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規(guī)范化進程,對工廠化育秧和以軟盤育秧為代表的常規(guī)育秧技術模式進行研究,比較不同播種方式對秧苗質量的影響,探究兩種育秧方式秧苗素質差異及解決措施,為工廠化優(yōu)質育秧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模式;移栽;機插秧
朱海燕. 安徽天長市水稻工廠化育秧與機插秧技術模式試驗研究[J]. 農業(yè)工程技術,2019,40(05):21-22.
從2016年開始,已連續(xù)三年在永豐鎮(zhèn)橋灣社區(qū)開展了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模式研究試驗,試驗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 ?供試品種及試驗地點
供試品種選用優(yōu)質高產品種徽兩優(yōu)996號,試驗地點在永豐鎮(zhèn)橋灣社區(qū)核心示范區(qū)。
2 ?處理設置
設置兩因素,主因素為育秧方式,設置2種處理,處理1:工廠化育秧;處理2:軟盤育秧。副因素為播種量,設置四種水平:12000粒/m2,18000粒/m2,21000粒/m2和24000粒/m2。折算成實際盤播量分別為46.8 g/盤,70.16 g/盤,81.85 g/盤,93.54 g/盤。
3 ?試驗管理
軟盤育秧采用58 cm×28 cm的標準軟盤育秧,工廠化育秧采用育秧流水線硬盤育秧。5月23日育秧,按每畝18盤準備。6月14日栽插,插秧采用東洋PF48插秧機,株距14 cm,行距30 cm,畝栽1.59萬穴,每穴2-3苗,畝基本苗3.0-4.5萬。
3.1 ?精確施肥
總施氮量在14 kg左右,按基肥、分蘗肥和穗肥50%、30%和20%比例施用。基肥畝施45%復合肥20 kg、磷酸二胺5 kg、尿素10 kg;分蘗肥在栽后5天,結合化除畝施尿素5.0-7.5 kg,1周后畝再施尿素5 kg;穗肥在倒2葉期施畝用尿素5 kg,氯化鉀5 kg。開花結實期噴施1-2次葉面肥,葉面肥濃度為尿素0.5%-1.0%,磷酸二氫鉀0.2%-0.3%。
3.2 ?水分管理
機插后及時灌淺水(2-3 cm水層)護苗活棵,促進返青成活、扎根立苗;返青分蘗后間歇灌溉,水層2-3 cm,并適時露田,落干后再上水,促進分蘗早生快發(fā)。拔節(jié)長穗期保持10-15天的2-3 cm的淺水層;開花結實期干濕交替,確保青桿黃熟。稻株出穗前后的20-25天內,這一階段保持淺水層;出穗25天以后,根系逐漸衰老,此時采用間歇灌溉法,養(yǎng)根護葉直至成熟。
3.3 ?病蟲草綜合防治
插后7-10天結合施肥時拌入“稻田移栽凈”等除草劑防除雜草。
根據(jù)當?shù)夭∠x害預報,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具體防治如下:7月4日,畝用20%康寬10 mL+黃腐酸40 g+75%三環(huán)唑32 g+10%吡蟲啉32 g+戊氰.馬拉160 mL,防治二代大螟、稻薊馬和葉瘟;7月18日,畝用5%的井岡霉素500 mL+18%殺蟲雙400 g+25%的吡蚜酮16 g+黃腐酸40 g預防紋枯病和四(2)代稻縱;8月2日,畝用20%的進口愛苗20 mL+20%康寬10 mL+25%噻嗪酮75 g+黃腐酸40 g防治紋枯病、四(2)代稻縱、二代二化螟和稻飛虱;8月18日,畝用75%三環(huán)唑32 g+48%毒死蜱100 mL+43%戊唑醇12 mL+25%的吡蚜酮16 g+99%磷酸二氫鉀60 g預防稻瘟病、五(3)代稻縱和稻飛虱;8月24日,畝用75%三環(huán)唑32 g+20%康寬10 mL+43%戊唑醇12 mL+25%的吡蚜酮16 g+黃腐酸40 g預防稻瘟病、稻曲病、五(3)代稻縱和稻飛虱等后期病蟲害。
4 ?試驗結果
4.1 ?秧苗素質
移栽前測定單株的苗高、葉齡、莖基寬,10株莖鮮重、干重,30株根系數(shù)量、體積及干重,見表1。
隨著播量增大,根數(shù)量逐漸減少,主要是播量少的,秧苗生長空間大。工廠化機播的秧苗素質比人工手播的高,主要是機播的秧苗比較均勻。
4.2 ?栽插質量
機插后調查漏插率,按每處理3個連續(xù)理論31株(30×0.14=5.2 m)行長中的實際栽插株數(shù)X1,(漏插率=(31- X1) /31×100),取平均值;每處理選取2個連續(xù)50株,調查每株的栽插基本苗,計算2苗和3苗穴數(shù)比例,返青活棵時間計算移栽均勻度,詳見見表2。
隨著播量增加,機插均勻度增加,漏插率降低。人工播種播種均勻度隨著操作手熟練程度提高而增加,與機播的區(qū)別不大。
4.3 ?葉齡及莖蘗動態(tài)
機插以后定株進行調查葉齡進程及莖蘗動態(tài),每7天調查一次,詳見表3。
各處理在田間生長過程中,生育進程基本一致,播量大機插后的基本苗多,高峰苗高,但后期漸趨于一致。
4.4 ?產量及構成
收割前進行田間理論測產,測定畝有效穗、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等,詳見表4。
取秧面積不變,播種量大的,畝基本苗就多,后期的有效穗比播量小的多,以機播播量93.54 g畝有效穗最高;手工播種,畝有效穗規(guī)律性不明顯。
5 ?結論
綜合分析各數(shù)據(jù),采用育秧流水線播種秧苗素質好,均勻度高,栽插均勻度高,漏插率低,手工播種受操作人員熟練程度影響比較大;從播量上看,采用每盤70.16 g即落谷密度18000粒/m2,田間病害較輕,田間群體合理,宜在農業(yè)生產上推廣;同時為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勞動強度,農業(yè)生產中加快工廠化育秧模式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