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婧
【摘要】本文主要以人民幣的國際化為說明對象,對人民幣國際化對東亞經濟合作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給讀者帶來一些有用的信息,供讀者進行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東亞經濟合作;巨大影響;分析研究
一般而言,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其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中占據的地位逐漸提升,我國的人民也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并逐步發(fā)揮著在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等方面的價值。人民幣國際化的表現從本質上也反映了匯率市場變化的發(fā)生。而由于歷史等原因,作為事實上的美元區(qū)的東亞地區(qū)也會受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并受到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沖擊。這種沖擊主要是美國主權債務危機問題和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這種情況凸顯出來了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在這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在尋求著以貨幣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經濟一體化,以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以及美元匯率變動對于本國或本地區(qū)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客觀為人民幣在國際經濟市場上的影響力帶來了很大的機制,提高了我國的經濟實力。由于東亞地區(qū)在地緣上占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再加上長期以來有著密切的經濟往來,就導致人民幣的發(fā)展成為影響東亞地區(qū)區(qū)域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伴隨著近年來中國逐漸在貿易和外國的直接投資方面占據了東亞各國的進出口貿易市場,成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投資來源國,就導致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資中占有著比其他幾個洲更高的比例,緊接著我國在推動人民幣區(qū)域內計價和清算方面和多個國家比如說泰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和韓國等多個國家簽訂了貨幣互換的協(xié)議,與周邊的一些其他的國家如越南和緬甸等其他的八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自主貨幣結算協(xié)議,并逐漸推進了在東亞的這些國家中的人民幣清算業(yè)務。人民幣在東亞區(qū)域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僅有利于本國的經濟發(fā)展,而且其還可以對于周邊國家在雙邊經濟交往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降低貨幣匯率風險,增強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并隨之減少經濟危機給各國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整個區(qū)域的經濟有一個更快的發(fā)展。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在各種政策的不斷主觀引導上和國際金融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刺激,人民幣與東亞地區(qū)貨幣間的聯系之密切也被各國家所預測,所以很多學者現在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區(qū)研究人民幣在東亞地區(qū)的影響力的相關課題。
一、東亞美元本位理論
(一)原罪論。原罪論最早是在1999年首次被提出,原罪論理論主要闡述的內容就是指由于發(fā)展中國家是自身金融經濟市場的不完善,就導致其作為“原罪”而影響到自身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不得不轉頭尋找到現實的匯率市場和貨幣,如美元等。由此,原罪論的內容可以總結為:發(fā)展中國家或者地區(qū)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金融市場不完善性的考慮,必須解決其無法進一步從國際經濟市場上完成借貸的實際問題;而面臨更為嚴重的情況就是從期限的角度即便是在國內也無法獲得更長時間的借貸。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知:金融市場完善性的缺乏是導致國家內部投資者面臨著投資以及融資困難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國內的投資者轉向國際投資就需要考慮到借貸需要獲得的是外幣貸款,而這種貸款的方式極有可能存在貨幣錯配的問題。但是如果從國內的經濟市場上進行借貸就會出現需要長期進行融資的項目最終卻只能獲得期限比較短的貸款,導致出現期限錯配的問題。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出現這種問題并不是相關企業(yè)風險意識的缺乏而產生的,而是由于以外幣計價方式的外部負債向是無法規(guī)避貨幣風險的。所以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正是導致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經濟市場不完善的最為根本的原因。原罪論指出:隨著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體系會逐漸脆弱化,并且無論哪種匯率制度都會導致原罪問題的存在,但是如果發(fā)展中國家可以向前邁出一步去承諾經濟上的開放性,這將對準備投資或者已經投資的企業(yè)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可能出現本國貨幣無法成為長久在國外使用或者長期借貸的載體,并給企業(yè)的發(fā)展造成更加艱難的境地。第一種選擇就是當對外國的貨幣進行借貸時很有可能出現貨幣錯配的情況,然后當本幣貶值時,國內借款企業(yè)不僅在經濟上面臨著更大的負擔,而且也會由于短期借貸的產生而造成的期限錯配的出現;企業(yè)的借款成本會隨著利率的增加而增加,國內融資的企業(yè)很有可能會因為這兩種情況帶來很嚴重的經濟危機,更為嚴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破產的情況。銀行和政府也會因為國內企業(yè)對于本國貨幣貶值而造成的爭相購買外匯、降低經濟風險的行為而產生相應的流行性壓力。在匯率變動的影響下,政務無法及時的面對外部投機沖擊而制定出相應的貶值政策,從而達到緩減壓力、提高利率的效果,最終捍衛(wèi)本國的貨幣政策。
(二)害怕浮動論。害怕浮動論最早是在2000年提出的,其主要是解釋新興經濟體中釘住匯率制度的概念,自從1998年爆發(fā)經濟危機之后,新興經濟體在國際上的經濟狀況時不容樂觀的,都在逐漸惡化,很多學者都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歸咎于采用了固定匯率的制度,并且對浮動匯率制度進行大力的提倡和推崇。作者在害怕浮動論里面提出一些對外宣稱匯率自由浮動或者管理浮動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事實經濟政策中其卻采取著與自由匯率浮動政策相悖的行為,即通過國家干預的手段加強對于匯率的管控來達到穩(wěn)定匯率、減少波動的目的。這主要是在于由于其國內政策的公信力有限,導致其在面臨經濟沖擊就需要在利率和匯率的穩(wěn)定性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匯率相對于利率來說對經濟有著更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更加注重對于匯率穩(wěn)定的保持而忽視了國內政策公信力的增強。其次,由于這些國家大部分采取外向型的貿易模式,所以人民幣的升值或貶值都會對其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造成本國出口型產生的競爭力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對出口型企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和進步帶來很大的阻礙。但是如果本國的人民幣貶值雖然可以起到刺激出口的短暫效果,但其本質上還是會造成長時間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的出現。然而,實際上也存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等很多國家的匯率波動性一般都很小的情形。
二、東亞美元本位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一)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被大大削弱。東亞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由于東亞國家或者地區(qū)實行了東亞美元本位制度而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正常情況一個國家或者區(qū)域經常使用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就是利率、匯率和貨幣的供給,但是匯率逐漸由工具變成了一個目標。美國貨幣政策的內容中涵蓋并決定了其貨幣供給。由此,東亞國家通過匯率市場相機抉擇來對國內的經濟進行調節(jié)的機會也缺少了很多,東亞地區(qū)的經濟穩(wěn)定將會受到重要影響。
(二)金融危機發(fā)生率增加。雖然東亞國家的美元本位經濟政策在表面上讓東亞與國家和美國的匯率保持了一定的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其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會導致匯率處于不斷地變動之下,給東亞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經濟體系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匯率實質上就是各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方面。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影響力實質上就是這個國家經濟總體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為了提高人民幣國際化對東亞經濟合作的重要影響需要穩(wěn)步提升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對產業(yè)結構進行不斷優(yōu)化,進一步推進人民幣跨境結算和貨幣的互換合作,對金融制度進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祁文婷.人民幣與美元在東亞地區(qū)影響力的對比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17(7).
[2]李楠.人民幣匯率結構突變對中國與東亞各國貿易和投資的影響[J].中國物價,2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