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新生態(tài)、新契機”,這么多“新”,實際上這是我想講的三個最主要的趨勢。
城市化的背景
就“城市化”而言,在2005年的時候中國城市人口大概是5.7億,2025年可以達到9.2億,也就是說,70%的人口會在城市。注意這個“城市”不是城鎮(zhèn)的概念,而是城市群。其中最大的1000萬人口的巨型城市,是人口聚集的方向。
從南到北城市群,無外乎:遼寧大連、北京天津、青島濟南、上海及周邊的長三角。往南,福州和廈門、廣州和深圳。如果往中部去看,西安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點,鄭州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點,長沙、武漢、成都、重慶。
基本上大的城市人群,他們對智慧產品和高科技的應用需求是無與倫比的。中國2018年左右,互聯(lián)網(wǎng)人口7.5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也因為這些,才會有阿里、騰訊這樣大規(guī)?;ヂ?lián)網(wǎng)企業(yè)的發(fā)展和成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GDP大概率會在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一,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萬美元。這一改變會影響中國的城市面貌,大量的中產階層生活會被改變??傮w上來講,整個城市化進程中,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中產階層群體需要金融提供新的理財管理服務、新的消費支付服務等等。
中國金融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
為什么講“變革的時代”?大家回想曾經:利率是管治的、匯率是管治的,財富管理基本上是有限的。
銀行業(yè)盡管估值很低,但大家看到中國前幾家銀行的利潤在整個上市公司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硬幣的另外一面,就是說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金融到底是促進了它還是對它有抑制?這解釋了為什么利率、匯率在今后會不停地去市場化。也就是說,金融機構的利潤率會被壓縮,而釋放出來的利潤也好、釋放出來的一些資源也好,應該更多地去服務更多的實體經濟。
今后幾年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市場開放,這是不可改變的,這個趨勢是我們考慮金融發(fā)展很重要的一個關注點。
這里面還有重要的一點,家庭財富的集聚。家庭財富在100萬美元以上的,2013年-2020年7年當中基本上可以翻三倍。大量的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財富基本上是在40歲-60歲階段,而這個階段基本上就是我們講的“70、80、90”主要的階段。這些人群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式、生活特征、對高科技的運用,都跟過去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為他們進行財富管理的話,傳統(tǒng)上的儲蓄實際上肯定失靈,對于他們來講財富管理、養(yǎng)老這些具有新的特征銀行服務,跟過去在柜臺上做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人的眼界和視野更開闊,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留學的需求,他們可能有養(yǎng)老的需求。所以我們新的銀行服務要關注他們的需求,同時符合移動的特征。
中國融入世界
隨著一帶一路的發(fā)展、中國企業(yè)逐步走出去等,這些大環(huán)境的變化,給我們觀察金融帶來不同的方向。
中國的GDP在全世界是第二位,但是我們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靈活度,是大幅度落后于像美國等發(fā)達國家。
2015年、2016年為了人民幣國際化,我們有一個匯率調整,后來造成了一些市場的波動。但是經過這一輪歷練以后,市場基本上對人民幣的變化能夠接受。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基本上80%-90%的資本賬戶的項目已經開放,剩下可能不到10%主要是在對外的投資,更多是個人對外的一些股權投資這方面的一些限制。國家金融委員會在2019年11月份要求進一步的對外開放服務業(yè),這一輪開放中,金融作為服務業(yè)比較前端的領域,更會受到大的發(fā)展。
回顧從2009年到現(xiàn)在人民幣逐步的國際化,大家可以看到從五個城市開始,最早是經常貿易項下拓展到服務項下,再拓展到資本項下的。隨著2013年、2014年的試點,很多跨境的領域,比如集中支付、資金池方面,使得外資銀行有機會。
還有一點就是說中國的企業(yè)走出去,大家知不知道全球500強當中,中國的企業(yè)已經超過了美國。同時,它們不僅是局限在中國市場,也是往外走,這給外資市場帶來很好的機遇,走出去的中資企業(yè)怎么服務,怎么讓他在海外的服務能夠感受到跟國外中資銀行的服務是一樣的。在這方面,國內的銀行國際化水平并不是很高。走出去“一帶一路”又為外資銀行提供了很好的舞臺。
外資金融機構的發(fā)展機遇
每次講外資銀行的機會或者是外資金融機構的機會,大家會講市場占有率。所有的外資銀行在中國今天的貸款,所占中國金融機構的比率1.2%-1.3%,甚至低于金融危機之前——在2007年、2008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到過2.5。過去幾年當中發(fā)生了什么?一方面是金融危機以后,外資銀行整個國際性的銀行都在適應、改變、收縮,所以發(fā)展會比較慢、謹慎一點。而國內的銀行從2009年的“4萬億”開始,
在貸款方面是高歌猛進。
還有中國的市場以間接金融為主。五大國有銀行占的比例在37%,城市商業(yè)銀行占比在13%-14%,這兩個加起來60%左右。國內銀行善于搞規(guī)模、搞貸款、搞客戶數(shù)、搞網(wǎng)點數(shù),所以在中國的金融領域里面銀行這么強勢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再去打資產負債表、貸款,沒有任何的希望。外資到中國來如果要競爭,應該講質量而不是數(shù)量。
在這一輪金融開放得到甜頭,更多的是保險、基金、證券公司。這說明中國金融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的趨勢,是要從間接融資市場走向直接融資市場。
外資銀行如果在中國要成功,必須是揚長避短,不能打價格戰(zhàn),不能打資產負債表策略,必須走它的特色。它的特色就是在資本市場上,包括債券、股票、財富管理。
總體上來講,中國是世界第二的GDP,整個中國經濟融入到世界范圍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他要更好的財富管理,他要更精準的財富管理。外資可以把它在海外的一些經驗引進,甚至在某些領域有好的經驗,是國內一些機構暫時不能提供的。
所以外資銀行發(fā)展應該側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側重中國經濟財富管理和城市居民對新技術、數(shù)字化的要求,再加上為中國企業(yè)服務。
(本文為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前副行長裴奕根在陸家嘴讀書會年會上的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