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波
本鋼集團公司規(guī)劃發(fā)展部 遼寧本溪 117021
電站鍋爐中的某些部件,需要承受不同溫度的水或蒸汽等介質在其中混合,以達到調節(jié)介質溫度、保證爐水或蒸汽正常循環(huán)的目的。為了避免介質溫差產生的熱應力直接作用于部件本體上,通常在不同溫度介質混合區(qū)域采用保護套管的結構[1-3],以使熱應力作用于套管的內管上。GB/T 16507.3—2013 《水管鍋爐 第3部分:結構設計》也明確要求,“凡能夠引起鍋筒筒壁局部熱疲勞的連接管(如給水管、加藥管等),在穿過鍋筒筒壁處應加裝套管”。實際上,除了鍋筒(汽包),鍋爐其他部件也存在由于不同溫度介質混合導致的局部熱疲勞。但是,對于電站鍋爐,具體哪些部件需要采用保護套管,相關標準并沒有明確或具體規(guī)定。此外,對于設計有保護套管的鍋爐部件,如何進行使用管理,也僅見零星的工程事例,還未見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本文在對電站鍋爐保護套管載荷特點與失效模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套管的設計原則,歸納了保護套管在檢驗、修復、改造等方面的使用管理,并用工程實例加以說明。
不同溫度的流體混合時,部件的該區(qū)域會產生一定的熱應力,相關文獻[4-5]詳細表述了不同結構的熱應力大小與分布的數(shù)學描述。從這些描述中可看出,熱應力的大小主要與部件結構、尺寸、流體之間的溫差等因素相關。結構拘束越大、壁厚越厚、流體之間的溫差越大,則該區(qū)域產生的熱應力越大;對于厚壁部件,熱應力可以達到或接近材料屈服點。對于電站鍋爐部件,這種介質混合在運行中周期性發(fā)生,這就形成了交變疲勞載荷,從而使部件局部區(qū)域產生熱疲勞損傷。
為了避免這種損傷,一種方法是減少部件壁厚或者減少不同介質溫差,另一種方法是采用套管結構。前一種方法通常因結構或運行要求無法在工程中應用。而采用套管結構,可以使不同溫度介質的混合區(qū)域遠離部件本體,熱應力產生于套管的管座和內管上。由于套管管座和內管均可以采用薄壁結構,熱應力大為降低,且熱疲勞損傷或破壞發(fā)生后也便于修復或更換。
對于熱疲勞損傷失效特點,人們進行了大量研究,比較充分掌握了其失效特點[6-7],例如:裂紋通常萌生于部件表面應力集中處,如溝槽、管孔邊緣、焊接接頭焊腳等結構不連續(xù)處或接頭未焊透、咬邊等缺陷處。當結構內部存在如裂紋、焊縫夾渣等缺陷時,熱疲勞裂紋也可能從這些缺陷處萌生。圖1為某電站汽包給水管套管管孔內壁的裂紋,裂紋位于應力集中最強烈的管孔邊緣。套管管孔周圍存在多條熱疲勞裂紋,呈放射狀分布。
裂紋擴展速率受熱應力控制。當存在較大溫度梯度時,通常僅1條或幾條裂紋擴展形成主裂紋;當溫度梯度小,多條裂紋同時擴展,常常形成龜裂狀。
圖1 某汽包給水管套管管孔裂紋
根據(jù)保護套管的失效模式,分析工程中出現(xiàn)的失效事例,認為套管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存在不同溫度介質混合的區(qū)域,均需要設計套管結構,具體包括如鍋爐汽包再循環(huán)管、給水管、加藥管、平衡管、過熱和再熱系統(tǒng)的減溫器噴水管等。②套管管座宜采用與本體相同或相近成分的材質,以避免異種材質導致的附加熱應力。③套管管座宜采用焊透結構,避免未焊透結構的應力集中加速熱疲勞裂紋的萌生。
套管內管伸入長度,應能保證不同溫度介質混合的區(qū)域盡可能遠離部件本體。圖2為某汽包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套管管孔裂紋,該套管內管尺寸較短,使再循環(huán)水與汽包水混合區(qū)域近汽包內壁,導致管孔區(qū)域產生了嚴重的熱疲勞損傷。
圖2 某汽包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套管管孔裂紋
對于檢查中發(fā)現(xiàn)缺陷的套管,可以通過下列方法進行修復。
1)打磨清除。對于較淺的熱疲勞裂紋,通過機械打磨的方法消除。打磨后剩余壁厚滿足設計最小壁厚要求,可以不進行補焊。
2)焊接修復。若裂紋打磨后,最小壁厚已不能滿足強度要求,可以采用補焊的方法修復。由于修復區(qū)域存在熱疲勞損傷,因此修復時需要考慮焊后熱處理對材料的進一步損傷。例如,打磨深度<10.5mm時,可以采用回火焊道技術修復,以省去焊后熱處理[8-10]。
3)擴孔修復。若套管接管座區(qū)域產生了嚴重的熱疲勞損傷,可以采用擴孔方法,清除已嚴重老化的管孔區(qū)域,擴大原管孔,重新設計管座。
4)加裝套管。對于原設計無套管但存在不同溫度介質混合的區(qū)域,可以加裝套管。
(1)缺陷情況 某發(fā)電鍋爐運行27年后,汽包上的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套管管孔產生周向與內壁裂紋,其形貌如圖3所示。管孔周向裂紋呈放射狀分布,最長120mm,部分放射狀裂紋之間已有二次裂紋連接,形成龜裂;管孔內壁方向裂紋呈平行狀分布,彼此之間未形成連接,但其中一條裂紋已貫穿套管管接頭角焊縫,導致汽包泄漏。
圖3 某汽包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管孔裂紋
(2)缺陷原因分析 根據(jù)設計,該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管接頭應由套管加內管構成。但泄漏后檢查時發(fā)現(xiàn),管接頭內管缺失。機組長期運行過程中,在鍋爐啟動和向鍋爐補水以及鍋爐正常運行給水時,難以完全避免一部分給水不經過省煤器而直接經再循環(huán)管進入汽包。由于給水溫度為150~250℃,而汽包的設計工作溫度為320℃,二者溫差較大,因此在再循環(huán)管孔處產生較大的溫差應力,并且隨著運行工況的變化應力發(fā)生變化,即形成交變應力。由于內管的缺失,此交變應力直接作用于汽包筒壁上。長期交變應力作用下,裂紋首先在筒壁的應力集中最為強烈部位萌生疲勞裂紋,并逐漸沿焊縫厚度、管孔內壁和管孔方向擴展,并最終導致貫穿汽包管壁或角焊縫而泄漏。
(3)焊接修復過程與工藝 為保證管孔裂紋清除干凈,決定將再循環(huán)管管孔擴大至113mm,并據(jù)此重新設計套管結構與尺寸,新管座設計圖樣如圖4所示。具體修復過程與工藝簡述如下。
1)缺陷清除。采用機械打磨的方式,清除已發(fā)現(xiàn)缺陷,并將套管管孔擴大至113mm。對于擴孔至113mm后仍存在的裂紋,采用打磨的方法清除,并通過滲透檢測確認裂紋清除完全。
2)焊前預熱。施焊前需對汽包側進行預熱,預熱溫度180~200℃,恒溫時間1h。預熱采用電加熱,將加熱片安裝于汽包壁內壁,控溫熱電偶緊貼安裝于管孔的上方。
3)凹坑補焊。采用氬弧焊打底、焊條電弧焊填充和蓋面的焊接方法,對打磨凹坑進行補焊。補焊采用TIG-J50焊絲和J507RH焊條,補焊參數(shù)見表1。
表1 汽包筒體與套管角焊縫焊接參數(shù)
4)套管管座定位焊。分別定位角焊縫側和對接接頭側。定位焊位置沿圓周平均焊接三點。定位焊完成后檢查有無錯口、對口間隙是否合適、定位焊縫有無缺陷,確認無誤后再進行后續(xù)工作。
5)套管焊接。采用手工鎢極氬弧焊+焊條電弧焊,多層多道焊接。氬弧焊打底兩層,打底焊接時,設專人在焊接對面觀察,防止打底焊縫出現(xiàn)未焊透、成形不良等缺陷。套管角焊縫的焊接參數(shù)見表1。
6)焊后熱處理。用加熱繩對角焊縫進行局部熱處理。以角焊縫為中心,加熱器整圈布置,升降溫速度55℃/h,保溫溫度580℃,保溫時間120min。
圖4 將圖3中缺陷清除并擴孔后的新套管結構
(4)運行后的檢驗 運行兩年后檢驗,修復區(qū)域完好。
對于電站鍋爐中存在不同溫度介質混合的部件,其上應設置保護套管,以避免部件上產生較大熱應力,導致其局部區(qū)域產生熱疲勞損傷和破壞,具體如鍋爐汽包給水管、再循環(huán)管、平衡容器管、過熱器和減溫器聯(lián)箱減溫器噴水管等。同時套管應具有合理的結構。
對于套管結構,應隨設備檢修周期進行檢查,檢查項目以宏觀檢測和表面無損檢測為主,檢查重點部件為應力集中區(qū)域,如孔洞、溝槽、焊接接頭等結構不連續(xù)處或裂紋、夾渣等焊接缺陷處。
對于運行中產生缺陷的套管,根據(jù)缺陷的嚴重程度不同,可以采用打磨、焊補、擴孔、加裝套管等方法進行修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