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嬌
摘? ?要:通過分析黑龍江省2010—2019年10年間玉米品種的產量和品質性狀的變化趨勢,分析不同性狀之間的關聯(lián)性,為進一步了解黑龍江省審定玉米品種及選育優(yōu)良玉米品種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整理玉米品種信息并分析:審定的普通玉米品種容重和粗蛋白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上升趨勢,粗脂肪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千粒重、粗淀粉含量變化趨勢不顯著。相關性分析表明千粒重與粗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與粗脂肪含量呈極顯著負向相關關系;容重與粗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與粗淀粉含量呈顯著正向相關關系;粗蛋白含量與粗淀粉含量呈極顯著負向相關關系,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其他兩性狀間相關性不顯著。宜機收玉米年均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高于10年間的年均值。
關鍵詞:黑龍江省;審定玉米品種;產量;品質性狀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07-0003-03? ? ? ?中圖分類號: 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黑龍江省是農業(yè)大省,玉米是黑龍江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和優(yōu)勢產業(yè),其播種面積和產量在全省糧食作物中均占第一位[1]。玉米作為糧食、飼料和加工原料三位一體,綜合開發(fā)利用是其他作物不可比擬的,貫穿于一、二、三產業(yè),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我國糧食安全的戰(zhàn)略作物,有產量高、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強、營養(yǎng)豐富、用途廣泛等優(yōu)點,也是許多行業(yè)必不可少的原料[2],在國民經濟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玉米品質的質量不僅關系到生產者和加工企業(yè)的經濟效益,且關系到黑龍江省玉米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對黑龍江省2010—2019年審定的玉米品種主要品質性狀和產量狀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黑龍江省玉米品種的選育和篩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黑龍江審定玉米品種的名錄和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黑龍江省農業(yè)委員會通告、中國種業(yè)信息網和第一種業(yè)網。
1.2? ?數(shù)據(jù)處理
搜集各品種籽粒的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容重及千粒重數(shù)據(jù)(個別年份、個別數(shù)據(jù)不全的以數(shù)據(jù)缺失進行處理,對個別數(shù)據(jù)如嫩單16粗脂肪含量74.13%~75.27%不符合常理的,以原始品種審定意見書數(shù)據(jù)為準)。對于僅給出范圍值的品種指標,以其平均值進行作圖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黑龍江審定玉米品種的數(shù)量趨勢
2010—2019年黑龍江審定的玉米品種共473個,每年審定的品種數(shù)逐年增多,對每年品種數(shù)線性擬合分析y=2.430 3x-4 848.545 5,呈極顯著(R2=0.798 7,P<0.01)的增長趨勢。其中甜玉米等特用玉米41個,占總數(shù)的8.67%;宜機收玉米22個,占總數(shù)的4.65%;普通玉米410個,占總數(shù)的86.68%。
2.2? ?產量和品質性狀隨年份變化的變化
2010—2019年黑龍江審定普通玉米品種的年均千粒重隨年份變化趨勢不顯著(R2=0.094 6,P>0.05)(圖1-A),千粒重最小的品種為黑審玉2013032(龍育11,千粒重為268 g);最大的品種為黑審玉2015001(東農258,千粒重為496 g);品種間差距228 g。年均容重隨年份變化呈顯著上升趨勢(R2=0.673 4,P<0.01)(圖1-B),其中2015年年均容重最低為755.32 g/L,2017年年均容重最高為775.27 g/L。就品種而言,容重最小的為黑審玉2010001(龍單54,容重為702.5 g/L);容重最大的為黑審玉2014038(龍輻玉9號,容重為804 g/L);品種間差距101.5 g/L。
2010—2019年黑龍江審定普通玉米品種的年均粗淀粉含量隨年份變化不顯著(R2=0.125 3 ,P>0.05)(圖1-C)。粗淀粉含量總體平均值為73.13%,2010年年平均粗淀粉含量最低為72.52%,2013年年平均粗淀粉含量最高為73.75%。含量最低的品種為黑審玉2012019(明德1號,平均含量為37.74%);含量最高的為黑審玉2018026(A3678,平均含量為76.685%)。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高淀粉玉米的標準NY/T 579-2002。10年間粗淀粉含量≥72%的有344個,占總數(shù)的83.9%,粗淀粉含量≥76%的有3個品種,分別為黑審玉2018026、黑審玉20190017、黑審玉2018025。年均粗蛋白含量隨年份變化呈極顯著提高(R2=0.728 2,P<0.01)(圖1-D),粗蛋白含量年總體平均值為10.22%。平均含量最低的品種為黑審玉2014040(墾單23,平均含量7.32%);平均含量最高的品種為黑審玉20190013(嫩單23,平均含量12.5%)。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優(yōu)質蛋白玉米的標準,粗蛋白含量≥9%的有374個,占總數(shù)的91.44%,粗蛋白含量≥11%的有 94個品種,占總數(shù)的22.98%。年均粗脂肪含量隨年份變化呈極顯著下降趨勢(R2=0.661 1,P<0.01)(圖1-E)。粗脂肪含量總體年均平均值為4.19%。2019年年平均含量最低為4.021%,2010年年均含量最高為4.32%,含量最低的品種為黑審玉2013022(德美亞3號,平均含量為3.09%);含量最高的品種為黑審玉2014045(興墾9號,平均含量為5.665%)。2010—2019審定的玉米品種普通玉米品種數(shù)為410個,粗脂肪含量<4%有314個,占總數(shù)的76.59%,粗脂肪含量<6%的品種占總數(shù)的23.41%,沒有>6%的品種。
2.3? ?產量和品質各性狀之間的相關性
玉米籽粒不同性狀間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見表1),千粒重與粗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向相關關系(r=0.21),與粗脂肪含量呈極顯著負向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0.178);容重與粗蛋白含量呈極顯著正向相關關系(r=0.272),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正向相關關系(r=103);粗蛋白含量與粗淀粉含量呈極顯著負向相關關系(r=-0.218),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r=-0.103)。其余兩兩性狀間相關性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3.1? ?審定玉米品種數(shù)量、產量和相關品質性狀的變化特征
2010—2019年間,黑審玉米每年審定總數(shù)呈極顯著的變化上升趨勢,容重和粗蛋白含量均呈顯著或極顯著上升趨勢,千粒重和粗淀粉含量變化趨勢不顯著,粗脂肪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變化趨勢與霍志軍等[3]對1989—2004年黑龍江省審定的普通玉米品種的品質分析結果有所差異,霍志軍等探明這16年間粗淀粉含量有所提高,平均粗淀粉含量為70.7%,粗蛋白含量有下降趨勢,粗脂肪含量呈現(xiàn)不規(guī)則變化,整體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產生差異的原因是所研究的年份不一樣,時間跨度不一樣,品種不一樣所致。但近10年的平均粗淀粉含量73.13%,比1989—2004年的平均粗淀粉含量要高,自2010年以來,黑龍江省育成的玉米品種年平均粗淀粉含量呈現(xiàn)平穩(wěn)趨勢,逐年變化不顯著。粗淀粉含量≥72%的品種占總數(shù)的83.9%,年平均粗蛋白含量逐年呈顯著上升趨勢,粗蛋白含量≥9%的品種占總數(shù)的91.44%。年平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粗脂肪含量<4%的品種占總數(shù)的76.59%。高油玉米品種數(shù)量偏少。容重呈極顯著的上升趨勢,粗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普遍較高,由此說明近年來黑龍江玉米品種的品質有所提高。
兩兩性狀之間的相關性:粗淀粉含量與粗蛋白含量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與陳先敏等[4]、張曉芳[5]研究的一致,千粒重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與前人研究一致,千粒重與粗蛋白含量呈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與付成年等[6]對不同地區(qū)玉米籽粒品質分析結果一致,與陳先敏等不同,可能與材料不同、區(qū)域不同有關。容重與粗蛋白含量呈正向相關關系,與張麗等[7]一致。容重與粗脂肪含量相關性與前人研究的不同。粗蛋白含量與粗脂肪含量呈負向相關關系與張曉芳等研究的不同,但在顧萬榮等[8]對不同種植密度兩種株型玉米籽粒品質的研究中,一定密度下鄭單958粗蛋白含量與粗脂肪含量呈顯著負向相關關系。因玉米品質的形成應綜合考慮,地點、環(huán)境,氣候、品種及栽培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這些因素也對性狀相關關系有一定影響,從而使得研究結果有所差異。
3.2? ?宜機收玉米品種與普通玉米品種籽粒產量和品質性狀的比較
宜機收玉米品種的平均容重777.32 g/L、平均粗淀粉含量73.43%、平均粗蛋白含量11.14%,高于2010—2019年普通玉米的平均值。宜機收玉米品種的平均千粒重353.95 g,平均脂肪含量4.15%,低于10年間普通玉米的平均值。容重是影響玉米商品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張麗等分析中指出容重與蛋白質含量和總淀粉含量呈正相關,與粗脂肪含量呈負相關。從相關關系中分析得知,宜機收玉米是品種推廣的一種趨勢。
3.3? ?對未來黑審玉米的意義
對2010—2019年黑審普通玉米綜合顯著性分析和相關性分析,對未來玉米審定品質提高應在玉米千粒重方面、粗淀粉含量方面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 1 ] 孫士明,靳曉燕,韓宏宇,等.黑龍江省玉米生產機械化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J].農機化研究,2015(5):1-6.
[ 2 ] 石德權,郭慶法,汪黎明,等.我國玉米品質現(xiàn)狀、問題及發(fā)展優(yōu)質食用玉米對策[J].玉米科學,2001,9(2):3-7.
[ 3 ] 霍志軍,王振華,潘曉琳,等.黑龍江省玉米品種品質現(xiàn)狀分析[J].玉米科學,2006,14(6):159-161,166.
[ 4 ] 陳先敏,梁效貴,趙雪,等.歷年國審玉米品種產量和品質性狀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8,51(21):4020-4029.
[ 5 ] 張曉芳.玉米種質資源品質性狀的鑒定與評價[J].玉米科學,2006,14(1):18-20.
[ 6 ] 付成年,宋克清.不同地區(qū)玉米材料籽粒品質分析[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8(1):7-8,224.
[ 7 ] 張麗,董樹亭,劉存輝,等.玉米籽粒容重與產量和品質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7,40(2):405-411.
[ 8 ] 顧萬榮,魏湜,孫繼,等.種植密度對兩種株型玉米產量及籽粒品質的影響[J].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44(7):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