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人大常委會出臺《淮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用法治力量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讓文明之花綻放在每個人心中。
2019年11月29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查批準了《淮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這是淮北市制定的首部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guī)。
文明行為事關城市文明形象,是一個城市重要的軟實力。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11月,淮北市成功入選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作為全國文明城市,淮北市迫切需要把社會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軌道,充分發(fā)揮法治對社會文明的引領和保障作用。制定出臺條例,有利于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有利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樹立文明標尺,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法治建設之中。
2018年初,市文明辦向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了將文明行為促進立法列入2019年立法計劃的建議,市人大常委會經過認真研究后予以立項。
市人大常委會根據立法工作安排,及時組織召開立法協(xié)調會,對條例制定工作的流程進行討論,對立法工作列出具體計劃。
市人大常委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立法過程中組織開展了“十大不文明行為”的群眾評議活動,通過網絡問計、調查問卷、會議座談、專題調研、專家咨詢等形式,十余次公開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通過媒體、官方網站向社會公開條例草案,征集修改建議,廣泛開展群眾討論,最大限度地聽取和采納市民意見,凝聚社會共識;及時征求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立法專家意見建議,對法規(guī)質量進行整體論證、把關。
條例從草案起草,到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歷時將近一年,征集了各方面意見建議200余條,修改近20次,凝聚了廣泛共識,真正做到了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貫穿始終,提升了法規(guī)質量。
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是淮北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的立法導向。2019年10月24日,淮北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該條例。條例的出臺,緊貼社會實際,廣泛回應熱點、難點,不但解決了難題,還彰顯了特色。
條例強化主體責任,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積極總結和提升了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guī)規(guī)范,進一步明確市縣政府文明行為促進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強調部門和社會協(xié)同,調動各方共同參與的積極性,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社會文明促進工作格局。
建立正面清單,大力倡導善行義舉,是條例倡導的主旋律之一。條例規(guī)定了基本文明行為規(guī)范、提倡和鼓勵的文明行為,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不斷激發(fā)社會正能量,強化制度和設施建設,著力營造有利于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環(huán)境,把社會文明融入各類社會規(guī)范,推動逐步實現“自覺為”“積極為”的倡導目的。
條例明確負面清單,全力治理社會陋習。條例將社會反映強烈的行人亂穿馬路、亂丟垃圾、不文明養(yǎng)犬等18種陋習列入不文明行為,予以禁止,并針對重點不文明行為設定了層次分明的處罰措施,形成全民反對陋習、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圍,保障法規(guī)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條例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法規(guī)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市人大常委會負責人指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會將組織相關單位重點抓好條例的宣傳、貫徹和落實工作,同時以執(zhí)法為切入點,推動相關領域配套政策的制定,用法治力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讓文明之花綻放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