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奏鳴曲是每位學琴者必須練習的曲集之一,貝多芬在奏鳴曲的寫作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并借鑒的,貝多芬奏鳴曲不僅是演奏者必備的寶典,更是曲式和聲學的“圣經(jīng)”。本文講到的第八號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更是其中非常經(jīng)典的奏鳴曲之一。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 ;演奏感受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010-02
【本文著錄格式】岳雨珊.談c小調(diào)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的演奏特點[J].北方音樂,2020,04(08):10-11.
一、作者概況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xié)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jié)構(gòu)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而被后世尊稱為“樂圣”“交響樂之王”。這首“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親自題寫的題目,這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時期正是貝多芬聽力逐漸下降的時期,他在給別人寫的書信中提到了自己聽力下降時都透露著悲痛的心情,但是他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決意與之抗爭。這首奏鳴曲也是貝多芬早年奏鳴曲作品的巔峰,這首曲子在旋律、結(jié)構(gòu)、和聲等方面無不體現(xiàn)著貝多芬特有的德國日耳曼音樂風格。
二、第一樂章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在開頭處就寫著Grave,這意味著這個樂章是莊板,所以演奏的方式應當是莊重地、緩慢地。這里并不是悲劇的情感,而是英雄悲壯的情感更多一些,所以,開頭部分的莊板演奏應當是放下胳膊上所有的力量,將情感與力量注入琴鍵內(nèi)部直達地面,完成每一個龐大的和弦走向。
這里的和弦非常值得研究,其時長排列方式都是由十六分附點音符配合三十二分音符組成附點的演奏方式,這種演奏方式需要在附點音符處力量沉,在三十二分音符處力量上升,制造出嘆息的效果,從而體現(xiàn)其悲壯感。而和弦大多是由小三和弦和減三和弦組成,在小調(diào)中體現(xiàn)出特有的低沉感。
這里的片段式演奏手法重點是要體現(xiàn)出和聲的走向,切不可把每一個和弦都演奏得獨立,使整個開頭十分破碎。前十個小節(jié)中大多是由和弦組成的,其中不時添加的右手跑動緩解了大量和弦的片段感,使整個開頭更加整體,快速的跑動也十分考驗演奏者對節(jié)拍的把握和手指的靈活性。在開頭的十個小節(jié)中就能體會到貝多芬式的嚴謹莊重的音樂風格,準確的節(jié)奏形式也是其特點之一,所以,演奏者并不能在此處進行節(jié)奏拉長或縮短的即興演奏,必須按照應有的節(jié)奏進行演奏,否則音樂將會失去莊重感從而變得廉價。
從第11小節(jié)開始就進入了第一樂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個片段,主題開始出現(xiàn),情緒也開始從開頭較為冷靜莊重的狀態(tài)改變?yōu)榧拥男那?。左手的震音演奏手法也正是貝多芬喜愛的演奏手法,這種方式可以利用很少的音演奏出極為硬朗的音色,簡單的節(jié)奏形式也是貝多芬早期古典樂派的風格。貝多芬大多的奏鳴曲中左手并不是曲目中的旋律所在,如果嘗試獨奏左手的話就能體會到貝多芬奏鳴曲中左手的職責其實都只是配和聲進行伴奏,并沒有大量的旋律。此時的左手就需要大量的練習,從而保證震音的平均,并且左手的音量也應當與右手配合好,不要影響到右手旋律的進行。此處的右手演奏仍舊以音程組成,旋律就是音程的走向,其中不乏有變化音的出現(xiàn),所以這其中的走向應當多聽多處理,不能只是直白地彈奏音程。
這一片段一直持續(xù)到第48小節(jié),在這三十八個小節(jié)中不斷出現(xiàn)著旋律的模進來強調(diào)旋律。配合左手的震音,這一部分應當演奏出激情和抑制不住的沖動情感,強弱力度也應當是強的,與前一部分的安靜、冷靜形成對比。
從第49小節(jié)開始進入第二個片段。這一片段與之前的和弦、音程不同,右手開始有了單音旋律的出現(xiàn),而強弱也變成了弱(piano)。此處的右手出現(xiàn)了許多斷連相間的演奏形式,需要注意連線的演奏方法,尤其是注意小連線的位置,在小連線出現(xiàn)的位置要著重于手部起落的音色處理。右手還會有一個弱起的情況出現(xiàn),如果大量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會發(fā)現(xiàn)這也是貝多芬喜愛的寫作手法之一。利用弱起的節(jié)奏特點,可以使音樂的旋律擁有一種推動感,從而使音樂擁有不斷向前的動力,這也體現(xiàn)了貝多芬音樂的嚴謹特點。
在第89小節(jié)處音樂進入下一片段,這一部分使用到了拆解和弦的音樂形式,這種手法也是貝多芬特有的。其實就是將和弦拆解開來,但是和弦和和聲的走向仍舊是這一部分演奏的著重點,仔細聆聽,分析每個和弦的走向,練習和聲感覺時可以將和弦拼接回去進行演奏,便能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
從133小節(jié)開始會發(fā)現(xiàn)這里出現(xiàn)的四個小節(jié)與開頭第一部分的格式完全一致,而速度也回歸到了第一部分的速度,這是一個連接片段,開始轉(zhuǎn)調(diào),調(diào)性開始變?yōu)橄乱徊糠值腄大調(diào)。
最后從第295小節(jié)開始尾聲部分,這個尾聲部分將整曲的特點濃縮在了十六個小節(jié)中,將本曲的主題和旋律進行了再一次的重復與強調(diào),最后以和弦結(jié)束這一樂章。
三、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的調(diào)性變成了降A大調(diào),節(jié)拍也由4/4拍變?yōu)?/4拍,速度也變?yōu)锳dagio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樂章的演奏應當緩慢下來,就像唱歌一樣,將旋律優(yōu)美地演奏出來即可。這個樂章只有四頁,可以說十分短小,難度也不大,旋律優(yōu)美動聽,是很多現(xiàn)代音樂青睞的片段,更有許多人將其改編為各種音樂,無論是什么形式的音樂這個樂章的旋律演奏出來都富有歌唱性。這一樂章一直重復一個旋律,改變的就只有伴奏型,伴奏性從旋律音程變?yōu)楹吐曇舫淘僮優(yōu)槿B音,這里就需要體會每一種伴奏性特有的演奏手法,將每一種伴奏型都要演奏得如同原本旋律那樣流暢才可以。
四、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一首回旋曲,調(diào)性為c小調(diào),其主體結(jié)構(gòu)與第一樂章有著相通之處,而不斷重復回旋的主題正是這個樂章回旋曲式的特征。這一樂章可以說是貝多芬最為出名的樂章之一,其旋律也被眾多聽眾熟知和喜愛。
這一樂章的主題節(jié)奏快,就像滴落的雨點一樣,但是這其中也有許多對于連線的處理值得關注,正是這樣長短相間的旋律聽起來更加吸引人。小連線與跳音的配合是這段的難點,既要演奏出連線的起落,又要體現(xiàn)出跳音的靈活,這就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在演奏時不會顯得拖泥帶水。
這一樂章的B部分在19小節(jié)開始,這個部分的開頭是和弦配合跑動,這里的上升處連線跑動處需要將線條拉長演奏出來,體現(xiàn)一種艱難攀爬的感覺。值得注意的是43小節(jié)開始的節(jié)奏形式,這里又使用了弱起節(jié)奏,后面緊跟的是四個有連線跳音的和聲音程,這里的演奏手法就需要重量放低,斷開演奏,但是需要盡量保持到四分音符最長的時值再進行下一個音,這里手部和手臂力量就需要后背與腰部的配合才能做到。
這一部分并沒有太多難點,就是大量的跑動與三連音十六分音符的轉(zhuǎn)換需要對節(jié)奏嚴格的把控演奏,不可在三連音時趕節(jié)拍,也不能在十六分音符處慢下來。最后的結(jié)束尾貝多芬使用了古典樂派多使用的“加速”手法:在當時速度、表情記號并不發(fā)達的時期,音樂家又想表達自己希望跑動旋律的加速時就會將音的組合改變,在這里就將原本排列整齊的三連音改為五連音,表示作曲家希望演奏者在此處加速的想法。
在C部分的開頭,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都變?yōu)榱藛我艋蚝吐曇舫膛浜线B線的長線條演奏形式,這里就需要全身的感情、重量沉下來,力量要在手指間慢慢地、均勻地移動,力度也要弱下來,將旋律和聲的走向演奏出來。后面緊接的是一段右手單音左手跳音下行的片段,這里就需要注意左手的演奏,切不可因為都是跳音而歡快起來,左手的跳音需要有力地下行,表現(xiàn)出這一樂章需要的難以遏制的沖動,直到下行的最后一個音。
第107小節(jié)處開始了一種需要左右手密切配合的演奏方式,需要著重強調(diào)左手最下方的音,將滾動的效果演奏出來,配合和聲的走向彈出悲愴的情感,要體會到這里達到了這一部分的高潮,急需回歸主題的解決的和聲傾向。
再次進入的這個主題我認為定位應該是A,這里的主題后半部分有所改變,也是情感需要,通過上一部分的沖動,情緒再無發(fā)平復到一開始的狀態(tài),而且欣賞到這里的觀眾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生疲勞感,急需新鮮的材料來刺激聽覺,貝多芬便在此處進行了改變。A結(jié)束后的這一部分與B部分十分相似,說是B我認為也可以,大部分的組合都是B部分使用過的,演奏方法也如B部分一樣。
最后的尾聲部分進行了主題的回歸和升華,情感再一次被推上了高潮,無論是從第188小節(jié)出現(xiàn)的右手三連音配合左手和弦的組合,還是第193小節(jié)處左手和弦與右手連線跑動的配合,都是一種將情感托起的手法,不斷地重復,和弦的強奏法都在刺激著聽眾的聽覺神經(jīng),表達著貝多芬悲痛、憤怒、沖動的情感,直到第201、202小節(jié)一個突強的和弦將音樂急停下來,配合前幾個小節(jié)的快速下行,便可以體會到頓時失魂落魄的空虛感,悲痛真正達到頂端,有時我自己在演奏這一部分時甚至也悲痛得一時緩不過神來。后面緊接的是一段聯(lián)系第二樂章的動機,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一段動機又與第三樂章的開頭十分相似,這也是貝多芬作曲的又一特點,他喜歡將同一首奏鳴曲的不同樂章用很小的動機串聯(lián)起來,讓聽眾在每個樂章當中不斷發(fā)現(xiàn)小的練習,讓演奏者在演奏時不斷發(fā)現(xiàn)驚喜。
在整曲結(jié)尾處的設計十分巧妙,第207和208小節(jié)處演奏出來的情感好似疑問般,就仿佛在這里貝多芬被詢問到是否要服從命運安排時,最后的兩個小節(jié)給出了最為有力的否定答案,結(jié)束了整曲,表達了貝多芬對于聽力下降命運的不甘與憤怒,雖然悲痛但仍舊放手一搏的堅韌性格。
五、演奏感受
貝多芬的奏鳴曲十分有規(guī)律,他總會有許多非常喜愛使用的演奏手法,每一部分也都由不同的演奏手法組合而成,片段性非常強,非常易于演奏者練習,這也是貝多芬奏鳴曲具有極高的曲式研究價值的原因之一,貝多芬將各種曲式使用得靈活但又不失規(guī)矩恰當,通過對其奏鳴曲集的分析也能提高自身的和聲曲式能力。
c小調(diào)第八號“悲愴”奏鳴曲不是一首普通的奏鳴曲,而是一部英雄與命運抗爭的悲壯詩史,這首奏鳴曲從頭到尾的安排非常嚴謹、緊湊。從一開始的莊嚴、英雄氣概,到第二樂章的優(yōu)美動聽,再到最后一個樂章面對命運憤怒抵抗的情感,貝多芬將自己的命運故事濃縮在這二十頁的奏鳴曲中,也將自己的頑強性格凝聚在每一個音符中。很多人說演奏貝多芬的曲目大多都需要厚重的力量,不光是因為其德國特有的硬朗風格,更是需要厚重的力量來體會這位偉大音樂家所承受的命運之重。
作者簡介:岳雨珊(1999—),女,甘肅蘭州人,本科學歷,現(xiàn)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本科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