語的正反問句,又稱反復問句或者A-NOT-A問句,示例如下:

      (1)a.張三喜歡不喜歡語言學?

      b.張三喜不喜歡語言學?

      c.張三喜歡語言學不喜歡語言學?

      d.張三喜歡語言學不喜歡?

      以上四例代表正反問句的三種類型。其中,例(1a)和例(1b)同屬于V-NOT-VO式,即正反并列的兩項(肯定項“喜歡語言學”和否定項“不喜歡語言學”),肯定項發(fā)生了缺省。兩者的區(qū)別是在于,否定詞前面出現(xiàn)的是整個動詞(“喜歡”)還是動詞的一部分(“喜”)。例(1c)為VO-NOT-VO式,即肯定項與否定項都以完整形式出現(xiàn)。例(1d)屬于VO-NOT-V式,即否定項發(fā)生缺省。

      就句法結(jié)構(gòu)而言,VO-NOT-VO、VO-NOT-V兩種正反問句都有一個隱形的中心語(記作“&”),語義上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連接肯定謂語和否定謂語;VO-NOT-V在VO-NOT-VO的基礎(chǔ)上刪略了后一個動詞的補足語。V-NOT-VO問句(如“張三喜[歡]不喜歡語言學”)的句法結(jié)構(gòu)與之不同,這類問句中動詞的肯定、否定共現(xiàn),乃是重疊所致,并非像VP-NOT-VP和VP-NOT-V包含并列結(jié)構(gòu)[1]。

      就韻律模式而言,正反問句具有如下特征:

      句調(diào)走勢方面,標志疑問的上揚調(diào)從正反問句的肯定部分(第一個動詞)開始,其后呈現(xiàn)下降趨勢,表現(xiàn)出“前揚后抑”的特征;

      重讀位置方面,正反問句的[V(P)-NOT-V(P)]只能在邊界處有一個重讀成分①;

      韻律邊界方面,正反問句的[V(P)-NOT-V(P)]整體作為一個語調(diào)短語,內(nèi)部不能有任何語調(diào)邊界。

      本文擬從韻律角度探討核心重音(nuclear stress)的歷史轉(zhuǎn)型對于VO-NOT-VO和VO-NOT-V兩類正反問句演變的影響②。這一轉(zhuǎn)型發(fā)生在先秦到兩漢時期,它促發(fā)了漢語中雙小句結(jié)構(gòu)(bi-clausal)的選擇問縮減為單小句結(jié)構(gòu)(mono-clausal)的正反問。

      一、核心重音對正反問句的制約作用

      我們首先簡要介紹現(xiàn)代漢語核心重音的相關(guān)概念,然后論述核心重音韻律如何影響雙小句的選擇問縮減為單小句的正反問,以作為下文歷時分析的理論鋪墊。

      (一)現(xiàn)代漢語的核心重音及核重—語調(diào)對應(yīng)律

      核心重音,是指“一個句子在沒有特殊語境的情況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重音結(jié)構(gòu)”[2](P49)。它也被稱為寬焦點重音(wide focus stress),與之相對的非核心重音包括對比重音(contrastive stress)、強調(diào)重音(emphatic stress)、結(jié)構(gòu)焦點重音(structural focal stress)等[3](P63)。區(qū)分核心重音與非核心重音,一個直接的測試方法就是看它們所對應(yīng)的問答形式。用來回答“怎么回事/發(fā)生了什么(What happened)”的句子,體現(xiàn)的是核心重音;否則就不是核心重音。如例(2)所示(加下劃線部分表示重音所在),假如問話人提問“發(fā)生了什么”,則(2a)才是合適的答語。

      (2)a.張三打碎了盤子。

      b.*張三打碎了盤子。

      c.*張三打碎了盤子。

      現(xiàn)代漢語采用基于管轄關(guān)系的核心重音指派方式(Government-based Nuclear Stress Rule,簡稱“G-NSR”)[4](P1091-1092),核心重音范域是句子中最后一個主要動詞所管轄的范圍——即“轄重模式”。

      轄重模式核心重音(G-NSR):

      給定兩個姐妹節(jié)點(sister node)C1和C2,如果C1和C2呈選擇次序排列,則次序靠后且為選擇者所管轄的節(jié)點獲得重音。

      管轄:α管轄β,當且僅當

      (a)α是一個X0(中心語詞項);

      (b)α成分統(tǒng)制β;

      (c)每一分支節(jié)點既可支配α也可支配β。

      此外,在G-NSR的基礎(chǔ)上,可以進一步推導出現(xiàn)代漢語中的“核重—語調(diào)對應(yīng)律”[5](P8)。

      核重—語調(diào)對應(yīng)律:核心重音范域不容兩個語調(diào)。

      核重—語調(diào)對應(yīng)律決定了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句子中,核心重音所在的動詞短語內(nèi)部只能有一個動詞。如果其他語調(diào)短語也包含動詞,則動詞只能作為從句動詞,而不能是主句(根句)動詞。例如:

      (3)八戒[推門]VP1[進屋]VP2[看見一個妖怪]VP3。

      例(3)中的三個動詞短語,只有最后的VP3是核心重音范域,也是承載句調(diào)的部分。因此,“看見”為主句的動詞。VP1和VP2只能是VP3的修飾語,其中的動詞不能作為句子的主要動詞。

      (二)核心重音對句子縮減的影響

      現(xiàn)代漢語正反問句的韻律模式之所以得以形成,其根源在于漢語的G-NSR類型核心重音以及由此而來的核重—語調(diào)對應(yīng)律[6]。

      由于正反問句的謂語部分V(O)-NOT-V(O)是句子的主要VP,即核心重音范域,核重—語調(diào)定律不允許其中包含兩個語調(diào)[5]。因此,V(O)-NOT-V(O)作為一個完整的語調(diào)短語,中間不能有語調(diào)邊界(表現(xiàn)為停頓),而且只能在V(O)-NOT-V(O)的邊界處(語調(diào)短語的兩端)有一個重讀成分。

      可以認為,在正反問句的構(gòu)造中,VO-NOT-VO、VO-NOT-V這些包含并列VP的問句,在歷史上是屬于雙小句結(jié)構(gòu)的,G-NSR及核重—語調(diào)定律將其單句化,即雙句縮減為單句,從而形成現(xiàn)代漢語類型的正反問句。VO-NOT-VO和VO-NOT-V問句中的兩個并列VP,都是隱形中心語&所選擇的成分,類似于動詞所選擇的必有論元一樣,因為并列關(guān)系涉及的成分不可能只有一個①。正反問句中的兩個并列VP沒有各自獨立成句、構(gòu)成各自的句調(diào)短語,正是核心重音及核重—語調(diào)定律的作用。就句法而言,從選擇問到正反問發(fā)生了結(jié)構(gòu)簡化,原來的選擇問包含兩個句子,縮減為正反問之后,變成了單句結(jié)構(gòu)。就韻律而言,選擇問原來的兩個問句都有各自的句調(diào),變成正反問之后,前一個謂語的語調(diào)丟失,肯定和否定部分被壓縮為一個語調(diào)短語,其邊界與整個句子的句調(diào)重合。

      選擇問到正反問的結(jié)構(gòu)與韻律變化,如下所示:

      結(jié)構(gòu)簡化:…[VO]CP1[NOT-V(O)]CP2…→…[[VO][NOT-V(O)]]CP…

      語調(diào)丟失:…[VO]語調(diào)1[NOT-V(O)]語調(diào)1/句調(diào)→…[[VO][NOT-V(O)]]語調(diào)/句調(diào)…

      離開了核心重音及核重—語調(diào)定律,正反問句的兩個并列VP就沒有“合二為一”的動因。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正反問句和“還是”選擇問句都是由兩個是非問句合并而成的[7](P241)。例如:

      (4)a.你去?你不去?

      →你去不去?

      b.你去?我去?

      →你去還是我去?

      c.你去?你不去?

      →你去還是不去?

      如果沒有核心重音的限制,正反問句的VP與NOT-VP就沒有必要壓縮為一個語調(diào)短語,而只能像“還是”問句那樣,成為包含兩個不同語調(diào)短語的雙句結(jié)構(gòu)。

      我們不妨將其與英語中的選擇問句作個比較。英語的VP-OR-NOT問句是雙句結(jié)構(gòu),肯定部分[VP]與否定部分[OR-NOT]分屬不同的小句,形成自己的語調(diào)短語,各自包含一個重讀成分。比如,“Did John eat beans or not?”其韻律模式可以表示為[[Did John EAT beans]語調(diào)1 [or NOT]語調(diào)2]句調(diào)。

      英語的選擇問句中,否定部分的VP也可以完整保留,構(gòu)成VP-OR-NOT-VP。例如:

      (5)a.And do you like it all, or not like it all?

      b.Did you do this or not do this?

      然而,不管not之后的VP刪略與否,英語的選擇問句都仍然是兩個小句并列,包含兩個不同的語調(diào)短語,無法跟現(xiàn)代漢語一樣,形成單句式的正反問。這是因為英語的核心重音類型屬于“尾重模式(Constituent-driven Nuclear Stress Rule,簡稱‘C-NSR)”,不要求兩個小句合二為一,核心重音指派給句子內(nèi)嵌最深的短語(線性順序上一般是句尾最后一個成分),VP-OR-NOT或者VP-OR-NOT-VP不受制于核重—語調(diào)定律,選擇問句的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可以保留各自的語調(diào)短語地位。

      因此,G-NSR類型的核心重音,是現(xiàn)代漢語中單句式的VO-NOT-VO和VO-NOT-V得以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①。也就是說,語言中產(chǎn)生VO-NOT-VO、VO-NOT-V問句,核心重音必然屬于G-NSR類型;沒有G-NSR核心重音,則無法產(chǎn)生以上幾種問句。

      二、正反問句歷時句法的證據(jù)

      下面,我們將從歷時角度論證核心重音在正反問句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韻律角度考察正反問句的變化,則不能不界定不同歷史時期的核心重音運作機制。我們先討論漢語史上核心重音的轉(zhuǎn)型,然后根據(jù)不同時期的語料,論證上述轉(zhuǎn)變對于正反問句發(fā)展的作用。

      (一)漢語史上核心重音指派方式的類型轉(zhuǎn)變

      先秦漢語采取C-NSR規(guī)則,將核心重音指派給句子的最后一個XP[2](P162-163)。介詞短語(PP)的位置可以為證。先秦漢語允許PP出現(xiàn)在動詞前后,而現(xiàn)代漢語的非論元性PP只能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試比較“請待于郊”(《左傳·昭公十三年》)、“游于姑棼”(《左傳·莊公八年》)與“*請您等待在郊外”“*游覽在姑棼”[2](P162)。因此,就語言類型而言,先秦漢語更像現(xiàn)代英語,而不同于采用G-NSR的現(xiàn)代漢語。

      到了兩漢時期,G-NSR開始在漢語中發(fā)揮作用,并逐漸取代C-NSR,成為核心重音的指派方式[2](P163-168)。這一韻律轉(zhuǎn)型,引發(fā)了漢語史上重要的語法變化,如“而”字消失、連動句的發(fā)展、動補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新興介詞出現(xiàn)等[2](P164-171)。

      基于核心重音在漢語史上的類型轉(zhuǎn)變,可以作出一個基本推斷:現(xiàn)代漢語中單句式的正反問句,不可能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的漢語中,因為當時的C-NSR規(guī)則不會促發(fā)兩個并列小句合并為單句結(jié)構(gòu)。以上類型的問句,只有等到兩漢以降的漢語產(chǎn)生了G-NSR機制,才有機會萌芽、發(fā)展。

      (二)VO-NOT-VO和VO-NOT-V的歷時發(fā)展

      VO-NOT-VO和VO-NOT-V都包含并列的VP,后者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對動詞補足語進行了刪略。

      先秦時期,肯定與否定同時出現(xiàn)的問句,都屬于兩個小句并列而成的雙句式選擇問句,而沒有單句式的正反問句。一個明顯的表現(xiàn)是,肯定部分與否定部分都出現(xiàn)了“歟”“乎”“邪”等語氣詞[8]。例如:

      (6)a.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莊子·至樂》)

      b.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孟子·萬章下》)

      例(6)中的兩個句子都有疑問語氣詞,實際上是兩個獨立的問句并置(juxtaposition),構(gòu)成選擇問句。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7)a.你們到底一樣嗎?不一樣嗎?

      b.到底會不會成功呢?會嗎?不會嗎?

      先秦時期這種肯定否定并置的問句,跟當時一般的選擇問句一樣,兩個選擇項所在的小句都用語氣詞[8]。例如:

      (8)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當然,先秦的這類問句,也有只在第二個句子末尾用語氣詞的[9](P23)。例如:

      (9)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莊子·至樂》)

      我們認為,例(9)這樣的問句雖然只在句末有一個語氣詞,其句法結(jié)構(gòu)卻不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VO-NOT-V問句。試比較:

      (10)a.有極致的快樂沒有呢?

      b.有可以存活身體的東西沒有呢?

      例(9)很可能是在第一個問句后省略了語氣詞。我們發(fā)現(xiàn),《莊子》中也有這樣的句子:

      (11)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莊子·知北游》)

      “有”和“無有”之后都用了語氣詞,因此分屬兩個句子無疑。

      除了語氣詞的分布,肯定與否定的順序也可為證。例如:

      (12)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莊子·庚桑楚》)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單句式正反問句VO-NOT-VO、VO-NOT-V,兩個并列VP必須是肯定在前、否定在后[10]、[11],只能是“知道不知道”,不能說“*不知道知道”。例(12)中的問句,否定在前、肯定在后,是兩個獨立問句,而非單句式的正反問句。

      由此可知,先秦時期肯定、否定同現(xiàn)的問句,仍是分屬兩個句子的選擇問句,而沒有發(fā)展為正反問句。這也驗證了我們的預測:先秦漢語由于采用C-NSR的核心重音指派方式,不能像G-NSR語言那樣,提供兩個VP合為一句的韻律動因。

      從兩漢開始,肯定、否定同現(xiàn)的問句,語氣詞開始脫落,肯定和否定部分都不出現(xiàn)語氣詞。例如:

      (13)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這一時期也有肯定和否定部分都有語氣詞的問句。例如:

      (14)三十五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zhàn)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如例(13)、例(14)所示,這一時期既有不用語氣詞的肯定、否定并列問句,也保留了先秦的選擇問——兩個獨立問句并置。有研究注意到,不帶語氣詞的正反問句,都出現(xiàn)在內(nèi)嵌句(包孕句)中[12]、[13]。也就是說,它們屬于間接問句,而不是直接問句。例(13)中的問句可以看作間接問句,斷為“詔問故太倉長臣意‘方伎所長及所能治病者‘有其書無有……”,“故太倉長臣意”是“問”的間接賓語,后續(xù)成分是“問”的直接賓語。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例(13)的問句沒有出現(xiàn)語氣詞——語氣詞作為主句的標句詞,無法出現(xiàn)在內(nèi)嵌句中。

      VO-NOT-VO與VO-NOT-V作為內(nèi)嵌成分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東漢。在《太平經(jīng)》與《論衡》兩部文獻中,沒有發(fā)現(xiàn)一例VO-NOT-VO或VO-NOT-V作為直接問句[14]、[15]。

      那么,兩漢是否尚未出現(xiàn)VO-NOT-VO與VO-NOT-V式的直接問句呢?同時,例(13)的內(nèi)嵌問句是不是真正的正反問句呢?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第一,如果內(nèi)嵌的問句屬于真正的正反問句,必須解釋為什么它們不能用作直接問句。除了“文獻失載”,似乎沒有更為充分的理由。第二,下面的例句,說明這些內(nèi)嵌問句并不是真正的正反問句。

      (15)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漢代王充《論衡·治期篇》)

      例(15)中的“賢不賢”“明不明”作為定語從句,分別修飾“君”“政”,構(gòu)成復雜的名詞短語(complex NP)。根據(jù)生成語法分析,復雜名詞短語屬于句法孤島(syntactic island),不允許內(nèi)嵌正反問句[1](P246)。例如:

      (16)*他比較喜歡來不來的人(呢)?

      也就是說,如果例(15)的“賢不賢”“明不明”屬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正反問句,這樣的句子應(yīng)該不合法,不可能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只能說“君主賢明不賢明、政治清明不清明,都不會有影響”或者“賢明還是不賢明的君主、清明還是不清明的政治,都不會有影響”,而不能說“*賢明不賢明的君主、清明不清明的政治,都不會有影響”。例(15)的存在,從反面證明了這類表面上的VO-NOT-VO不是正反問句,它們應(yīng)當是脫落了析取連詞的選擇問句。以下例句或可為證:

      (17)臧氏家有龜焉,名曰蔡。文仲立,三年為一兆焉;武仲立,三年為二兆焉;孺子容立,三年為三兆焉,馬人立之矣。若夫三大夫之賢不賢,馬人不識也。(漢代劉向《說苑·權(quán)謀》)

      《說苑》中的這段話,《孔子家語》亦有類似記載。所不同的是,肯定、否定部分之間用了連詞“與”。

      (18)臧氏家有守龜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為一兆,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孔子家語·好生》)

      需要指出的是,兩漢時期的內(nèi)嵌選擇問句雖然尚未發(fā)展成真正的正反問句,卻為后者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一方面,除了語氣詞脫落,內(nèi)嵌選擇問句的連詞也開始省略,這為選擇問句重新分析為正反問句提供了歧義的表層形式;另一方面,內(nèi)嵌的句法環(huán)境使得選擇問句的肯定、否定部分同屬于一個句調(diào)范圍,不再是兩個獨立的直接問句,這為重新分析提供了韻律條件。

      先看連詞的省略。我們發(fā)現(xiàn),先秦時期的內(nèi)嵌選擇問句都必須使用連詞;而到了兩漢,開始出現(xiàn)了省略連詞的內(nèi)嵌選擇問句。例如:

      (19)a.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莊子·齊物論》)

      b.二人者之所為之,利于魏與不利于魏,王厝需于側(cè)以稽之,臣以為身利而便于事。(《戰(zhàn)國策·魏策二》)

      上述內(nèi)嵌選擇問句都必須用“與”連接肯定與否定兩個選項,先秦語料中尚未發(fā)現(xiàn)省略“與”字而采用“VO-NOT-VO”“VO-NOT-V”作為內(nèi)嵌句的用例。

      到了兩漢,開始出現(xiàn)內(nèi)嵌問句不用“與”的例子[13](P55)。例如:

      (20)a.死人有知無知,與其許人不許人,一實也。(漢代王充《論衡·死偽篇》)

      b.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漢代王充《論衡·逢遇篇》)

      如前文所言,兩漢時期省略了“與”的內(nèi)嵌問句,仍是選擇問句,而非正反問句,因為這一時期尚有相當數(shù)量的問句出現(xiàn)“與”字。例如:

      (21)a.器便與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漢代桓寬《鹽鐵論·水旱》)

      b.忠之貢與不貢,法之奉與不奉,其秉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漢代王符《潛夫論·明忠》)

      然而,允許內(nèi)嵌選擇問句省去連詞“與”,卻為正反問句的出現(xiàn)提供了重新分析的條件。一方面,就表層的形式而言,省略了“與”的內(nèi)嵌問句,既可以分析為雙句式的選擇問,也可以分析為單句式的正反問。其重新分析過程如下所示:

      […[VO]CP1[NOT V(O)]CP2…]

      […[VO? ? NOT V(O)]CP…]

      對于上一代的語言使用者而言,[…VO NOT V(O)…]仍然是選擇問句,兩個小句之間省略了連詞;而下一代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由于沒有顯性的連詞作標記,雙句式的選擇問[…VO NOT V(O)…]被重新分析,作為單句結(jié)構(gòu)而習得。這符合重新分析的兩個要求:結(jié)構(gòu)歧義(structural ambiguity)與結(jié)構(gòu)簡化(structural simplicity)[16](P131)。[…VO NOT V(O)…]屬于兩解結(jié)構(gòu)——雙句選擇問或者單句正反問,下一代的習得者接受到這一歧義輸入時,采用正反問必然是優(yōu)先選項,因為單句結(jié)構(gòu)相對于雙句結(jié)構(gòu)更為簡化。

      另一方面,內(nèi)嵌環(huán)境也為重新分析提供了韻律條件。在非內(nèi)嵌的直接問句中,肯定與否定部分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問句,形成自己的句調(diào),二者之間存在句子之間的“停斷”或“止句調(diào)”[5]、[17]。下面的句子顯然不具備重新分析為正反問句的條件,因為肯定和否定都有各自的句調(diào)或者語氣詞:

      (22)a.夫子有乎?其無有乎?(《莊子·知北游》)

      b.天君知有知無知,其自知之。(漢代佚名《太平經(jīng)》卷一百一十一)

      而內(nèi)嵌選擇問由于不是主句問句,不會有自己的疑問句調(diào),只能形成語調(diào)短語,包含在主句(陳述句)的句調(diào)之下。同時,作為內(nèi)嵌成分,肯定、否定之間的停頓長度也不可能達到句間停斷或止句調(diào)的程度。因此,從韻律方面來說,內(nèi)嵌選擇問句的肯定、否定部分之間“句調(diào)丟失”“停頓縮減”的環(huán)境,為下一代的重新分析創(chuàng)造了韻律環(huán)境,因為內(nèi)嵌選擇問更接近正反問句的韻律特征——只有一個句調(diào)、中間沒有停頓。對于上一代的語言使用者來說,省略了連詞“與”的內(nèi)嵌選擇問,肯定、否定之間的停頓雖然縮短,卻仍然是他們音系的一部分,這也阻止了他們將選擇問重新分析為正反問;到了下一代的習得者,他們語言系統(tǒng)不再感知、使用這種縮短的停頓,從而導致雙句式的選擇問被重新分析為單句式的正反問。

      在兩漢時期內(nèi)嵌選擇問句的基礎(chǔ)上,魏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用作直接問句的VO-NOT-VO與VO-NOT-V,這標志著單句式正反問句的誕生。此后,這兩種正反問句一直記載于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文獻之中[13]、[18]。例如:

      (23)a.比丘問言:“是本罪中間罪?”答言:“是本罪?!睆蛦枺骸案膊桓??”答言:“覆。”(東晉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六)

      b.某求我女若姊妹,是人為好不好?應(yīng)與不應(yīng)與?(姚秦弗若多羅共鳩摩羅什譯《十誦律》卷三)

      (24)a.佛言:“為作凈不作凈?”答言:“不作。”(東晉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一)

      b.王時語言:“識我不也?”答言:“不識?!蓖跹裕骸叭曜R某甲不識?”向王看,然后慚愧。(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jīng)》卷二)

      魏晉南北朝的譯經(jīng)文獻見證了單句式正反問句VO-NOT-VO、VO-NOT-V的誕生,不過,此時這一句式尚處于萌芽階段,正反問句數(shù)量不多,這一時期占優(yōu)勢的為VP-NEG問句[9]、[19]。唐代以后,VO-NOT-VO、VO-NOT-V開始發(fā)展、興盛。下面,就簡要列舉唐代至清代的語料[9]、[20]、[21]、[22]。

      (25)a.借問他鄉(xiāng)事,今年歸不歸?(唐代高適《別崔少府》)

      b.瑤池月勝嵩陽月,人在玉清眠不眠?(唐代徐凝《和嵩陽客月夜憶上清人》)

      (26)a.師云:“酬你所問不酬你所問?”(南唐靜、筠禪師《祖堂集》卷十)

      b.石門拈問僧:“古人留會不留會?”(南唐靜、筠禪師《祖堂集》卷十八)

      (27)a.違仁底是心不是?(宋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一)

      b.不知氣有不好底夾雜在里,一齊羈將去,道害事不害事?(宋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四)

      (28)a.真?zhèn)€是相公喚不是?(元代古杭才人編《錯立身》第四出)

      b.知他是去做官不做官?(元代高明《琵琶記》第四出)

      (29)a.那漢道:“你端的是不是?不要說謊?!保鞔┠外帧端疂G傳》第六十七回)

      b.西門慶故意問道:“姐姐,你請我做甚么?你爹在家里不在?”(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三回)

      [11]McCawley,J.D.Remarks on the syntax of Mandarin yes-no questions[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4,(2).

      [12]張美蘭.《祖堂集》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3.

      [13]劉開驊.唐以前的VP-Neg-VP式反復問句[J].古漢語研究,2008,(2).

      [14]王敏紅.《太平經(jīng)》疑問句研究[J].古漢語研究, 2007,(3).

      [15]徐雯雯.《論衡》疑問句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6]Roberts,I.Diachronic Syntax[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7]王洪君,李榕.論漢語語篇的基本單位和流水句的成因[J].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四十九輯)[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

      [18]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19]黃娜.南北朝譯經(jīng)疑問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0]張敏.漢語方言反復問句的類型學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0.

      [21]劉子瑜.《朱子語類》反復問句研究——兼論反復問句歷史發(fā)展中的相關(guān)問題[J].長江學術(shù),2011,(3).

      [22]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疑問句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3]Feng,S.Prosodic Structure and 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Syntax in Chinese[D].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5.

      [24]Zubizarreta,M.L.Prosody, Focus, and Word Order[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8.

      [25]李果.上古漢語疑問句韻律句法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

      [26]劉麗媛.拷貝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的深層機制——句法、韻律的相互作用[J].古漢語研究,2019,(4).

      临漳县| 修武县| 阿拉善盟| 永川市| 武功县| 碌曲县| 丰镇市| 高淳县| 平潭县| 攀枝花市| 鹿邑县| 嘉兴市| 广东省| 黎川县| 馆陶县| 迁西县| 威信县| 公安县| 中方县| 彩票| 红河县| 永昌县| 古交市| 奉节县| 平塘县| 常熟市| 九龙县| 东阿县| 鄂尔多斯市| 遂平县| 南部县| 兴安县| 鹰潭市| 蓝田县| 兴化市| 修文县| 蕉岭县| 电白县| 大余县| 大方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