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
“有若”非“若有”,此“有若”乃春秋末年魯國人民,字子有,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后被人尊稱為“有子”。
春秋時,魯國第26任君主魯哀公執(zhí)政,恰逢經(jīng)濟嚴重下滑,于是請來智庫的專家有若獻策。魯哀公問有若:“饑饉之年,物用不足,該怎么辦?”有若建議降低民眾的賦稅。魯哀公難以理解。有若解釋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從哪里富足?”
魯哀公憂慮的是,百姓困難,政府沒有錢救濟怎么辦?有若說,把稅賦降低到10%。魯哀公十分困惑地問有若,20%的稅都不夠用,10%哪里夠?。坑腥艟驼f,等天下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用擔心困難了。這是《論語》中記載的,不是杜撰。
可是千百年來,有若的這一“經(jīng)濟學原理”始終被忽略。因為中國智慧地提出,不是“學說與理論”,而是“碎片化的語錄”,以《論語》為代表。不像西方的學者提出一個理論,就形成一個學派。
減稅才能夠刺激經(jīng)濟增長,低稅率才可鼓勵人們將蛋糕做大?!坝腥糁小痹谀睦铮楷F(xiàn)在看來就好找了,原來是“藏富于民”。
摘自《湛江文學》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