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瓊
故事教學法指的是在班級管理、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成教學目的,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德育和課文主題相關的故事,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傾聽故事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方法。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嘗試運用故事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運用故事的特性來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在班級管理中,故事比嘮叨的說教更深入人心
作為一名班主任,需要日復一日地教育學生,長年累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說理教育為主,而學生因為長期聽老師的大道理,產生了一種不接受或是被動接受的情況,教育結果當然不夠理想。為此我們要突破傳統(tǒng),尋求一種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教育方式。我校開展的敘事德育,正是突破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用故事的形式來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
比如:一年級剛開學的那幾天,下課時,孩子們在走道上你追我趕。放學排隊,你打我鬧。還有兩個熊孩子竟然在打鬧時把花盆從二樓扔到了一樓,砸到了解老師班上一個同學的頭上。跟他們講紀律、講道理……講得口干舌燥,而這些小豆丁們一點兒也不買賬,這種打鬧的現(xiàn)象沒有多少改變。于是,我把自己編的一個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小猴子上學記》。小猴子很高興,因為他要到動物學校上一年級了。來到動物學校,他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學校很大很漂亮,綠油油的足球場,高大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坐著許多小伙伴。上課了,小猴子認真聽梅花鹿老師講課。他覺得鹿老師漂亮、溫柔。下課鈴聲響了,小猴子飛快地沖出教室,跑到樓梯口時與迎面跑來的小熊撞了個正著。小猴子和小熊的額頭都撞起了一個大包,牙齒也被撞掉了,流了一地的血。他們疼得大哭起來。接著我話鋒一轉,問道:同學們,小猴子和小熊怎樣做才不會受傷?此時,一雙雙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孩子們各自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下課不能亂跑,不然會摔倒;走路時要注意看,不要撞到別人;有兩個孩子接著說,我們也不能從樓上扔東西,砸到人也會出血的。故事講完了,我發(fā)現(xiàn)那幾天孩子下課時安靜了許多。尤其是那兩個扔花盆的孩子,也規(guī)矩了很多。
后來,當他們在學習上有些松懈時,我給他們講名人勤奮讀書的故事;當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不可調和時,我給他們講寬容的故事;當他們不團結時,我給他們講關于團結協(xié)作的故事……
二、課堂教學中,故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教學中要點燃學生興趣的火焰,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教學故事服務于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自己的課堂效率,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大家知道,純拼音的教學是抽象的、枯燥的,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們,還不太適應小學生活,好奇、緊張、異動、多變、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必須使出渾身解數(shù),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和手段調動他們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故事可算是法寶之一。而拼音部分的內容,教材編得特別好。每一課配上了情境圖,一幅圖就是一個故事,故事中包含了字母的讀音字形,我就根據情境圖來編故事,引導學生從故事中來學習。故事聽得多了,在后面的看圖寫話部分,同學們就知道怎樣觀察,怎樣表達。
進入高年級,教學中可以講與課文、作者相關的故事,孩子們最愛聽。記得我在上李白的《贈汪倫》時,上課之前,我給他們講汪倫和李白的故事。
唐朝有個叫汪倫的人。他特別崇敬李白的才學,總想找機會和李白接近??墒怯惺裁崔k法能讓李白到自己家鄉(xiāng)來一趟呢?他想了好久,才想出一個好的辦法。人們都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汪倫就給李白寫了一封熱情的邀請信。信上是這樣寫的:
先生不是喜歡旅游嗎?這有十里桃花;先生不是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李白看到熱情洋溢的邀請信,便高高興興地去了。結果,李白在那里轉了半天,沒看到十里盛開的桃花,也沒看到有一萬家酒店。李白很納悶,就問汪倫,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處潭水,名叫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并非是有一萬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萬。”李白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對于汪倫這個善意的玩笑,李白絲毫沒有責怪。接下來的幾天,汪倫帶李白游山玩水。幾天后,李白要走了。臨走時,汪倫唱著歌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動,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寫下著名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講述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聽得很認真,就連平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被這個故事吸引了。后面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他們借助注釋和插圖能將古詩的意思說出來。而且能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的那份情誼。
講故事是一門藝術,講得精彩、吸引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課堂教學短短的40分鐘內,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見縫插針地利用好講故事這個環(huán)節(jié),這需要教師經常閱讀文學故事,做好故事的儲備,建立自己的學科故事庫,把“故事口袋”隨時隨地帶在身上。
其次,教師要把握好孩子的年齡特點、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好故事。低年級需要積累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故事,中年級開始還可以積累成語故事,一些偶像的故事,影星、球星的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高年級的老師積累名人故事、歷史故事、新聞故事。對馬云、喬布斯、霍金、任正非……這些人一定要知道幾件他們的小故事,關鍵時刻很管用。
學會給學生講故事,這只是第一步,怎樣才能講好故事?使學生百聽不厭,這就需要很大的技巧。
1.自然切入
蘇霍姆林斯基曾建議,教師們要把教育意圖盡可能隱蔽起來,不要讓孩子每時每刻都感覺被大人教育。
2.故事要新穎
比如教育孩子們不要驕傲時,講《龜兔賽跑》顯然有些老套,不妨自己來編個故事。故事的主角可以是:虛心的老虎,驕傲的狐貍。
3.讓學生走進故事
所謂讓學生走進故事,就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引導他們思考,組織他們討論,或讓他們推測故事的發(fā)展以及結局等等。
總之,故事教育,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為我們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打開一個全新的模式和無限的可能。
讓我們學會做一個會講故事的老師,用有趣的做事來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啟迪孩子們的智慧,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作者單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