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同
(青島尚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00)
氨氮是以游離氨和銨離子形式存在的氮,是無機氮;氨基氮一般是指以有機自由基團形式存在的氮,大多為有機物中,比如氨基酸中的氮。甲醛滴定法和乙酰丙酮比色法[1]一般用于氨基氮的測定,納氏試劑比色法[2]通常用于氨氮的測定。
經(jīng)過理論分析與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如樣品未經(jīng)蒸餾等前處理過程,三種方法檢測的均為氨氮與氨基氮的總量。
通過對檢測準確度、耗時、反應條件和試劑用量及危害四個方面的實驗和理論對比發(fā)現(xiàn):納氏試劑比色法準確度高、批量檢測耗時少,操作簡便、靈敏度高、試劑用量少且危害小,是微生態(tài)發(fā)酵生產(chǎn)過程檢測最合適的方法。
圖1 三種方法準確度對比
通過圖1可以看出,甲醛滴定法和納氏試劑比色法相對于乙酰丙酮法在檢測結(jié)果準確度上具有較大優(yōu)勢。
表1 三種方法檢測耗時對比
由表1可以看出:檢測單一樣品三種方法檢測所需時間差距不大,而八個樣品同時檢測耗時差距明顯。此外甲醛滴定法全程無停頓時間,而比色法可以利用反應時間(10 min或15 min)做一些其它耗時較少的工作。
表2 三種方法反應條件對比
通過表2對比可以看出納氏試劑比色法對反應條件要求較低,操作更為簡便。
從表3可以看出:甲醛滴定法有害試劑用量最大,乙酰丙酮法用到兩種有毒有害試劑且沸水浴會促進揮發(fā),故兩種方法試劑危害都較大;納氏試劑比色法有害試劑用量少,而且反應溫度低(室溫),氯化汞溶液微量揮發(fā),危害最小。
表3 有毒有害試劑種類、用量及揮發(fā)性
對比檢測準確率、耗時、反應條件、有毒有害試劑用量及危害,可得出結(jié)論:納氏試劑比色法批量檢測耗時少,對反應條件(溫度、pH、反應時間)要求不高,試劑用量少且危小,通過補償校正減小色度與濁度的影響準確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是生產(chǎn)過程檢測最合適的方法。
2.1.1 納氏試劑的配置與貯存
國標[2]中納氏試劑有兩種配制方法:HgCl2-KI-KOH和HgI2-KI-NaOH,徐立生等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多方面的對比[3]得出結(jié)論:兩種方法均能滿足檢測需要,方法一雖然配置較為麻煩,但試劑汞含量低,在靈敏度、準確度、空白值、檢出限等方面均優(yōu)于方法二,因此從“清潔分析,節(jié)能減排”的理念出發(fā),配置納氏試劑首選方法為HgCl2法,而HgI2法納氏試劑可用于應急檢測。
通過計算及參閱成春芳等對納氏試劑配制方法的探討[4]發(fā)現(xiàn):方法一氯化汞和碘化鉀的加入比例應由HJ535-2009方法中為2.5∶5減少2.1∶5,攪拌溶解后,改為滴加飽和二氯化汞溶液繼續(xù)攪拌,至出現(xiàn)微量朱紅色沉淀不再溶解時,停止滴加飽和二氯化汞溶液。
納氏試劑配置過程反應如下:
(1)HgCl2+2KI=HgI2↓(紅色)+2KCl
(2)HgI2+2KI=K2[HgI4](溶解)
(3)2[HgI4]2-=2[HgI3]-+2I-
(4)2I-+ HgCl2(過量)=HgI2↓(紅色)+2Cl-
顯色基團為[HgI4]2-,它的生成與I-濃度密切相關,開始時,Hg2+與I-按反應(1)式生成紅色沉淀HgI2,迅速與過量I-按反應(2)式生成[HgI4]2-,淡黃色顯色基團;當紅色沉淀不再溶解時,表明I-不再過量,應立即停止加入HgCl2,此時可獲得最大量的顯色基團。若繼續(xù)加入HgCl2,反應(3)式和(4)式就會顯著進行,促使顯色基團不斷分解,同時產(chǎn)生大量HgI2紅色沉淀,從而引起納氏試劑靈敏度的降低。
HgCl2-KI-KOH溶液納氏試劑配制的首選方法,該方法關鍵在于把HgCl2的加入量,這決定著獲得顯色基團含量的多少,進而影響方法的靈敏度。方法未給出HgCl2的確切用量,需要根據(jù)配制過程中的現(xiàn)象加以判斷,經(jīng)驗性強,較難把握。我們依據(jù)上述反應原理,根據(jù) (1)式和(2)式得出HgCl2與KI的最佳用量比為0.41∶1。
配置好的試劑應貯存于聚乙烯瓶內(nèi),冰箱冷藏保存。
2.1.2 酒石酸鉀鈉溶液的配置與貯存
酒石酸鉀鈉溶液配制方法較為簡單,但某些分析純的酒石酸鉀鈉銨鹽含量略高,只靠加熱煮沸并不能完全除去,可采取向酒石酸鉀鈉溶液中加少量堿,煮沸蒸發(fā)后,冷卻并定容,也可向定容后的酒石酸鉀鈉溶液中加入少量納氏試劑,沉淀后取上層清液使用[5]。室溫放置時,酒石酸鉀鈉溶液最多放置30 d,否則會是空白值偏高且不穩(wěn)定,在冰箱中冷藏,放置時間可達半年,且空白值無明顯增大[6]。
2.2.1 顯色時間
國標法中僅提到“放置10 min后測定”,在實際的大批量檢測分析工作中,因無終止反應的操作,很難控制在剛好反應10 min進行比色,因而確定顯色時間對測定結(jié)果的影響十分有必要。經(jīng)實驗測定,在室溫(20~30℃)下顯色不足10 min,吸光度會隨顯色時間的增加而增大,而10~25 min后的吸光度無明顯變化,因此顯色時間控制在10~25 min之間即可。
2.2.2 溫度
溫度會影響納氏試劑與氨氮和氨基氮的反應速度,進而影響測定結(jié)果,選擇顯色時間10 min,溫度在低于15℃時顯色不完全,吸光度明顯低于20到30℃之間反應的吸光度,而高于30℃,吸光度會略微降低。因而無需對反應溫度進行嚴格的控制,在氣溫較高或較低時在空調(diào)間進行實驗即可。
2.2.3 反應體系pH
R-NH2+2[HgI4]2-+3OH-=[Hg2O·R-NH]I+2H20+7I-
由反應公式可知,OH-濃度影響反應平衡,因而反應需在較強堿性環(huán)境下才能進行完全,而微生物發(fā)酵液如未經(jīng)酸化處理,稀釋到檢測倍數(shù)后基本為中性,納氏試劑中OH-含量較高(15%或16%),樣品稀釋液加入酒石酸鉀鈉和納氏試劑后反應體pH值均大于11.8[6-7],為堿性環(huán)境,反應體系中OH-含量遠大于氨氮及氨基氮含量,故檢測微生物發(fā)酵液中的氨氮和氨基氮除酸化處理后的樣品外無需調(diào)pH。
2.3.1 色度與濁度
因比色法是一種基于顯色反應所產(chǎn)生的顏色對透光度具有吸收的性質(zhì)的方法,若待測樣自身帶有顏色或渾濁則會對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如何消除色度與濁度干擾,是準確測定的關鍵。經(jīng)實驗驗證:對渾濁且色度深的微生態(tài)發(fā)酵液進行檢測時,納氏試劑法可以通過補償校正[8]消除色度與濁度的干擾:空白除不加顯色物質(zhì)碘汞酸鉀外,其它與分析水樣完全相同。
2.3.2 金屬離子
鈣、鎂、鐵離子可與試劑中的強堿產(chǎn)生沉淀,對顯色反應產(chǎn)生影響,顯色前加酒石酸鉀鈉可絡合鈣、鎂,避免干擾。
2.3.3 Cl-
當反應體系中氯離子含量達到接近氨氮和氨基氮含量兩倍時[9]才開始對測量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而微生物發(fā)酵液中氯的含量要遠低于氨氮和氨基氮的量,故無需加硫代硫酸鈉來消除氯離子的干擾。
理論分析和實驗證實納氏試劑比色法批量檢測耗時少、準確度較高、對反應條件(溫度、pH、反應時間)要求不高、試劑用量少危害小,是最適合微生物發(fā)酵樣品的批量檢測的方法。通過補充說明和改進,納氏試劑比色法試劑的配置和貯藏、反應條件(溫度、時間和pH)的控制和干擾因素對測定結(jié)果的影響,方法的細節(jié)得到了優(yōu)化,準確度得到了提高。
此外,納氏試劑比色法除了能應用于微生物發(fā)酵樣品中氨氮和氨基氮含量的檢測,還可應用于污水中氨氮的測定、氨水含量的測定,另外通過微波消解等手段還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質(zhì)含量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