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修業(yè)
摘要:語文課的結尾可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回味無窮,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等作用。精彩的語文課,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開頭,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緊銜接的過程,還要有余味無窮的結尾。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余音繚繞的氣氛,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堂,帶著繼續(xù)探索的心理下課堂”。為了達到這一效果,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而且要十分重視語文課結束藝術形式的探索。
關鍵詞:課堂;結尾;方式
語文課堂的結尾要有極強的藝術性。好的結尾應該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的結尾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呢 ?下面就“語文課到底如何結尾”的問題,從方式與技巧的角度來加以討論和交流。
輻射式: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熟悉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積極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不致因教學思維的局限而陷入一個狹小的思維圈不能發(fā)散,從而避免了“填鴨式”教學方法,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講《草船借箭》,看出學生十分敬佩諸葛亮非凡才干的心理,卻又不知用什么語言評價。課尾,她便誘導孩子們用四字句對諸葛亮的才干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同學人人開動腦筋個個踴躍發(fā)言,思維的火花四處迸裂,列舉了“精明能干”、“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學識淵博”等。末了霍老師作了總結,大家便心領神會了,這樣既拓展了思維,又積累了新詞匯,可胃一箭雙雕。
尋味式:教師借助同課文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文藝作品等,在課堂原有氣氛的基礎上,巧妙引入,課尾再起波瀾,撥響聽者的情感之弦,使之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一位教師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聽者還沉浸在父愛子、子戀父的父子深情這至真至純的人情美中,課尾讓學生輕聲深情地誦讀文中描寫背影這一特寫鏡頭的句子。然后,自己飽含深情地吟起東坡那令人回腸蕩氣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笔箤W生再次聯(lián)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霎時,一種豁達與理解,洋溢于胸。
爭鳴式:課文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容易引起歧義的問題,如果單憑老師講解,他們并不能透徹理解,不妨將問題下放給學生,讓他們討論、爭辯,老師巧點妙撥,尋出一致的答案。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如胡適的《我的母親》文中的母親這個人物在教子方式上十分復雜,既是慈母又是嚴父。老師設問:“怎么樣評價母親的教子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圍繞母親對孩子的“打、罵”展開討論,剖析母親在孩子做錯事時的復雜的個性特征。
點睛式:許多記敘文形象生動,內容具體,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然而,講解中,即使周身畫龍,缺少結尾點睛,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缺少理性的升華。因此,如果在周身畫龍的基礎上,以精煉含蓄、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課尾點睛,將更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文旨,達到領悟道理,陶冶情趣之目的。于漪老師在教楊朔散文《荔枝蜜》時,抓住文眼“蜜”在課尾深發(fā)開去,點出蜜蜂辛勤釀造百花蜜,留得芬芳在人間;勞動人民辛勤的創(chuàng)造生活蜜,奉獻芬芳飄人間:作者生前用他的筆,盡情謳歌新生活,如蜜蜂一樣釀造精神蜜;盡管他被“四人幫”迫害致死,可他釀造的蜜永留人間,滋潤人民的心靈,我們品嘗蜜時,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一“點撥”,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主題,作者意圖及作者其人和千千萬萬“釀蜜”的勞動者真正理解。
拓展式:課本上涉及的內容廣泛,天文地理,諸子百家,若不適當拓寬教學內容,會把學生引入了一個十分狹小的認知天地。因此,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很有必要,學了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引導孩子們去讀散文集《朝花夕拾》,使之較全面了解先生的回憶散文??傊?,閱讀僅局限于課文是不夠的,只有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廣闊的閱讀天地,才能真正學好語文,而這種課尾,正是為這一目的作的嘗試。
煽情式:在學生深入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用深情、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去點燃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使學生 “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獲得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并從中受到熏陶。 如教學高爾基的《海燕》,在學生深入地理解了海燕的高大形象的基礎上,用文章的結尾來結束課堂:“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結尾水到渠成,撩撥起了學生的心潮,學生們都振奮精神,激動不已。
應該說,語文課的結尾藝術與形式是與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生實際相結合的,要與當時的教學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不能故意做作、弄巧成拙,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招某一式,而要從系統(tǒng)論的高度出發(fā)作綜合的特殊運用。語文課的結尾,只要認真對待和用心研究與科學運用,是完全能夠象開頭那樣富有趣味性、精彩性和有效性。當然,我們認為,教學結尾,不僅表現(xiàn)在課堂結束時的一種形式或一種環(huán)節(jié),還要擴大其外延至教學的總結反思,這樣使語文課的結尾教學更加富有意義,更加富有味道。
(作者單位: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