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適值陰雨時節(jié)。余乘性赴徽州“峰巖青黑,遙望蒼黛”之地——黃山。
是日,宿雨新止,晨霧迷蒙,遠慕隨園之紀勝,近感友達之游觀,眾皆躍然,欲一睹黃山之雄之險之秀。昔霞客先生評黃山“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云、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眉之青秀”無不兼而有之,使觀者者愈加翹首以盼。
自住處乘微雨,歷屯溪、休寧,穿市區(qū)之街,越郊外之限,至于山麓之湯口。湯口距山門亦二里之余,時又細雨淅瀝,微風吹拂,眾皆“草笠加首,蓑衣在身”。率盤之路換乘以行,抵山之慈光閣。昔弘仁和尚、原濟和尚曾居于此,今為黃山登覽之始。玉屏索道于此延至玉屏峰。
久等之后,與伴入纜車,借索道而上並于空中觀覽勝景。此路徑“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樓,兩峰秀色,俱可手攬”,乃黃山觀景絕佳之處。時山中雨霧披濛,群峰盡洗,空翠如滴,嘉樹林立,美竹偶露,奇石凸顯。坐而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之游,無不盡入眼底。
索道盡頭是為蒲團松。清人有詩云“蒼松三尺曲如盤,鐵干橫披半畝寬。疑是浮丘錢坐處,至今留得一蒲團”。眾人于此暫歇,彼此相談感懷。不多時,奔玉屏樓處,觀天都勝景。道中雨霧濕滑,磴幾不可登。唯眾相攜方可攀!及既上,蒼山如隱,云海之奇皆見矣。至玉屏樓,觀迎客松。迎客之松,天下顯名,寰宇共所周知。眾生皆仰慕之至,每登黃山必至此觀景留念。云霧之中松木佇立,伏若盡攬四海之眾,樂迎賓朋。予立于石旁,背倚迎松,遠望云海之山,思人之胸懷亦如迎客之蒼松,容天下之萬事,納四海之友朋。
晌午時分,余入玉屏樓處進午餐。山中之物產(chǎn)尤賴挑山夫于山麓徒至高峰,是故至為珍稀,其價亦高。同餐之人皆感挑山夫之不易,故尤為珍惜。
午后憩畢,余等奔蓮花峰,攀光明頂。山高風急,雨霧隨風搖曳,來去無定,眾皆驚嘆山下山上、山里山外景致變幻之無窮。過此以往,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者,有根只尋丈者;有嬌嬌如蛟龍者,有臥而起,起而臥者,不一而足焉。
登山之徑,或險或奇,常時之攀登尤為艱難,況此等之時。石徑濕滑,道狹而簇,游人之眾,彼此接踵??芍?,欲登高峰,其途殊為不易。介甫先生曾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庇枋椎歉呱?,品介甫先生之言,深為嘆服。思之,寰宇之瑰麗、奇景之壯觀只山巔可觀。正所謂,世之大觀為在頂峰。予昔日不曾知曉,今日登高望遠,方才領略此中真味。
作者簡介:王圣翔,字靖凱,又字錦榮,號志雅堂主人。1988年出生,遼寧丹東人。本職工作系遼寧恒信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
自幼研習傳統(tǒng)文化,愛好國學、文史、詩文、書畫。常年致力于清盛世史、晚清史、民國史、中共黨史研究。尤善古體作文以及現(xiàn)代詩歌。整理文集有《志雅堂文鈔》、《志雅堂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