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祥,崔玉娟,歐秀花,賈必玉
(天水師范學(xué)院 化學(xué)工程與技術(shù)學(xué)院,甘肅 天水 741001)
在青銅盉中,有一類形制頗為特殊。這種盉的主要特點為:腹部呈扁圓形,橢方形器口,鳳鳥形或獸形蓋,管狀流,獸形鋬,蓋與鋬之間用活鏈相連,用四足或圈足支撐扁體。出土的此類器物中,有自銘為盉者,如臨潼零口鎮(zhèn)“王盉”、眉縣楊家村“逨盉”,故可確定其名為盉。因其口小、形體呈扁圓形,通常又被稱為小口扁盉。此類器物已引起學(xué)界的關(guān)注,陳平先生[1]177最早指出,這種扁體小口盉是西周晚期關(guān)中周墓銅器組合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具有較強的墓葬斷代功能,應(yīng)當(dāng)特別值得注意。梁云、[2]301-311李學(xué)勤[3]1-4二位先生在討論秦子盉鑄造年代時,聯(lián)系多件扁盉并進行比對,基本厘清了幾件扁盉的相對年代。其余相關(guān)研究散見于其他論著當(dāng)中,不具系統(tǒng)性。筆者對此類器物資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搜集整理,就青銅扁盉的產(chǎn)生、分期、地域特征進行初步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陜西、河南、山西、甘肅諸省陸續(xù)有青銅扁盉出土。其中,陜西、河南二省出土扁盉數(shù)量較多。
陜西省境內(nèi)出土青銅扁盉的遺址,可劃分為四個區(qū)域,分別為:寶雞及其以東周邊地區(qū)、隴縣邊家莊、西安附近地區(qū)、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
1.寶雞及其以東周邊地區(qū)
1963年,扶風(fēng)齊家村青銅器窖藏發(fā)現(xiàn)1件扁盉,[4]413-415器蓋內(nèi)銘文僅一字:它,命名為“它盉”。1967年,寶雞姜城堡春秋早期墓中出土1件扁盉。[5]5641995年,扶風(fēng)法門鎮(zhèn)黃堆村M55出土1件扁盉,[6]4-25制作粗糙,為明器,編號95FHM55:23。2003年,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1件扁盉,[7]4-42器蓋內(nèi)壁鑄有銘文20字:“逨作朕皇高祖單,公圣考尊盉,其萬年子孫永寶用?!泵麨椤斑F盉”,編號2003M YJ:10。
2.隴縣邊家莊
隴縣邊家莊是春秋時期秦代中小型貴族墓葬的集中區(qū)域。1979年,邊家莊M1出土1件扁盉,[8]15-22編號79lBM1:12。1984年,邊家莊M5出土1件扁盉,[9]14-23編號M5:13。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出有青銅扁盉、盤二組器物,文字說明牌顯示,這二組器物于1987年出自隴縣邊家莊,現(xiàn)藏于隴縣博物館。這批資料還未公開發(fā)表。
3.西安附近地區(qū)
1976年,臨潼零口鎮(zhèn)青銅器窖藏出土1件扁盉,[10]1-7器蓋內(nèi)鑄有銘文14字:“王作豐妊單寶般盉,其萬年永寶用?!泵麨椤巴醣B”。
4.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
2005年,梁帶村芮國墓地M26、[11]4-21M27[12]3-22各出1件扁盉,分別編號M26:157、M27:1005。2006年,M28、[13]3-15M19[14]3-14各出土1件扁盉,分別編號M28:72、M19:195。2007年,M502出土1件扁盉,[15]4-20編號M502:121。
河南省境內(nèi)出土青銅扁盉的地點有三處,分別為:三門峽虢國墓地、洛陽市東周王城遺址、平頂山市應(yīng)國墓地。
1.三門峽虢國墓地
虢國墓地是河南省出土扁盉較為集中的一處遺址。1990年,M2012出土6件扁盉,[16]258-2591件為實用器,編號M2012:34,余者為明器;M2001出土3件扁盉,[17]104-113其中1件為實用器,編號為M2001:96,2件為明器。1991年,M2009出土1件鳳鳥紋人形足扁盉。[18]100-1011995年,M2006出土1件扁盉,[19]4-31編號M2006:36。1998年,三門峽花園北街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1件扁盉,[20]17-22編號M1:8,為明器。
2.洛陽市東周王城遺址
1953年,白馬寺東側(cè)的西周墓出土1件扁盉,[21]33-37編號M21:7。2008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潤陽廣場清理了一批東周墓,其中C1M9934出土1件扁盉,[22]23-32編號C1M9934:32,為明器;C1M9950出土2件扁盉,[23]18-31分別編號C1M9950:22、C1M9950:52。
3.平頂山市應(yīng)國墓地
1986年,平頂山市北滍村西周墓出土1件扁盉,[24]30-44編號M1:49,為明器。
山西省出土青銅扁盉的遺址有二處,分別為:天馬-曲村北趙晉侯墓地、翼城縣大河口霸國墓地。
1.天馬-曲村北趙晉侯墓地
天馬-曲村遺址位于山西南部翼城和曲沃兩縣的交界地帶,是晉國早期的公族墓地和邦墓區(qū)。1980年,M5150出土1件扁盉,[25]448編號M5150:12。1993年,M31出土1件扁盉,[26]22-32編號M31:8。
2.翼城縣大河口霸國墓地
2007年,M4055、M4030各出土1件扁盉,[27]122-123皆為明器。
1998年,甘肅禮縣圓頂山貴族墓地經(jīng)過科學(xué)發(fā)掘,M1、M2各出土1件扁盉,編號分別為:98LDM2:39、[28]4-3098LDM1:21。[29]4-27
此外,公開發(fā)表的資料顯示,一些文博單位和個人也收藏有青銅扁盉。故宮博物院、[30]520上海博物館、[31]545北京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各收藏1件。近些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流失海外的青銅器資料公布于世,其中,香港、[32]93-107澳門珍秦齋[33]20-21和美國[34]301-311的私人收藏家珍藏的青銅扁盉,均有銘文,稱為“秦子盉”。這三件器物被認為是出于禮縣大堡子山,時代在東周初年。[35]21-26截至目前,筆者搜集到41件青銅扁盉的相關(guān)資料(見表1),這批資料為青銅扁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表1 青銅扁盉統(tǒng)計表
青銅盉是重要的酒器或水器,在先秦墓葬的禮器組合中具有重要地位。筆者搜集到的41件青銅扁盉,其中一類形體高大,鑄造精美,可以確定其為實用器;另一類器形低矮,鑄造粗糙,不具有實用性。因此,根據(jù)扁盉的不同功能,將青銅扁盉分為甲、乙二類,甲類為實用器,乙類為明器。實用器能夠代表青銅扁盉的時代和地域特征,因此,可對實用器進行型式分析研究,依據(jù)扁盉器身的形制特征,先分型,再依據(jù)流的形制分式。
A型扁盉的器身形制為扁圓體。依據(jù)流的形制不同,可分為Aa和Ab二亞型。
1.Aa型扁盉
Aa型扁盉的流的形制呈管狀,但略有區(qū)別,故Aa型扁盉又可分為二式。
(1)Aa型I式扁盉
Aa型I式扁盉的流為直管狀。1976年陜西臨潼窖藏出土的王盉,器高36厘米,器身呈扁圓體,方口,蓋作鳳鳥形,直管狀流,獸形鋬,向外卷曲,四夔龍足。器身正面紋飾呈環(huán)狀分布,飾有渦紋、云紋和重環(huán)紋(見圖1:1)。這件扁盉的時代為西周晚期。
圖1 A型扁盉
(2)Aa型II式扁盉
Aa型II式扁盉的流為管狀,但略向上曲翹。芮國墓地出土的M26:157,器高26.7厘米,方口,器蓋上方立一只猛虎,作為蓋鈕。獸形鋬外卷,四獸形足。器身正面飾連體龍紋,口中各銜一角狀彎曲物,似獠牙。兩龍首側(cè)面相對,龍首間飾一正面牛首(見圖1:2)。這件扁盉的時代為春秋早期。
2.Ab型扁盉
Ab型扁盉的流的形制為龍首。根據(jù)龍首的彎曲形態(tài),可分為二式。
(1)Ab型I式扁盉
Ab型I式扁盉的流為直管狀龍首。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逨盉,器高48厘米。器身呈扁圓形,長方形口,鳳鳥形蓋,鳳首高昂,蓋與器身用虎形鏈及雙環(huán)相連。直管狀龍首流,龍首形鋬,器身紋飾由三圈組成,由內(nèi)向外分別為蟠龍紋、重環(huán)紋和變體夔龍紋(見圖1:3)。這件扁盉的時代為西周晚期。
(2)Ab型II式扁盉
Ab型II式扁盉的流為龍首,但流彎曲度較大,略呈反向的S形。晉侯墓地出土的M31:8,器口及蓋與Aa型I式、Ab型I式相似,曲頸龍首流,獸首形鋬,器蓋與器身用一顧首虎形鏈相連,器足為兩個半蹲的裸體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器身正面紋飾與逨盉類同(見圖1:4)。這件扁盉的時代為西周晚期。
B型扁盉器身為橢扁體。依據(jù)器蓋形制不同,可將B型扁盉分為Ba、Bb和Bc三個亞型。
1.Ba型扁盉
Ba型扁盉的器蓋為一蜷曲而臥的獸形。虢國墓地出土的M2001:97,器高22.5厘米。器身為橢圓形扁體,長方形口,器蓋為一只昂首盤身而臥的獸狀動物,龍首管狀流,四足為直身跪姿的裸體女性,面部朝外,雙手背于身后,器身飾蟠龍紋(見圖2:1)。另有虢國墓地出土的M2012:34,器高24.3厘米。形制同M2001:97,不同的是器足做成四只鳥形,器身飾一對鳳鳥紋。這兩件扁盉時代均為西周晚期。
圖2 B型扁盉
2.Bb型扁盉
Bb型扁盉的器蓋為四面坡屋頂形。洛陽潤陽廣場出土的C1M9950:52,器高22.3厘米。橢扁體,蓋呈四面坡屋頂狀,子母口,束頸,管狀流,流首向下曲折,獸形鋬,方圈足,腹部正背面均飾寬帶蟠螭紋(見圖2:2)。這件扁盉的時代為春秋早期。
3.Bc型扁盉
Bc型扁盉器蓋為鳳鳥形。依據(jù)流的形制分為三式。
(1)Bc型I式扁盉
Bc型I式扁盉的流為直管狀流。芮國墓地出土的M27:1005,通高25.4厘米,方口,蓋為鳥形,管狀流,獸形鋬,矮圈足,器身正面飾一周重環(huán)紋(見圖2:3)。另有芮國墓地出土的M19:195,通高19厘米。器形同M27:1005,器身正面飾鳳鳥紋。這兩件扁盉時代均為春秋早期。
(2)Bc型Ⅱ式扁盉
Bc型Ⅱ式扁盉的流為曲管狀獸首流。隴縣邊家莊出土的M5:13,高21.6厘米。小口,曲管狀獸首流,獸首鋬,高方圈足,腹部中央飾一鳥紋,鳥冠高大(見圖2:4)。這件扁盉的時代為春秋早中期。
(3)Bc型Ⅲ式扁盉
Bc型Ⅲ式扁盉的流為龍首流。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98LDM2:39,通高32厘米,器身呈橢圓扁體狀,橢方形口,覆斗形蓋,蓋頂飾一蹲踞的高冠大鳥,四角各有一只小鳥,蓋斜面四角各附一只虎,四屈肢蹲坐的獸形支足。蓋后側(cè)為一回首虎,虎尾上卷,扉棱獸形鋬,鋬上部為一蹲坐的熊,熊前爪與回首虎后爪構(gòu)成了開啟器蓋的軸。蓋頂、蓋面飾蟠虺紋,器身正中部為一突起的圓形獸首形飾,飾蟠虺紋和寬帶紋(見圖2:5)。這件扁盉的時代為春秋中晚期。
乙類青銅扁盉為明器,這類器物在虢國、芮國、霸國、邊家莊墓地均有出土,僅虢國墓地M2012就出土有5件。普遍形體小,高度20厘米左右,多數(shù)蓋與器身連鑄在一起,多見實心流,無底,腹腔內(nèi)有范土,紋飾簡單,沿腹部邊緣飾一周重環(huán)紋,或為素面,制造粗糙,范痕明顯,未經(jīng)打磨。與該地區(qū)所出同一時期實用器差別甚大。
在對青銅扁盉型式分析的基礎(chǔ)上,大體可將青銅扁盉的發(fā)展分為三期,分別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
本期扁盉包括AaⅠ式、AaⅡ式、AbⅠ式和AbⅡ式。該期青銅扁盉器身呈扁圓體,形體較大,氣度非凡,通高多數(shù)在30~40厘米。逨盉通高48厘米,是目前發(fā)現(xiàn)扁盉中最高者。青銅扁盉鑄造精美,特點明顯,蓋鈕以鳳鳥為飾,鳳鳥栩栩如生,振翅欲飛。四獸形足支撐盉體,使整件器物顯得高瘦挺拔。紋飾類型和布局也較為統(tǒng)一,由內(nèi)至外分三圈排布,以龍紋和重環(huán)紋為主。
故宮博物院和北京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扁盉歸屬時代不定,但二者器形與王盉相似,均為扁圓體、直管狀流、獸形鋬,紋飾也相近。故這兩件扁盉的鑄造年代可確定為西周晚期,且極有可能出自陜西而流傳至它地。
本期扁盉包括Ba型、Bb型、BcⅠ式、BcⅡ式。這一期扁盉的總體特征為:器身呈橢扁體,器蓋為鳥形或獸形,四足變矮,或為圈足。盉體明顯變矮,除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的“秦子盉”高32厘米,其余高度均在20~30厘米。
青銅扁盉的鑄造從統(tǒng)一的范式走向多樣化,各諸侯國、各地區(qū)的青銅扁盉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風(fēng)格。虢國墓地出土扁盉為獸形器蓋,紋飾以龍紋為主。芮國墓地和隴縣邊家莊出土扁盉多為鳥形器蓋,器身多飾形態(tài)各異的鳥紋,且多為圈足。比較特別的是美國私人收藏的“秦子盉”,從器形上看,是對第一期的仿效,如鳳鳥形器蓋,鏈接蓋與鋬的回首虎形,重環(huán)紋、變形夔龍紋呈環(huán)形分布,反映出秦人在青銅扁盉鑄造方面對周人的仿效和學(xué)習(xí)。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扁盉,鳥形器蓋與邊家莊所出扁盉器蓋的形制如出一轍,此件藏品很有可能出自陜西隴縣一帶。同時,這一期的扁盉作為明器,數(shù)量陡增,如虢國M2001出土3件,M2012中共出5件。然而,無論實用器,還是明器,均不如第一期精美。
本期扁盉包括BcⅢ式。這一期扁盉器身雖亦為橢圓體,但明顯與前一期扁盉風(fēng)格迥異。以禮縣圓頂山貴族墓葬出土的扁盉為代表,器身附鑄鳥、熊、虎等動物,顯得異常華美,這種特征與墓中伴出的銅壺、銅盨風(fēng)格一致。扁盉腹部正中凸起一圓錐狀,紋飾以腹部突起物為中心,呈環(huán)狀布局,裝飾這一時期流行的蟠虺紋。
第一期青銅扁盉共計7件,從出土地點看,6件出自陜西,其中出于寶雞者有5件,可以看出青銅扁盉源流問題。青銅扁盉器形的原生地應(yīng)是在寶雞地區(qū),而后隨著文化傳播或人群遷徙擴散到其他各地。寶雞在周代青銅器鑄造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地區(qū)的工匠在青銅器器形和紋飾方面善于創(chuàng)新,如方座簋和青銅簠、尖刺乳釘紋和蝸紋,這些新器形、新紋飾最早也是出于寶雞一帶,[36]35-39代表著周式青銅器的新特點和新風(fēng)格。
從青銅扁盉的出土方式看,它盉、王盉、逨盉均是以窖藏形式出土,這與寶雞特殊的地理位置不無關(guān)系。寶雞一帶是周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西周顯赫大族的聚居地。這一地區(qū)自漢代以來就不斷出土青銅重器,如何尊、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歷史、藝術(shù)價值極高。這些青銅器以窖藏形式埋藏,如“莊白窖藏”“齊家窖藏”“董家窖藏”和“楊家村窖藏”,多為貴族集中掩埋的家族青銅器。因此,從扁盉的出土方式反映出,青銅扁盉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非常尊貴。西周晚期,扁盉一經(jīng)鑄造,其別致的造型就受到了西周貴族的青睞。
西周后期,隨著犬戎東侵和周天子對諸侯國制約力的衰微,(西)虢、芮舉國遷徙,此二國始封地皆在寶雞附近,屬畿內(nèi)或近畿地區(qū)的重要封國,所受周文化影響較之其他地區(qū)諸侯國更為深刻。因此,虢、芮二國更容易受到扁盉原生地的影響,它們直接繼承了扁體盉這種形制,并將這一器形帶到他們的遷徙地,形成了各自的風(fēng)格。
1.虢國墓地出土青銅扁盉的特征
虢國墓地出土的三件實用器扁盉,其使用者是虢公及其夫人。這幾件扁盉特征一致,形體小,器身較矮,器蓋做成獸形蹲踞狀,龍首流,四短足。其中M2009出土的扁盉與M2001:96,均為跪坐狀人形四足,雙手反背于身后,承托盉體。M2012:34四足做成展翅的鷹形。三件扁盉紋飾主題不同,M2001:96器身正面飾C形龍紋,M2009扁盉和M2012:34飾一對鳳鳥紋。
關(guān)于器蓋動物具體所指,有虎、盤龍兩種說法。《說文》云:“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乊聲?!盵37]126“虢”字的原始意是雙手奮力搏擊猛虎。西周初年,虢叔、虢仲所封西、東二虢,皆屬軍事戰(zhàn)略要塞,且二人為周室權(quán)臣。后世虢君亦多任王室大師或師之要職,有統(tǒng)領(lǐng)銳師、捍衛(wèi)王室的職責(zé)。《周禮·師氏》云:“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師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朝在野外,則守內(nèi)列?!盵38]350-352說明虢君擔(dān)任的“師氏”,常居于王宮“虎門之左”,是周王的近身衛(wèi)戍部隊。由此可見,“虢”本為雙手搏虎之義,是對虎的尊敬和崇敬。虢國冠以此名,當(dāng)是引申為統(tǒng)領(lǐng)六師、捍衛(wèi)周室的意思,故虎形捉手可備一說。
2.芮國墓地出土青銅扁盉的特征
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發(fā)現(xiàn)的扁盉,同樣出土于芮公及其夫人墓。芮姜墓出土的M26:157,器身不似那般橢扁,器蓋為一站立的猛虎,而非蹲踞的鳳鳥,器身正面裝飾兩條相對的龍紋,從器形和紋飾上都與芮國墓地所出其他三件扁盉有別(見圖3),而與寶雞一帶的扁盉器形特征相似。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很可能與芮國遷徙有關(guān)。根據(jù)目前的研究,[39]35-42芮國早期的封地在陜西隴縣一帶,遷居韓城后,還基本保留了早期扁盉的某些特征。
圖3 芮國墓地出土的青銅扁盉
筆者通過輔證,進一步闡明芮國遷徙與兩地青銅器特征一致這個問題。梁帶村芮國墓地M27出土過一件鳳鳥紋卣,編號M27:1021(見圖4)。銅卣腹部飾對稱的鳳鳥紋,其造型為:鳥身舒展修長,尖喙,尾羽上有數(shù)目不等的立刀狀歧羽,羽冠較短,長羽冠上附加尖狀歧羽(見圖5)。以這種鳳鳥紋飾為母題的青銅器分布地域較為集中,多見于千河流域的隴縣地區(qū)和寶雞戴家灣地區(qū)[40]4-52,未見于其他地區(qū),寶雞戴家灣一帶很有可能是這種鳳鳥紋銅器的原產(chǎn)地”。[41]66-67那么,梁帶村芮國墓地所出的這件銅卣,很有可能是芮國遷徙過程中從戴家灣帶出去的。
圖4 芮國墓地出土的鳳鳥紋卣(M27:1021)
圖5 鳳鳥紋
此外,M28出土的扁盉,流較短,鳥形蓋簡化,制作精致程度不及M19、M27二墓所出扁盉,這一現(xiàn)象可能與芮國國力下降,芮伯萬被逐一事有關(guān)?!蹲髠鳌せ腹辍份d:“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盵42]160文中記載的芮姜即仲姜,她放逐新任芮公于魏地,可見芮姜在當(dāng)時權(quán)力頗大。M28的墓室面積及隨葬器物也表明,這座墓的規(guī)格與墓主人的身份不相匹配。
3.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出土青銅扁盉的特征
晉侯墓地出土的兩件扁盉,一件為實用器扁盉Ⅰ11M31:8,另一件為明器M5150:12。筆者對天馬-曲村北趙晉侯墓地(主要為諸侯和諸侯夫人墓)所出銅盉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隨葬的扁盉形制,或為袋足管狀流銅盉,如I11M8:29,或不出銅盉,用銅匜替代,如I11M62:76。這一現(xiàn)象表明,晉國似乎并不流行鑄造扁體盉。那么,M31所出扁盉并非晉國本國鑄造,而有可能是周天子的賞賜之物或瑁俌之物。此外,M31出土的扁盉,器足為兩個半蹲的裸體人,背負器身,這種做法又見于M63所出的方形筒形器和鼎形方盒。
4.秦國青銅扁盉的特征
西周末年,周王室東遷洛邑,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汧河流域及關(guān)中大部分為秦國所有。秦襄公二年(公元前669年)曾置邑于汧,汧河西南岸臺地邊家莊發(fā)現(xiàn)的墓葬,是秦人置這座城邑期間大夫級官員和顯貴家族的公墓地。邊家莊墓葬出土的青銅扁盉表明,秦人接觸到這種器形比較別致的盉后,用四足抬升了扁盉的整體高度,但器蓋仍鑄造成鳳鳥形,并且鳳鳥形制與這一地區(qū)秦墓中所出的陶鳥、玉鳥形制一致。
香港、澳門和美國三地私人收藏家珍藏的“秦子盉”,被認為是出于禮縣大堡子山,結(jié)合圓頂山貴族墓地出土的二件扁盉,可從中發(fā)現(xiàn),秦人不僅接受了扁盉這種新的器形,并且在器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上加以改進,附加了許多動物造型,使器物蘊含了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當(dāng)河南、陜西等地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已不見扁盉時,秦人墓葬中還能見到如此精美的扁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文化的進取與自信,以及秦人在政治舞臺上開始亮相。
綜上所述,筆者對青銅扁盉的起源、流行時間、分布范圍和地域特征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清晰的梳理,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一)青銅扁盉流行時間從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可分為三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晚期。戰(zhàn)國以降,不見此類器物。
(二)寶雞地區(qū)是青銅扁盉的發(fā)源地,這一地區(qū)鑄造的青銅扁盉,形體高大,造型獨特,構(gòu)思巧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從墓主人身份地位來看,扁盉使用者主要是諸侯或諸侯夫人,以及大夫級別的高級貴族。
(三)西周晚期扁盉形體高大,有王者風(fēng)范,器形和紋飾都較為統(tǒng)一。兩周之際,隨著周文化的傳播,以及(西)虢、芮二國遷徙,分布地域逐漸擴大,但傳播地域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甘肅四個省份。各諸侯國在鑄造扁盉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風(fēng)格,地域特點鮮明。整體來看,扁盉不僅形體變小,還出現(xiàn)了不少明器。禮縣大堡子秦公陵園和圓頂山貴族秦墓中出土的扁盉,在流、足、鋬等構(gòu)件方面變化豐富,表現(xiàn)出秦人在政治地位上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