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精者為文,文之精者為詩,而詩之精者為絕句。絕句是我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詩歌體裁,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代。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唐代詩歌中以絕句最為流行,相當于唐代的流行歌曲,其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少、小、了;常、藏、長”。
“少”:從時間上說,就是過程短暫,如果將長篇歌行比作電影、電視劇,那么,絕句就相當于一張攝影作品。它不允許你從頭至尾講事件的過程,只能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瞬間。如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詩人抓住主人公欲飲美酒而琵琶聲起的一瞬間的畫面,生動傳神地揭示出了享受美酒之歡愉與沙場血戰(zhàn)之慘酷的矛盾。從空間上說,“少”就是畫面干凈。如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畫面如同山水畫,所選事物非常典型。
“小”:是以小見大。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鐵未銷”幾個字便描繪出了赤壁之戰(zhàn)的場面。再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春風不度”寥寥四字便傳神地描繪出了戍邊將士的辛苦。
“了”:是指語言要明白曉暢,因為絕句是唐代的流行歌曲,為廣大群眾所吟唱,所以如同說話,使人一看就知,一聽就懂,這也是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之處。如孟浩然的名篇《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如同在與人說話一般。
“常”:就是常見、常有、帶普遍性,絕句所選取的形象均為日常所熟悉的,所描述的場景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彼鑼懙牡歉咄h,佳節(jié)更加思念親人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的。
“藏”:就是含蓄、耐人尋味、深藏不露。絕句短小,貴在尺幅內(nèi)有千里之勢,言有盡而意無窮。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山綿延而盡,黃河入海均是作者所想,韻味無窮。再如王昌齡《閨怨》之“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芙蓉樓送辛漸》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劉禹錫《烏衣巷》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等,都是意有所藏的極佳例子。
“長”:指的是韻味悠長,情意綿長,即所謂一唱三嘆有余音者也。這一點對占絕句中最大量的抒情詩來說,尤為重要;若作歌詞來唱,也很關(guān)鍵。為強化詠嘆的調(diào)子,絕句在關(guān)鍵的三、四句上,運用假設(shè)、詰問、否定(不、無)、排除(唯有、唯見)等句式較多。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為假設(shè)和否定;“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是否定和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