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文
十年前,我高中畢業(yè),正面臨專業(yè)選擇,在翻看高考志愿填報書時偶然看到一個叫“城市景觀規(guī)劃與設計(園林)”的專業(yè)。因為我從小在蘇州長大,對園林頗有感情,所以盡管從未聽過這個專業(yè),但還是在經過一番思想搏斗后瞞著家人填報了。
家人事后得知都覺得我瘋了,因為那時連老師都不知道景觀設計是做什么的,普遍的觀念就認為是種種樹、搞綠化而已。
一晃回到今天,我已經在這個領域工作了好幾年,也對此有了深刻的理解。景觀設計服務廣泛,大到城市公園、旅游度假區(qū)等的規(guī)劃設計,小到商業(yè)街、居住區(qū)、私家別墅等的景觀設計。設計師不僅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更需要務實理性的分析能力,因為景觀設計是一種實用藝術,不像雕塑或其他藝術品,它只有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生根落地”。
現場調研是第一步
項目開啟的第一步是現場考察。記得有一次我們接到一個無錫濕地公園的規(guī)劃項目,為了充分了解場地,我們邀請了來自法國的生態(tài)專家一同前往。當時正值九月中旬,雖已入秋,但戶外依舊炎熱,我們一行五個人規(guī)劃好考察路線,驅車前往。
到達場地后,我們圍繞著公園中心河流展開考察。河流的南岸已進行過簡單的開發(fā),外圍整齊地排列著好幾個長方形樹陣,前面是一片草地。臨近河邊的是生硬的混凝土圍邊的駁岸,岸邊堆疊著幾塊大石頭,生態(tài)專家從這塊石頭上跳到那塊石頭上,調查現場環(huán)境。突然,他發(fā)現湖面上零散漂浮著一些水生植物,便連忙拍照記錄,他告訴我們那是鳳眼藍,原產自南美洲,繁衍速度驚人,很快就能侵占整片河流,它會阻擋陽光的照射,間接讓水下動植物死亡,破壞性極大,應盡快采取措施防止它的蔓延。站在一旁的我們連忙記下來。
來到北岸,眼前是一片粗獷、質樸的鄉(xiāng)野景色,朝遠處望去還能看見一座白塔。這一帶未經開發(fā),鮮有人至,我們深入林中開始了解原始景觀肌理及植物種類,踏著荊棘,走著泥路,拍照、取材、記錄,下午很快就過去了。結束時,雖然大家都汗水淋漓、滿鞋泥巴,但在考察中時不時看見的美麗的青鳳蝶總能掃去我們的疲憊,生態(tài)專家還驚喜地發(fā)現了一只來自南美洲的小昆蟲。一天的考察雖然辛苦,但收獲滿滿。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自由地討論著各種想法,大家都希望創(chuàng)造出一個曲水流長、草木蔥蘢的公園,于是我們討論出“將沿河排列有序的樹木改為疏密錯落的布局”“混凝土駁岸改造成親水景觀臺地”“引入本土水生植物恢復水域環(huán)境”“修建小道并以最優(yōu)路線串聯(lián)白塔、古橋等景觀元素”……返程的車內一時變得熱鬧非凡。
項目的設計與落地
現場調研只是設計環(huán)節(jié)的第一步,而要讓想法實現落地則需要經過更為復雜的環(huán)節(jié)。
回到辦公室后,我們會根據收集的資料與討論的想法進行初步設計,畫出總體構思草圖,逐漸明確總設計圖中的入口、道路、植物、建筑小品等各元素的具體位置,通過大家各自的任務分工將方案的說明、規(guī)劃平面圖、功能分區(qū)圖等匯編成圖紙,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文本向業(yè)主匯報。業(yè)主會提出調整意見,經過調整后,有關部門會組織專家評審會,設計負責人要對評審意見給出明確的答復與調整方案,繼而進行擴大初步設計(簡稱“擴初設計”)。在擴初文本里會包含更詳細的圖紙,評審會專家們則會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景觀設計不是個體行為,我們必須考慮到業(yè)主及各方的意見,不斷地調整方案。譬如業(yè)主希望通過景觀設計來提升周邊地塊的商業(yè)價值,而我們如果單從生態(tài)自然方向考慮顯然就會有所沖突。如何在堅持和妥協(xié)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終呈現出優(yōu)秀的設計成果,這是景觀設計師普遍面臨的難題,需要通過幾年的實踐和不斷地積攢經驗才能達到更高的水平。
俗話說“三分設計,七分施工”,經過兩輪評審會后,最終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為了保證工程項目的質量,通常要求設計師在施工過程中踏勘工地,以解決現場暴露出的設計與施工相沖突等各類問題。如何使“三分”的設計充分融入“七分”的施工,實現項目的真正落地并產生“十分”的景觀效果?這就需要設計師和現場施工者的配合。
景觀設計的魅力
景觀設計師的雙手能像魔術師一樣,讓原本荒草叢生的地段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小橋流水、蘆葦搖曳的公園,而大小不同的公園綠地正如散落在城市中的“翡翠項鏈”,吸引著各類人群前來,人們在這里或散步聊天、騎車休憩,或橋邊小坐、水邊嬉戲……景觀設計師的任務與其說是設計景觀,不如說是借自然之手引導人們一種全新的觀念與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