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
蜿蜒千里,黑龍江自西北流向東南,又昂首奔向東方。一望無垠的黑土地,孕育著厚重的、史詩般的傳奇和歷史……這里是一塊讓人向往的熱土,這里有一幅和諧唯美的畫卷。
2019年7月,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主辦“砥礪奮進走龍江——2019全國地方黨刊龍江行”采訪活動在黑龍江啟動。本刊記者再次走進這片黑土地,從哈爾濱出發(fā),一路途經依蘭,到佳木斯富錦、同江、撫遠,再到農墾八五三農場(雁窩島),感受萬畝稻田的氣勢磅礴,追尋祖國最東方的第一縷陽光,了解赫哲族的燦爛文化,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禮。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黑龍江考察,足跡遍布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伊春等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嚀和囑托下,如今奮進前行中的黑龍江,孕育著活力,充滿著希望。在這片孕育了東北抗聯(lián)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黑土地上,一幅幅幸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稻”夢空間:從莽莽荒原到中華大糧倉
來到素有“北國糧都”之稱的富錦,微風拂過稻田,鶴群飛過蘆葦?shù)?,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意志開墾了屬于他們的天地。
在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登上高聳的觀光塔,“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都是追夢人”“中國糧食 中國飯碗”字樣的水稻連成片,用稻田勾勒出一幅如畫的鄉(xiāng)村圖景,宛如“稻”夢空間,美輪美奐。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說:“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彼麖娬{,農業(yè)是基礎性產業(yè),中國現(xiàn)代化就離不開農業(yè)現(xiàn)代化。
在富錦象嶼金谷農產有限責任公司的廠區(qū),記者近距離感受到“中國糧倉”的無窮魅力。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離不開農業(yè)現(xiàn)代化。象嶼金谷是亞洲單體最大的糧食倉儲公司,電子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現(xiàn)代農業(yè)運作模式,現(xiàn)代化糧食倉儲、貿易物流、生產加工基地,為富錦乃至全國的糧食儲存保管與運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東極明珠”,迎接祖國的第一縷陽光
撫遠市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角地帶,地處祖國陸地最東端,是最早將太陽迎進祖國的地方,素有“華夏東極”和“東方第一縣”之美譽。
夏日凌晨2點半,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記者看到,已經有一些游客來到江邊等待看日出。
作為祖國的“東方第一縣”,近年來,撫遠充分發(fā)揮沿邊、近海、東極的口岸優(yōu)勢,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全力爭當“龍江絲路帶”建設排頭兵,外向型經濟迅猛發(fā)展,口岸經濟已成為撫遠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撫遠口岸是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是黑龍江五大對俄口岸之一,為中國最東部的口岸。地緣位置得天獨厚,與俄羅斯遠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城市哈巴羅夫斯克航道距離僅65公里。
在撫遠口岸,一大早就有絡繹不絕的游客登上第一班船,前往對岸的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據(jù)撫遠商務和口岸局客運科科長葛興龍介紹,每天都有上千人次的中俄兩國游客往返于中國撫遠和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之間,兩國兩地人民增進相互了解認知,加深了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礎。
位于撫遠市的“東方第一島”黑瞎子島,歷史上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幾經歷史波折,2008年10月14日,中俄界碑舉行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方一側171平方公里歸屬中國,形成了“兩國一島”的獨特格局。這座島見證了中俄關系的變遷發(fā)展。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黑瞎子島考察調研。他指出,黑瞎子島重在生態(tài)保護,在保護基礎上建設一些基本的基礎設施和發(fā)展旅游。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黑龍江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要求,黑瞎子島全面加強生態(tài)保護,加快打造“國際旅游島”。如今黑瞎子島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別樣的邊陲風情。
魚皮做衣,感受赫哲族的燦爛文化
美麗的魚皮衣,精致的樺樹皮畫,優(yōu)美動聽的伊瑪堪……在同江市,有一個赫哲族聚居的小鄉(xiāng)村八岔村,與俄羅斯一江之隔,是《烏蘇里船歌》的主要創(chuàng)作地。這里風景秀麗,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八岔看望赫哲族群眾,帶來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這次,采訪團也走進八岔村,親身感受這個民族村的獨特魅力。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東北地區(qū)最后的漁獵民族。自古以來,赫哲人生活的地方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后來隨著江魚減少和捕魚船只猛增,赫哲族漁業(yè)經濟開始走下坡路,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單一漁業(yè)生產已經不能滿足赫哲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赫哲人開始調整產業(yè)結構,開荒種地,從單一的打魚為生轉向漁農并重,與此同時,大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蓄積漁業(yè)資源。近年來,自強不息的赫哲人不斷增加創(chuàng)業(yè)門路和項目,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旅游業(yè)等多產業(yè)并舉,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進入了發(fā)展新時期。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赫哲祖先的故事,通過“伊瑪堪”說唱形式,口口相傳。如今,走進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xiāng)八岔村,時常能聽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八岔村觀看了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習近平總書記邊看邊跟著打拍子,還稱贊“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這次,采訪團也在現(xiàn)場聆聽了獨有韻味的“伊瑪堪”說唱,感受到赫哲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獨特的原始精神信仰和生活習俗。除伊瑪堪外,赫哲人還掌握著精湛的魚皮衣制作工藝,各式各樣精致的花紋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
在“赫哲族博物館”,采訪團清楚地了解了赫哲族的發(fā)展歷史、漁獵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從亙古荒原上依靠漁獵為生,到如今和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古老的赫哲族人的生活正在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在黑龍江,我們在厚重的歷史中時刻感受到燦若繁星的優(yōu)秀文化。位于黑龍江省中部、隸屬于哈爾濱市的依蘭縣,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滿語“依蘭哈喇”的簡稱。作為歷史名城,依蘭自古以來即為黑龍江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建制從未間斷,為黑龍江地區(qū)的開發(fā)、建設與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今的依蘭縣,農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互聯(lián)網+農業(yè)”的運作模式讓這里的“綠色大廚房”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方向。
在雁窩島,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禮
提起北大荒,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哪些景象?是荒無人煙、一望無垠的黑土地還是小學課本里“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野生自然印記?經過幾十年開發(fā),如今的北大荒已經發(fā)生了滄桑巨變,到處洋溢著幸福繁榮的和諧景象。
八五三農場(雁窩島)位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完達山北麓,總面積1228.6平方公里,人口近5萬人,耕地面積102萬畝,其中水田78萬畝,糧豆年產達60萬噸以上,是國家百萬噸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連續(xù)12年獲國家農業(yè)部“產量大場”的稱號。
1956年由王震將軍親自選址建場。1961年,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親筆題寫“雁窩島”,從此雁窩島名揚天下。八五三農場(雁窩島)是北大荒精神的發(fā)祥地。北大荒第一部長篇小說《雁飛塞北》、第一幅版畫《荒原春夜》、第一部話劇、電影《北大荒人》(原名《雁窩島》)等文藝作品均創(chuàng)作于此。
這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潛水掛鉤”的故事。
1957年春播時節(jié),在6臺拖拉機陷進雁窩島沼澤地的危急時刻,共產黨員、復轉軍人任增學主動請纓,冒著生命危險三次扎進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終于將絞盤機的掛鉤掛在了拖拉機上,最后暈倒在沼澤地里,差點再也起不來。
任增學的英雄事跡很快流傳開來,先后被繪成連環(huán)畫、寫成小說、編成戲劇、拍成電影。電影《北大荒人》的經典一幕被全國人民熟知。如今,潛水掛鉤紀念地已經成為紅色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
1960年~1962年間,全國連續(xù)三年遭受了嚴重自然災害。當時,八五三農場1.6萬人,在每人每月供應口糧只有7.5公斤,不夠吃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葉補充的艱難情況下,勒緊腰帶,節(jié)衣縮食,省下糧食,支援其他災區(qū)的人民。
1960年,全場第一次要上交糧300萬公斤,農墾總局考慮到八五三實際困難,只征收了280萬公斤。幾個月后,因災區(qū)和兄弟農場缺糧告急,時任農墾部長的王震將軍向墾區(qū)發(fā)來了一封信,寫道:“我們國家由于幾年連續(xù)遭受天災,同時……國家當前遇到極為嚴重的困難……”
話語重心長,句句撞擊著張漢榮書記、馬繼常場長的心扉。場黨委立即召開會議,動員全場勒緊腰帶,又主動上交了31.5萬公斤,兩次上交達311.5萬公斤,當時按每人每月7.5公斤可以不餓死人計算,八五三農場救活了41萬人。而當時的二分場五隊糧食保管員孔德喜,日夜看管著糧食卻不曾拿過一粒,終因食不果腹,餓暈倒在糧堆旁。
這,就是當時在墾區(qū)廣為傳頌的“八五三”精神,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前身。千千萬萬開墾荒原的北大荒人,“以天做被、以地當床”,誓把荒原變良田,那一幅幅可歌可泣的雄壯場景,繪就了北大荒璀璨的今天,演繹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核心內涵的北大荒精神。
近年來,八五三農場以“北大荒紅色文化旅游圣地”為品牌,以“一日雁窩島,千年北大荒”為理念,重點打造了“五個主題旅游線路”。其中,“大荒的脊梁”主題線路,以雁窩島烈士陵園、濱橋烈士陵園、雁窩島潛水掛鉤紀念地、“七一橋”建設紀念地為參觀地,讓參觀者在緬懷墾荒先烈的同時,感受北大荒人歷久彌新的精神品質。
在八五三農場(雁窩島),我們深刻感受到當?shù)乩习傩諠M滿的幸福感。如今,“開著小車去種地,駕駛飛機灑農藥,手機遙控育秧棚”,已成為北大荒農民的新時尚。這里處處展示著農場現(xiàn)代化建設、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與發(fā)展的豐碩果實,讓我們感受到北大荒跨越發(fā)展的震撼力。
雁窩島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擁有濕地19671.7公頃,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和原始性的沼澤性濕地,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走在濕地旁的棧道上,夏日涼風習習,讓人感受到北大荒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良好保護。
八五三農場(雁窩島)同時擁有著豐富的北大荒文化底蘊,這里集中了屯墾文化、紅色文化、軍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最為知名的雁窩島小紅花藝校、雁窩島版畫院成為傳承北大荒文化的基地。
“70年滄桑巨變,曾經的千古荒原已經變成了萬頃良田;70載斗轉星移,曾經英武挺拔的戰(zhàn)士如今已兩鬢飛霜?!痹凇安煌跣摹⒗斡浭姑敝黝}教育系列專題片——《豐碑》第二部“北大荒精神”里,這句話看哭了許多人。一代又一代的拓荒人,鑄就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并在70年的繼承和弘揚中成為激勵北大荒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為我們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袄^承下去吧,我們后代的子孫!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愿著名詩人郭小川的這段詩句,永遠鐫刻在北大荒,鐫刻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
站在黑土地上,回望來路,交織著光榮與夢想;展望未來,黑龍江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奮勇前進。
(原載《上海支部生活》2019年第8期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