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玉婷 何點羽 聶越 李逸杰 吳鑫偉
摘? ?要:文章以張家界市兩所高??爝f站為研究對象,通過SD感知法對兩所高校的人群空間感知差異進行了定量比較,研究不同快遞模式、不同使用群體條件下高校人群的感知規(guī)律及特點?;谌巳焊兄u價,對比新、舊快遞模式的優(yōu)劣。研究結(jié)果顯示:綜合服務中心模式優(yōu)于多代理點模式,高校人群對快遞柜接受程度較高;快遞方、師生方在美觀性、空間適宜性方面感知差異較大,各自需求也截然不同。
關(guān)鍵詞:高??爝f;感知差異;快遞模式
大學校園廣闊的市場需求為快遞業(yè)提供了無限商機。因此,校園快遞業(yè)得以飛速發(fā)展[1]。但快遞投遞環(huán)節(jié)還存在諸多弊病,給高校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國內(nèi)有關(guān)于校園快遞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遞配送模式探究,如戴煜彤等[2]介紹了以微信公眾號或APP作為平臺的快遞模式;張寶寧等[3]建議通過建立物流超市、配備智能快遞自提柜等方式整合快遞公司和師生的需求;鄭林靜[4]分析了快遞柜推廣的優(yōu)勢。學者們大多使用定性方法對快遞模式進行研究,忽略了不同人群對快遞空間的需求和使用方式的差異。因此,本文選擇張家界兩所高校為研究對象,使用定量的方法,基于不同快遞模式、不同使用群體兩個方面,分析高校人群的感知特點,對比不同快遞模式,從空間、意象方面出發(fā),解構(gòu)人群感知差異,從而為高??爝f業(yè)科學發(fā)展提供參考依據(jù)。
1? ? 研究對象
本文選擇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qū)(A校)、張家界學院(B校)為研究對象。A校采取了綜合服務中心模式,即整合所有入??爝f公司,建立綜合快遞服務網(wǎng)點。而傳統(tǒng)的多代理點模式中,各入??爝f公司各自獨立,分別設(shè)置代理點。取件方式上,A校除了人工取件,還配備了快遞柜,B校為人工取件。
2? ? 評價方法
當前對空間的評價往往以定性評價為主,容易感情化。本研究采用心理測定常用的語義差異(Semantic Differential,SD)感知法,用雙極形容詞量表進行分析和評價,評價因子由多組反義詞對組成。在給定的評價尺度內(nèi),受訪者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評分。本文以人在空間中的感受和空間使用狀況為基準,從6個方面選取因子:美觀、尺度、設(shè)備、秩序、功能、交通流線,最終擬定6個評價要素、11個評價項目。評價項目被賦予5個等級,分別為2,1,0,﹣1,﹣2。
3? ? 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
3.1? 不同高校感知差異分析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340份,收回318份,回收率98%,有效率93%。通過計算各項評價因子的平均值,統(tǒng)計出兩??爝f站的SD得分(見表1)。分數(shù)大于0代表評價結(jié)果偏向較好方向;分數(shù)小于0,反之。
(1)功能:B校功能評價得分高于A校。A校取件效率低,拉低了總分,但寄、取件分流,交通流線較合理。B校快遞點設(shè)置在人員復雜的食堂,快遞空間流線易受干擾,因此,流線評分為負。
(2)秩序:A??爝f站秩序評分高。B校得分均為趨近于0,表明秩序一般。A??爝f站清晰的空間流線能有效引導師生自覺排隊。B校排隊秩序容易受到就餐師生的干擾,但寬敞的場地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干擾。
(3)美觀:A校得分高,可見其快遞站符合師生的審美需求。B??爝f中心無獨立空間,快遞大多放在木架上,整體較為整潔。但空間感較弱。
(4)服務態(tài)度:兩所高校快遞站服務態(tài)度均為正值,表明服務態(tài)度均較好。
(5)尺度:B校評價最高,A校評價偏負面。A校師生取件需求大,快遞站面積僅87 m2,狹小的空間影響了取件效率。B校快遞點面積約為150 m2,空間尺度適宜。
(6)設(shè)備:A校設(shè)備評分較高,A校采用24 h智能柜和人工取件結(jié)合的方式,B校為人工取件。反映出新型取件方式更受歡迎。
從整體來看,A??傇u分最高,快遞模式的更新贏得了師生肯定,在美觀、秩序、設(shè)備方面,優(yōu)于采用傳統(tǒng)模式的B校。
3.2? 不同人群感知差異分析
通過計算各評價要素、評價項目的平均值,統(tǒng)計快遞方、師生方的SD得分(見表2)。下面從感知差異較大的一個項目進行對比,并分析原因。
(1)美觀:師生方對此評價較為嚴苛,快遞方傾向正面評分。師生樣本中,學生占比86%,該群體以年輕學生為主,審美要求更高。
(2)服務態(tài)度:快遞方評分約為師生方的兩倍。反映了服務方希望工作獲得認可的心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服務方式單一,不能滿足師生需求。96.20%的師生希望快遞方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大致可歸納為5點:畢業(yè)季運費折扣、贈送優(yōu)惠券、抽獎活動、送貨上門服務、“雙11”加長物件保存時長。
(3)尺度:師生感知并不強烈,快遞方認為空間較狹窄,作為快遞站的經(jīng)營者,對目標空間熟悉程度高,對于尺度適宜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快遞方在站點停留時間長于師生方,因此,快遞站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快遞方的生活空間,他們還需要休息、飲食的私密空間。而80.5%的師生表示除了寄取快遞,并無進行其他活動的意愿。
(4)設(shè)備:該項要素評分差異最大,師生方評分約為快遞方方評分的10倍??梢娍爝f方有完善設(shè)備的訴求。設(shè)備對快遞方工作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師生卻并不能敏銳地感知到。這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4? ? 結(jié)語
綜合服務中心模式優(yōu)于多代理點模式。綜合服務中心避開了多代理點模式的缺點—不穩(wěn)定性、雜亂。有利于組織快遞站的交通流線,美化校園環(huán)境,能有效推動高??爝f從單獨分散投遞發(fā)展為集中高效投遞。但綜合服務中心往往采用私人承包制,為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容易出現(xiàn)缺少快遞員、空間狹窄等問題,難以實現(xiàn)高效運營。高校人群對快遞柜接受程度較高,智能柜的使用符合當下構(gòu)建智能化校園的要求??爝f員、師生在美觀性、空間適宜性方面感知差異較大,各自需求也截然不同。由于對空間的熟悉程度更高,作為快遞站經(jīng)營者的快遞方在多項指標評分高于師生方,尤其在空間尺度、設(shè)備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體現(xiàn)了其希望提高空間適宜性的需求。師生對外觀感知更為敏感,并期待快遞方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汪心怡,劉家明.關(guān)于校園物流運營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現(xiàn)代鹽化工,2019(5):120-121.
[2]戴煜彤,何平,陳瀅霞.高校校園快遞研究—以南京審計大學為例[J].時代金融,2017(11):335-336.
[3]張寶寧,張洋.關(guān)于高校物流領(lǐng)和配送問題的探討—基于沈陽師范大學高校物流最后一公里項目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9(31):186,238-239.
[4]鄭林靜.智能快遞柜在高校中推廣的前景調(diào)查與分析—以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為例[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9(23):42.
Analysis of the survey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express s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SD perception method
Tang Yuting, He Dianyu, Nie Yue, Li Yijie, Wu Xinw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wo universities express st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SD perception method, carried on the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to crowd spatial perception difference, studies the percep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crow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express modes and user groups. Based on the crowd perception evaluation,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express mo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model is superior to multi-agent model; The acceptance degree of the university crowd to the express cabinet is high. The express party and the teacher-student party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s and space suitability, their needs are different.
Key words:university and colleges express; perceptual difference; express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