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華
讓國人用上“國火”
叢良弼(1868—1945年) ,號廷夢,出身山東蓬萊市安香叢家村一農(nóng)民家庭。17歲那年,水性出色的他被煙臺知名商號“東順泰”招募為船員。那個年代,國內(nèi)火柴主要靠進口,“東順泰”的主要業(yè)務就是從日本大阪往國內(nèi)運銷火柴。叢良弼常年往返于中國和日本各大口岸,一邊學做生意,一邊自學珠算和日語。因為他勤奮好學,精明誠信,叢良弼很受老板重用,20歲時已經(jīng)成為商號在煙臺的駐店經(jīng)理,后又當上天津駐店代表。1895年,叢良弼被派往日本大阪,成為“東順泰”駐日總代表。這一去,叢良弼在日本待了近20年。
后來,“東順泰”老板看中其才能,就給他介紹了一些股東,并將商號轉(zhuǎn)讓于他。在日經(jīng)商期間,叢良弼深感中國工業(yè)落后,就十分留心學習火柴生產(chǎn)技術,并考察日本實業(yè)狀況。
1913年5月,叢良弼在日本大阪中華商務總會接待了孫中山一行同盟會骨干。受“振興中華、實業(yè)救國”的感召。他在大阪召領股東,準備回國創(chuàng)辦火柴工業(yè),立志讓國人用上“國火”。不久,他帶著技術和設備回國,用籌集到的20萬元股金在濟南建廠,成立取義“振興中華、實業(yè)救國”的振業(yè)火柴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山東省第一家民族資本開辦的火柴廠。
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民眾抵制日貨情緒達到高峰,“振業(yè)”的“國火”更加強大。1920年,“振業(yè)”在山東濟寧設立了第一家分廠。1928年,花甲之年的叢良弼投資30萬元,在青島建起“振業(yè)”第二家分廠,廠內(nèi)不僅生產(chǎn)設備齊全,還為工人修建了醫(yī)務室、運動場、澡堂、圖書館等。人性化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即使“振業(yè)”的工資比日商企業(yè)低,工人們也愿意來這里工作。叢良弼也陸續(xù)將全家搬到青島。
拒任日偽青島市長等職
叢良弼熱心公益事業(yè),樂善好施,曾三次榮獲中央、省級授匾褒揚。他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良弼小學”(同時招收女生),學校不僅有圖書館、游藝室、籃球場,還添置理化儀器和化學藥品,成立了實驗室,并鼓勵學生自辦旬刊。從幾十名學生,到數(shù)百名學生,“良弼小學”辦學規(guī)模很快躍居全縣之首。1935年,“良弼小學”舉辦十年校慶,蔡元培、何思源等各界名流發(fā)來賀詞賀信。
1935年,叢良弼與好友賀俊生、鄒道臣共同籌建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并設立慈濟醫(yī)院,免費為窮人治病,為各地賑災捐款。那時,每年入冬,叢家女眷就開始趕制棉衣,發(fā)給窮人;甘肅鬧災荒,叢良弼個人捐三千大洋;“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后,從良弼和賀俊生一起,派人向南京紅十字會送去一麻袋銀圓。他聲言:“與其把錢留著被日本人搶去,倒不如都捐出去,花在自己人身上?!?/p>
“九一八"事變后,“振業(yè)”撤回設在日本大阪的采購原料機構(gòu),并追回了準備購買原料的大量錢款,以示對日本侵華的抗議。1938年,日軍占領青島不久,便多次派人找上門來,軟硬兼施逼迫叢良弼出任青島市市長和商會會長等職,叢良弼均以“已入道修行,要多做善事,多行善舉”為由,予以拒絕。
“中國辛德勒”
1943年冬,日軍從膠東解放區(qū)抓來兩千多名百姓集中關押,并動用酷刑要找出其中的抗日游擊人員。時值寒冬,沒吃沒喝,又備受酷刑折磨,毎天都有數(shù)十人死去。得知消息后,75歲的叢良弼與賀俊生等人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營救這些無辜百姓。日軍提出,只要叢良弼肯以個人性命擔保,就可以放人。叢良弼一口答應。此后,他籌集資金數(shù)萬元,先后分三批將關押百姓全部解救出來,并把他們接到紅十字會道院中,治病療傷,發(fā)放回家路費。這一義舉,讓從良弼贏得“中國辛德勒”的贊譽。
1944年冬,叢良弼帶病回到濟南,籌劃與濟寧廠合力創(chuàng)辦蚌埠第四分廠?;氐角鄭u后不久,他病情加重,臥床不起。1945年1月8日,叢良弼去世,享年77歲。那些曾經(jīng)接受過他幫助的人,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送老人最后一程,送殯隊伍多達千人。
(摘自《名人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