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曲家鮑勃·迪倫的一句話,這句經(jīng)典話語可以有多重解釋,比如每個人都沒法對別人的幸福或苦難感同身受,比如有的人可以全情投身到事物當(dāng)中,有的人則適合旁觀……鮑勃·迪倫的歌詞,一向都會被當(dāng)作詩來解讀,讀他的句子,也如同面對一場大雨,聽眾可以走進雨中,當(dāng)然,也可以坐在屋檐下,等待被雨水一點點濺濕。
最近,時隔八年之后,鮑勃·迪倫再次發(fā)布新歌,歌名叫《最邪惡的謀殺》,新歌是他在自己個人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fā)布的,看來79歲的老爺子也開始“拋棄”傳統(tǒng)的唱片發(fā)表渠道,開始用自己的平臺發(fā)聲。鮑勃·迪倫新歌長達17分鐘,創(chuàng)作題材來自于美國前總統(tǒng)遇刺案,在發(fā)布這首歌的同時,鮑勃·迪倫還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保持敏銳”。
“我都這么老了,還能等到鮑勃新歌”,有歌迷這么感慨,恐怕鮑勃·迪倫和他的歌迷們都一樣,覺得自己已經(jīng)屬于過去的時代。這首新歌節(jié)奏緩慢,鮑勃·迪倫的聲音也一貫地低沉,有人聽出了悲傷,有人聽到了詰問,但在更多人那里,會覺得這是唱給過去時代的挽歌。
“安全和敏銳”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相矛盾與互相排斥的,“安全”意味著保守、退讓、封閉,而“敏銳”則標志著主動、感性、激動,這句話,難道是一位老人送給當(dāng)下年輕人的一句箴言嗎?
人們總是想要給鮑勃·迪倫的作品賦予更多意義,但鮑勃·迪倫本人對此并不感興趣。有的流行巨星,會對時代賦予的光環(huán)甘之若飴,有的則不然,但卻身不由己地被卷入無形而巨大的寓言當(dāng)中,鮑勃·迪倫當(dāng)屬后者,因為他并不想代表誰,但越是這樣,鮑勃·迪倫的影響卻越大,聽眾用一種想當(dāng)然的熱情把鮑勃·迪倫包圍,有時候他也就只能勉為其難地成為舟上行者。
但無可爭議的是,鮑勃·迪倫的作品永遠擁有豐沛的詩意和飽滿的情感,“你滑下欄桿,去拿你的外套,渡船穿過默西河,駛向遠方”——擁有這句歌詞的《最邪惡的謀殺》也是如此?!懊總€人都在等待著天氣轉(zhuǎn)涼——而我,在等著你”,這是21歲的鮑勃·迪倫給初戀女友所寫詩歌中的一句。
鮑勃·迪倫的作品,多是娓娓道來,有著一位確定的傾訴對象,他把那個或真實或虛構(gòu)的名字,反復(fù)地寫進作品里,再用吟唱的方式演繹出來,那是無需聲音就能感受到的真摯與浪漫,也是一個深情的浪子所能做出的最好姿態(tài)。在他的自傳中,寫到與初戀第一次相見,“遇見她就像是走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她的微笑能照亮一整條人潮擁擠的街道……”他的情歌與情詩更是一絕,“山中的時光靜寂緩慢,我們坐在橋畔,在泉水邊漫步,追尋野生的魚群,在溪水上漂浮,當(dāng)你置身塵外,時光靜寂流逝……”
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給了鮑勃·迪倫,頒獎詞很簡單,“鮑勃·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在一些評論者看來,鮑勃·迪倫獲獎并不是因為唱,而是因為寫,他寫作的歌詞,有很多更為接近詩歌的本義,他作品里所傳遞出的詩性,被指認為與諾獎對獲獎作品的文學(xué)性是匹配的。
2011年的時候,鮑勃·迪倫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了一場演唱會。在那場演唱會上,舞臺布景只是一道簡單的投影幕布,幕布上打著一幅簡單、怪異但卻具有標志性的圖案,整場演出鮑勃·迪倫連一句hello都沒有說,老頭兒很酷地從頭唱到尾,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沒人在乎鮑勃·迪倫要不要說話,說什么話,現(xiàn)場觀眾只要聽他用那滄桑的嗓子唱就足夠了。70歲的老鮑勃唱滿全場,仍然沒有絲毫疲累,這種老而彌堅,本身就是讓人尊重的力量。
鮑勃·迪倫的歌,永遠像一場雨,大雨也好,小雨也好,聽他的歌總是如同站在雨邊,即便不會全身被打濕,眉目或衣角也會沾上一些雨水。在今天,當(dāng)老鮑勃又送來一場“雨”時,歌迷們在聆聽時不妨記得他的八字箴言“注意安全、保持敏銳”,哪怕已經(jīng)雙腳跨進疲憊的中年,也保持一名年輕人的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