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在英國新教育運動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羅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由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活力、勇氣和敏感,并提出了教育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羅素的自由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的英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也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自由教育;伯特蘭·羅素
1 羅素自由教育觀的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智力的培養(yǎng)有兩個目標,第一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學習技能,第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讓學生能夠獨立獲得知識并且能對事物做出基本的辨別和判斷。羅素認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養(yǎng)學生智力的內部驅動力,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配合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智力就可以得到發(fā)展。另外,羅素還指出,好奇心與求知欲常常與其他情緒情感結伴而行,為了防止學生誤入歧途,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世界。
2)培養(yǎng)學生的活力。活力可以為人增加喜悅,減少痛苦?;盍煞譃樯韺用娴幕盍托睦韺用娴幕盍?,兩種層面上的活力會相互影響。在生理層面上,活力表現為健康成長的身體,而在心理層面上,活力表現為一個人積極陽光的精神世界和穩(wěn)定健康的情緒狀態(tài)。擁有活力的人可以很好的應對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并且能夠保持對知識的探索欲,激起人們的興趣,減弱或消除個體的負面情緒,從而更加積極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活力,首先要加強體育鍛煉,其次要注重對學生不良情緒的疏導,為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讓學生的身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的勇氣。羅素認為,勇氣不等同與行動上的勇敢,真正的勇氣是徹底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勇氣的培養(yǎng)應該涉及各個民族、各個階層中的所有人。羅素在自有教育觀中批判傳統(tǒng)的壓抑式的教育,他指出這種教育只能從表面上消除人們的恐懼,讓人看起來很勇敢,但實際上,在個體的潛意識中恐懼仍然存在。勇氣的培養(yǎng)需要從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活力,使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積極向上的內心世界,其次培養(yǎng)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興趣和對知識的熱愛,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并把自尊與個體的人生觀相結合。
4)培養(yǎng)學生的敏感。敏感是個體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它與勇氣相輔相成,讓學生成長為更加完美的個體。羅素指出,倘若一個人因為沒有察覺到危險的存在而做出某種行為,那么他的行為看似勇敢,實則十分愚蠢,而敏感可以很好的糾正這種行為,讓個體避免做出魯莽而錯誤的決定。一個具備敏感品質的人,能夠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愉快、喜悅、憤怒等感覺,并且能夠做出適度的情緒反應。敏感的產生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生活中的基本事物和事件產生愉悅感,進而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產生榮譽感,第二個階段是產生同理心。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要激發(fā)個體對于具體刺激和抽象刺激的反應和同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敏感品質。
2 羅素自由教育觀的基本原則
1)堅持教育的民主性。羅素認為教育是不分種族、階層和性別的,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另外,羅素還指出教育應該符合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教師的能力水平,不應該因為追求機械的平等而阻礙教育的進步。資質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權利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而能力稍差的學生則可以更具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我們不應該要求教師具備同樣廣泛的知識與技能,每個教師應該在他擅長的領域中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合理的分配教師資源。
2)自由與紀律相結合。羅素批判傳統(tǒng)教育中紀律,他認為外在的紀律壓制了兒童的內心世界,阻礙了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培養(yǎng)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在自己內心的指引下去探索知識。但羅素所謂的自由并不是完全放任學生的所有行為,他也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但這種紀律不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真正的紀律應該來自人們的內心,是人們認同并發(fā)自內心遵守的,羅素把這種紀律稱為“精神紀律”。
3)實用性知識與裝飾性知識并重。實用性知識是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起實際作用的知識,裝飾性知識是指拉丁語、文學等具有古典人文氣息的知識。實用性的知識的傳授需要在學校中開設數學、現代語、自然科學等學科,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社會生產力也可以得到提高。而傳授裝飾性知識的傳授則要在學校中開設文學、歷史、希臘語等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性,讓學生的舉手投足之間具有風度。為了彌補傳統(tǒng)教育的不足,羅素提出在貴族階層的教育中加入實用性知識,而在平民階層的教育中加入裝飾性知識,通過知識的互補來實現教育的民主與平等。
4)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教育。20世紀初,人類在心理學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給羅素帶來了教育上的啟發(fā)。當學生犯錯時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身心發(fā)展情況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果不分情況的對學生進行機械的懲罰,只會徒增學生的恐懼心理,嚴重的可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只用按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并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教育,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從內心深處產生改正錯誤、向好向善的渴望。
5)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羅素批判在傳統(tǒng)教育對兒童權利的輕視和剝奪,認為傳統(tǒng)的教育只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來把學生培養(yǎng)成特定的人。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味的向學生的頭腦中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每個人由于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對知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扼殺的學生的自由思想。他還反對體罰,他認為體罰是一種不尊重學生人格的表現。羅素認為,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且自由的發(fā)展,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像尊重大人一樣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其次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寬容相待,要學會欣賞不同于自己的觀點。
3 羅素自由教育觀的啟示
1)注重對學生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在現代社會中,為了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人們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但卻忽視了對學生情緒情感的培養(yǎng)。羅素指出,當個體能夠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正確的情緒體驗并對他人的遭遇產生同情時,才可以避免做出魯莽的決定。因此,在現代教育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要激發(fā)個體對于具體刺激和抽象刺激的反應和同情,同時,教育者還要做學生情緒情感的疏導者,當學生出現消極、不健康的情緒情感時,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并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通。
2)正確處理自由與紀律的關系。在教育過程中若只強調教育過程的權威性而忽視個體的個性,不僅會限制學生的自由,而且還會對紀律本身產生破壞。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自制力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外部紀律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紀律,從而在內心深處約束自己的行為,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有形成自我約束,才可以追求更大的自由。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在羅素的教育思想中,品德教育與智力教育是同等的地位。近年來,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我國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對學生的品德進行教育,但仍然存在著行為失德的學生,校園欺凌以及未成年人犯罪行為時有發(fā)生。良好的品德應當從學生的幼年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并且,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家長和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參考文獻
[1]吳明海.繼承與創(chuàng)新——英國新教育運動的歷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99.
[2]周峰.羅素教育思想新探[J].教育導刊,2002(7).
[3]楊小梅.論羅素的智力教育觀[J].教育探索,2006(8).
[4]高迎爽,張如珍.伯特蘭·羅素的大學教育思想與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8).
[5]曹穎新.羅素的實證精神與中國實用至上的接受模式[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作者簡介
李林(1996-),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魯東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