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摘 要:“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個人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從三毛的作品中,去感悟作家內(nèi)心對生命的嗟嘆。很顯然,每個人因生活方式、生存態(tài)度的差異性,會對生命的意義產(chǎn)生不同的追問。本文試圖借助對三毛作品的解讀,來把脈留存于作家內(nèi)心的那份希冀,對生命的愛、自然與平凡。
關(guān)鍵詞:三毛;生命意義;文化視野
一、引言
在20世紀的文學界,“三毛熱”曾帶來了不小的閱讀波瀾,而理論批評界也從對其作品的最初賞析,轉(zhuǎn)向更為深刻、理性的深度闡釋。一位獨特的臺灣女作家,在以“我為中心”,將“我”的愛情、生活與整個世界建立的文藝空間里,任其漂泊。如《滾滾紅塵》向我們展示了獨特的生命傳奇;《萬水千山走遍》使我們領(lǐng)略了世界的鮮明特色;《撒哈拉的故事》在淺唱低吟中訴說著悲喜、寂寞;《高原百合花》展現(xiàn)了震顫人心的生命畫卷。三毛的作品中,文字不僅幽默、率真、清新,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可以掬起那份流淌于內(nèi)心的純凈、活脫。以情動人,一點都不為過。在其一生的追尋中,對生命的感悟成為其曲折而豐富人生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為什么活著?應(yīng)該怎樣活著?激蕩于作品中,成為不停歇的人生反思。
二、偉大的“愛”,成就了三毛對生命的審視
“愛”是不變的追求,在三毛的作品中,“愛”在其作品中閃現(xiàn)著奇異的光彩。三毛,生于基督教家庭,也受基督教的影響,在其心里,“愛”成為其鮮明的人格特色。她愛每一位朋友,熱愛世界的一切,在愛的感動中,常常掩不住淚與笑。三毛的人生經(jīng)歷是豐富的,我們從其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與其經(jīng)歷有關(guān)的愛的故事。她熱愛大自然,熱愛世界上每一個人,更熱愛周圍的生活。在《撒哈拉的故事》里,物質(zhì)奇缺、環(huán)境惡劣,但沙哈拉威人卻向我們展示了異域的生存方式。三毛總是幫助別人,即便是面對愚昧無知的沙哈拉威婦女,她也沒有責備與怨言??吹缴彻先素撝厍靶校男臅袆?看到漁民流落他鄉(xiāng),她的心會感動。我們從三毛的作品中,對作品故事人物的遭遇中,都能夠讓讀者感知那份純粹的愛,這些動人的愛,成為三毛筆下鮮活的生命,傳遞著永久的道德力量。
對愛情的追求,成為三毛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力。在與荷西的婚姻生活里,一系列沙漠作品不斷完成。如《撒哈拉的故事》,不僅僅是對三毛游歷生涯的記述,更是三毛愛情成長故事的縮影。面對狂沙侵襲、條件艱難的沙漠,對于三毛而言卻依然是快樂的?!渡衬械娘埖辍肥瞧渖衬髌返牡谝黄彩侨c荷西一同生活的快樂時光。對于煮飯,三毛以別樣的視角來講述生活趣事。雪白的粉絲,在三毛的筆下變成了被凍住的春雨,海苔飯是由印藍紙做成的。對中國一無所知的荷西,在浩瀚沙漠里,與三毛搭成充盈著美好的夫妻檔。還有,在《白手成家》里,三毛與荷西共建自己的沙漠家庭,感受沙漠生活的浪漫情調(diào);在《素人漁夫》里,三毛與荷西一同打漁、賣魚,感受生活的真實;在《警告逃妻》里,三毛將自己“逃”回臺灣,又被荷西用信騙回的故事,讓簡單、瑣碎、平淡的生活,煥發(fā)出奇異的文藝色彩,為讀者展現(xiàn)無窮的生活韻味。
可以說,對“愛”的追求,對“愛的”褒獎,對“愛”的陳述,讓我們從三毛的文字里,發(fā)現(xiàn)一顆誠摯的心,這份“愛”是廣博的、包容一切的。在《啞奴》里,三毛描寫了他的悲慘遭遇,卻向我們展現(xiàn)了對種族歧視的憤慨,三毛將對啞奴的愛,延伸到對自由、平等的呼喚,對幸福、和平生活的渴望。在《沙巴軍曹》里,我們看到了軍曹在生死關(guān)頭,依然用身體來保護仇敵的孩子。在《巨人》里,12歲的達尼埃,面對病重的養(yǎng)父母,依然艱難地面對生活。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人,但卻蘊藏著三毛對人性的熱情弘揚,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追求“真善美”,是人類的共同愿望。從三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內(nèi)心充盈的“愛”。這種“愛”的力量,讓我們每個讀者都深深感動。
三、本真的“自然”,展現(xiàn)了三毛對生命的從容
在人生的長河里,世事多變遷。但人心卻可以保持一份本真。在三毛的生命歷程中,總有一種綿柔永久的從容。在愛情里,三毛的內(nèi)心藏著浪漫的情懷,在流浪里,三毛的內(nèi)心蓄著不羈的灑脫。在三毛的作品里,奇異的風光,坦率的心靈,對完整生命的執(zhí)著體驗與追求,即便是面對苦難,依然坦然。沙漠是原始的、貧乏的、困苦的,一口水,都要一桶一桶去買;白飯伴醬油都是家常便飯,開水煮雞蛋也是美味佳肴。這樣的生活境遇,三毛卻從中品味到了生活的原真。在作品中,三毛以沙漠為背景,以原著居民為寫作對象,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帳篷就是一個家,帳篷里的婦女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終年洗不得一次澡。渾身上下散發(fā)著體臭,甚至將照相看作是“攝魂”,即便是生了病,也不去找醫(yī)生,更不肯進醫(yī)院。在沙漠里的婚姻,小小的女孩子就做上了新娘。在這樣荒僻的沙漠世界里,人們的生活卻極其安詳。他們沒有被貧苦嚇倒,更以頑強的生命力,展現(xiàn)著沙漠人民的堅毅與淳樸。他們不會懼怕沙漠的苦難生活,反而將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的事。三毛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所看到的是最本真的生活,所經(jīng)歷的是最本真的體驗。
三毛通過文字,將自己對沙漠的感知、理解和體會,融入作品中。在這種遠離都市的自我放逐中,三毛的心得到了平靜??慈粘?,目送日落;看野羚羊飛奔,經(jīng)受漫天風沙的侵襲。生活的單調(diào),并未磨蝕三毛對沙漠的向往,幾次深入大漠,在這里感受對生命的追尋。在三毛的世界里,并沒有獵奇之心,更多的是投入極大的激情,從異域的人文風土中,將內(nèi)心的真摯情感進行流露與表達。三毛的骨子里,深受田園境界的熏染,更加向往隨意的人生。“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不僅僅是對自己心靈歸宿的表達,也是在與大自然的交流與對話中,品味到對生命最真切、最淳樸的灑脫?;臎龅纳衬?,對三毛而言并不寂寞,因為在三毛的心中,沙漠的自然風貌,正是自我生命本真的精神圣地,也是三毛向往的心靈之所。正如三毛所取的筆名“三毛”一樣,這個充沛了人生體驗的靈魂,感悟到對生命從容本色的自然追求。
四、淡然的平凡,助推三毛領(lǐng)略生命的豁達
生命是真實的,不虛妄,更要真實地記述和表達。在三毛的創(chuàng)作中,曾這樣寫道:“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實為依據(jù)的”。顯然,三毛的作品,更加看重真實性表達。翻閱三毛的作品,很多都有“自傳性”的影子。在文字里,三毛自己有時候都是故事的一個“角色”,成為文學藝術(shù)加工的本體。我們在閱讀三毛的作品時,很容易獲得平民式的隨和與本真,盡管三毛的創(chuàng)作聲名鶴起,但卻向我們傳遞著淡然的平凡。三毛的文學語言,與其自身對生命的本真追求是一脈相承的,她總是以平和的語氣、平靜的感悟,來拉近讀者與作者的心理距離,讓讀者從中感悟心靈的蛻變,品味文字帶來的精神慰藉。在寫作風格上,三毛從不高高在上,更不說教,而是平凡地講述自己真實的想法。三毛將寫作作為生命感悟的自然表達,不為任何人改變。從創(chuàng)作中,三毛的寫與不寫,只要心里有,就要說,將生活看得更真實,讓創(chuàng)作變得水到渠成。
平凡是三毛對生命的真實解讀,平凡并非平庸,而是讓自己擁有一顆平凡的心。在三毛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荷西的離去,對三毛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作品語言更加簡練、平直,雖不重技巧,但卻平實、深刻。三毛曾說:“有人說我應(yīng)該在技巧方面加強,但我已經(jīng)是平淡的人,我的情緒、心境,就像白開水?!比珜ψ约簞?chuàng)作語言的平淡,卻讓讀者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本然。因為三毛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愿意用真情、真性來表達生活,并真實流露了她所追求的真正平凡。在平淡里,三毛的內(nèi)心是熾熱的,更是有情有義的。正如《老子》中所言“萬物作焉而不辭”。三毛在創(chuàng)作中,不去刻意追求,反倒順其自然,展現(xiàn)了三毛對生命的豁達觀。
五、結(jié)語
三毛的人生與其創(chuàng)作生涯,向我們傳遞了她的自我精神滿足。對生命的感知,三毛認為生命無論長短,而在于是否痛苦地活過。生命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青菜豆腐。在三毛的生命境遇里,踏實平凡的生活,才是人的一生,最絢爛的本真色彩。
參考文獻:
[1]王紅.淺析三毛的“真”“善”“美”[J].藝術(shù)科技,2013(1):83-84.
[2]郝麗梅,陳暢.滾滾紅塵的邊緣人——從文本探求三毛的內(nèi)心真實形態(tài)[J].名作欣賞,2018(1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