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有
樺門堡是一座明代軍堡,位于大同市天鎮(zhèn)縣北的大梁山頂上。一個風和日暖的冬日,我同一群長城愛好者旅友一起,探訪了樺門堡。
汽車在一個叫做老爺廟隧道口的溝邊停了下來,我們跳下車來,沿著山溝積冰向溝內(nèi)縱深走去,大約走出一華里路程后,遠遠地望見一座城堡置于山頂,那就是樺門堡。
在向著荒山深一腳淺一腳的攀爬了半個多小時后,終于找到了一條通往山上的小道。仔細觀察后,我發(fā)現(xiàn)這條小道不是自然踩出來的,而是人工修出來的,在路的外側(cè)還砌有顯得很陳舊的石頭。我立刻意識到,我們已經(jīng)走在幾百年前明代將士修筑并且反復(fù)走過的路上了。抬頭仰望樺門堡,已經(jīng)棱角分明的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此時的樺門堡,已經(jīng)呈虎踞之勢,感覺出它的威嚴高大了。
半小時后,我與樺門堡零距離接觸。
這是一座在幾百年前就已廢棄了的軍堡,早已無人居住。大概除了像我們這樣的探訪者外,是很少有人來的。城堡呈矩形,正面窄,兩邊長。它的坐向有點特別,即非傳統(tǒng)上的坐北朝南,也非坐西向東,而是依山勢呈西北、東南坐向。門開東南方向,呈拱形。在它的西面,長城由南蜿蜒北去。
冬天的樺門堡是一副寫意畫,嚴寒和山風帶走了所有的細節(jié),只剩下粗壯的線條。沒有了萋萋荒草的遮掩,荒堡愈加顯示出其厚重的歷史感來。
應(yīng)當說,樺門堡是我見過的保持最好的一座軍堡,四面堡墻都在,沒有人工重新修繕,絕對原滋原味。并且由于山路陡險,距離村莊較遠,軍堡的堡墻除少數(shù)幾處豁口外,它的外包磚幾乎沒有被人為拆毀。
只是,它的西北墻、西南墻、東北墻上,有著大量的坑坑洼洼。那是幾百年來強勁山風侵蝕的結(jié)果。據(jù)說有的坑洞里面還住有鷹隼。
這些坑洼將墻面剝蝕成了花面,因而當?shù)厝艘矊彘T堡稱做化面城、花面墻。我覺得,這是樺門堡最耐看的地方:歷史的滄桑全寫在這花面墻上了。
堡內(nèi)是枯死了的荒草,四周是內(nèi)層土墻圮坍的土堆,沒有別的細節(jié)。而細節(jié),則要從歷史深處去發(fā)掘。
樺門堡筑于明萬歷九年,是明代大同鎮(zhèn)所筑的最后兩座軍堡之一。也是明代大同鎮(zhèn)七十二座城堡中唯一一座筑于高山頂上的軍堡。《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記載:“本堡款后萬歷九年始設(shè),十九年磚包之。高三丈九尺八寸,周七分有奇。設(shè)防守官一員,所領(lǐng)見在旗軍二百九十七名,馬僅六匹。分邊沿長九里三分,邊墩一十八座,火路墩二座。”
這里的“款”是指“款塞”,即叩塞門。意思是曾經(jīng)敵對的外族,來到邊界關(guān)塞主動請求歸順通好?!翱詈蟆眲t是指“隆慶義和”之后。
“隆慶議和”是發(fā)生在明朝與北方蒙古勢力之間的一次重大事件,時間是在明隆慶四年(1570)。這年秋,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與其爺爺俺答汗發(fā)生矛盾,率其妻奴八人在大同款塞歸順明朝。借此機會,明朝與俺答汗議和,結(jié)束了近兩百年來雙方兵戎相見的局面,達成和解,實現(xiàn)了邊貿(mào)互市。
從隆慶四年議和,到萬歷九年(1581),明朝已經(jīng)與北方蒙古部族和睦相處了十一年,這個時候,為什么還要在這高山頂上建置軍堡呢?我覺得,這里面有戰(zhàn)略的考量,也有局部的需要。
應(yīng)當說,邊境的長治久安不是僅靠懷柔和邊貿(mào)就可以做到的,還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做支撐。這一點,無論是在把漢那吉事件中力主和議的首輔大學(xué)士高拱,還是后來的張居正,都是十分清楚的。
和議的初衷,原為緩兵。通過緩兵,騰出時間來加強軍備和國防建設(shè),這一點高拱說的很清楚:“但得三五年寧靜,必然安頓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勝之機在我。當是時也,彼若尋盟,我仍示羈縻之義;彼若背約,我遂興問罪之師,伸縮進退,自有余地。虜狂故態(tài),必難再逞,而中國可享無窮之安。”“若能仰承廟謨,實心修舉,使邊事日勝一日,是為長治之基?!倍趦苑饣ナ型瓿珊?,高拱緊接著便上《虜眾內(nèi)附,邊患稍寧,乞及時大修邊政以永圖治安疏》一疏,建議明廷加強邊防建設(shè)。此后,一直到萬歷朝前期,修邊和加固緣邊軍堡,成為明廷大修邊政的重要措施。明代大同鎮(zhèn)的許多城堡,都是在議和之后的萬歷年間包磚加固的。
從局部來說,議和之后,俺答汗向明廷俯首稱臣,被封順義王,明廷在緣邊開設(shè)馬市。此后,俺答下屬部落亦開始近邊駐牧。而個別部落不顧大局,侵入邊內(nèi)搶掠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
樺門堡的北面是保平堡和新平堡,南面是瓦窯口堡。該地段長城在未設(shè)堡前,是值守薄弱區(qū),時有蒙古部落越過長城,侵入瓦窯口等地進行擄掠?!叭蛔源吮ぴO(shè)后,戍守有人,斥候有警。虜遂不敢南下牧馬,亦扼險之要地云?!?/p>
告別樺門堡后,我們沿山脊向西南走去,那里有樺門堡所在山的最高峰,稱作樺嶺。從名字推測,這座山在明代一定林木蔥蔥,且以樺樹居多。而樺門堡的堡門也一定是就地取材,選用樺木。這大概也是樺門堡堡名的來歷吧。
站在樺嶺看長城,格外壯觀。只見群山如海,翻波涌浪。長城如同巨龍,在波峰浪谷間騰躍。在躍上樺嶺后,長城分別向東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延伸。東南通向瓦窯口、李二口方向;西北通往保平堡、新平堡。我們選擇了新平堡方向,這個方向段的長城也恰好由樺門堡分守。
該段長城距離樺門堡最近處,垂直距離大約一公里左右,但在這一公里的距離間卻隔著山梁溝壑,想要到達就需要翻山越嶺。期間曲折距離恐怕兩公里也不止??梢韵胍姰斈暝谶@里駐守的將士的艱辛。
此時,我突然對五百年前在這里駐守的明代將士心生出敬意來。和平是需要保衛(wèi)的,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
站在長城眺望,樺門堡如積木一般,置于山間高崗,遠處是風力發(fā)電廠,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做了非常完美的對接。
時在寒冬,無論遠景還是近景,色彩都非常單調(diào),并且顯得有些蒼涼。但這單調(diào)的色彩并非沒有內(nèi)容,而是如同一副寫意畫,形簡而意豐,其深刻的內(nèi)容蘊含在簡單的勾勒中。需要我們?nèi)ゼ毿钠纷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