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魏玲麗
摘 要:近年來國際實踐中條約單方退出行為時有發(fā)生,給國際社會造成了一定影響。國際條約的單方退出行為有其法理基礎,但也受到《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guī)定的退出實質條件和程序條件的規(guī)制,應當從明確條約退出權的法理及其限制、厘清退出一方的國際責任、加強退出條約行為的國際溝通和合作等方面對條約退出機制進行完善。
關鍵詞:國際條約;單方退出;條約法公約
0 引言
2017年6月1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將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xié)定》。這是美國繼2017年1月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定(TPP)》之后再一次宣布退出國際條約。近年來,國家單方退出條約的行為不斷發(fā)生,國際法學者開始認識到,條約單方退出行為是有其法理基礎的。條約退出機制的內容涵蓋條約退出實質條件和程序條件的規(guī)制以及退出所造成的法律后果等,這一機制和國家退出事件一同,日益受到廣大國際法學者的重視。
1 國際條約單方退出的法理基礎
國際條約單方退出權最根本的法律基礎在于國家主權,它是國家主權的進一步延伸和細化。國際法通說的觀點是在體現(xiàn)為對內最高和對外獨立兩個維度的國家主權當中,獨立權無疑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平等交往。而這平等交往的權利在國際條約法中體現(xiàn)在,一個國際法主體可以和其他主體之間圍繞條約締結等方面平等地展開磋商和談判,并有權作出是否加入或退出某一條約的決定,不受他國干涉。因此,條約退出權一方面是一個國家擁有獨立主權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更是國家行使其主權的手段,因此條約退出權具有國家主權的屬性和特征。
在國家實踐中,不少條約在有關退出條款的規(guī)定中,將國家主權作為允許締約國退出的理由。如《核不擴散條約》和《渥太華公約》中均有以國家主權為基礎的退出條款規(guī)定。可見,不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中,國家主權原則都是國家單方退出國際條約的重要法理基礎。
2 條約退出權的行使條件
《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下文簡稱《公約》)作為國際條約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法淵源,在其第五編第三節(jié)“條約之終止及其停止施行”部分中,對條約的退出條件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規(guī)定。該部分也成為部分國際法學者援引條約退出權的重要國際法依據(jù)。
2.1 實質條件
《公約》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在條約包含退約條款時,當事國可以退出條約。這種在條約本身含有退出條款的情形也被國際法學者稱為“明示允許的退出”。
實踐中,早期先的國際條約較少包含退出條款。20世紀初,退出條款才逐漸開始在條約中浮現(xiàn)其身影。在現(xiàn)今國際條約中,約定條約退出條款已是國際實踐中的常態(tài)。
《公約》第五十四條和第五十六條還對條約不包含退出條款的情形作了具體規(guī)定,大體可以總結為“一個原則,三個例外”。一個原則是指,當條約不包含退出條款時,國家原則上不得退出條約。三個例外分別包括:首先,根據(jù)《公約》第五十四條,只要全體當事國事后達成合意,當事國仍可行使退出權;其次,若國家的締約意圖允許退出,則事實上存在著某些國家退出條約的可能性;最后,根據(jù)條約的性質可以發(fā)現(xiàn),如果條約從性質上來看帶有默示有退約的權利,那么一國有權在不違背條約法的情形下退出條約。這種條約實際上不包含退約條款而默示退約的權利也被學者稱為“默示退出權”。
2.2 程序條件
除了上文提及的國家退出條約必須符合的實質條件外,程序上的條件和規(guī)則也應在退約時得到遵守。這一程序條件涵蓋退出的各項具體時間、對象、異議期間以及退出的生效等。
關于退出的行使時間,明示包含退約條款的條約往往退其作了明確規(guī)定,通過比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對退出的行使時間不進行限制,當事國可以在退出事由發(fā)生后的任意時間行使退出條約的權利。第二,規(guī)定必須經(jīng)過特定時期才能行使退出權。在條約缺乏明確的退出機制時,若退約國欲援引默示退出權的行使期限,是沒有法律依據(jù)的。因為條約本身沒有對退出條款做出規(guī)定,更不用論對行使期限的規(guī)定了。《公約》也僅規(guī)定了通知時限,并未規(guī)定何時可以行使默示退出權。
通知是正式啟動退出程序的開端和標志,在此之前國家表露的任何退約想法和態(tài)度都不能被稱為條約法意義上的“退出”,僅在向他國發(fā)出意圖退約的正式通知時,退約程序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啟動。關于退出的通知形式,《公約》在其第五編第四節(jié)“程序”部分作了規(guī)定:首先,當事國援引《公約》條款作為其退出理由的,應當向其他當事國發(fā)送通知,明確表達退約主張,并說明理由。其次,退出條約的通知必須由高級外交人員簽署,或出具全權證書。最后,退出條約的通知可以在其發(fā)生效力之前撤銷。
《公約》第65條還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了退約異議期的制度。國際條約的單方退出不僅關涉退出方的利益,更與其他當事方息息相關。根據(jù)《公約》第六十五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退出國發(fā)出退出通知的行為并不當然引起退出情形的發(fā)生,還存在一個三個月的反對期,只有提出終止條約的要求后三個月以后其他方?jīng)]有意義,退出國才可以繼續(xù)行使解除權。這就使得其他締約國能夠充分地進入到退約程序中,賦予各締約方再次協(xié)商的機會,也使其他締約方得以在審查擬退出方退出主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礎上采取及時、適當?shù)氖侄魏痛胧?,維護其自身權益。
退出的生效是退出程序的最終環(huán)節(jié),這意味著退出方條約義務的終止,完全脫離條約束縛。當條約明確了相關退出條款時,條約退出生效的情況為:一是規(guī)定退出國作出退約通知后立即生效,這類條約大多屬于經(jīng)濟類國際組織的締結條款;而針對沒有退出條款的條約,《公約》第五十六條之第二款規(guī)定了在此情形下至少應當提前12個月通知各方。
3 現(xiàn)行條約單方退出機制的法律完善
3.1 明確法理基礎及其限制
前文已經(jīng)論述,國際條約單方退出的法理基礎來源于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主權的對外獨立屬性決定了國家能夠就是否加入或者退出條約作出符合國際法的自主決定。然而,這一國家主權屬性也造成了國家單方退出條約的任意性。國家往往將維護國家利益作為濫用條約退出權的借口。因此,條約退出權必須受到條約必須信守原則的約束。針對一個合法締結的條約,國家在其有效期間有善意履行的義務。在國際實踐中,一個國家若不履行條約義務,肆意行使退出條約的權利,必然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3.2 厘清條約退出方的國際責任
國家責任是指一個國際法主體從事違反了國際法規(guī)則的行為或違反了自己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時,在國際法上應當承擔的責任。國際義務無論是基于國際條約,還是習慣國際法,都會引起國家責任。一國若任意退出國際條約,不僅可能違反《條約法公約》規(guī)定的公約義務,還可能違反條約必須信守、誠實信用、禁止反言等國際習慣法,而這些違反都將導致國家責任的產(chǎn)生。
3.3 加強條約退出的國際交流和協(xié)作
國際合作原則作為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指各國應當在和平共存中進行廣泛合作,在國際合作中求得共同發(fā)展。在條約退出領域,國際合作是指:首先,在條約的起草階段,重視對退出條款的制定。鑒于目前存在的條約退出條款大多為簡單的格式條款,往往都存在內容不夠具體明確、執(zhí)行較為困難的問題。為了防范投機性的退約行為,應當在條約起草之時,就對條約退出的實質條件和程序條件進行充分溝通和討論,將其用條文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下來。其次,在條約的履行方面,各國要加強溝通和合作,善意履行國際義務,盡量減少直接單方退出的行為。最后,在退出條約時,退出國應與其他締約國進行友好協(xié)商和合作,盡量將條約單方退出的危害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伍俐斌.論美國退出國際組織和條約的合法性問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8,(11).
[3]卜璐.論國際條約的單方退出[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8,(3).
[4]楊寬.條約單方退出的國際法律規(guī)制的完善——從美國退出《巴黎協(xié)定》談起[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