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娜
摘 要:繪本是視覺圖像和文字語言相結合的一種繪畫形式,深受孩子們喜愛。繪本的畫面呈現故事情節(jié),體現情感和認知,是孩子表達情感與思維的工具。孩子通過老師的引導,自己編寫故事,并將故事用畫面的形式畫出來,聽孩子用畫筆講故事,畫一本屬于自己的圖畫書。通過此課程的設置,讓孩子學習繪本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孩子如同一位“導演”,多角度地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對于孩子宏觀整體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細節(jié)捕捉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關鍵詞:兒童 繪本 多角度 創(chuàng)作
繪本《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弊尮P者印象深刻,感慨良久。夜深人靜時不禁問自己什么是童年?什么是童心?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小學美術老師有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們的童心和他們的童年親切握手?
于是,去年的社團課,筆者選擇了繪本教學,以最大的可能走進孩子們的童心,和他們的童年親切握手。兒童繪本可以說是兒童繪畫的故事書,如何讓孩子在繪本教學過程中多角度地展開創(chuàng)作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嘗試的。
一、以話為媒,悅讀閱美
我們的繪本創(chuàng)意美術,是文與畫的結合體,故事是繪本的骨架,骨架支撐好了,才能肌肉結實、身體強壯。孩子的世界里看到、聽到的東西豐富多彩,給繪本提供了許多豐富的素材。
1、以話趣畫,話好畫新
老師引導孩子們細致入微的去觀察周圍生活,簡單地把自己感興趣的人、物、事說出來,然后引導孩子們把自己說的話畫成畫,孩子興趣盎然,繪畫也變得趣味橫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2、依話擴畫,話多畫豐
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孩子繪畫的天地就有多寬廣。孩子們描繪出了看到的畫面,說的多畫的會更多。
由說一個事物,增加為說兩個或幾個事物。如:一個孩子說了一個《奶奶家的房子》的故事,開始他只畫了奶奶家的房子。可以引導他:奶奶家房子周圍有什么?他說:有柳樹。然后,他又畫了一棵柳樹。繼續(xù)引導:還可以有什么?他說:還可以有小貓、籬笆、池塘……于是,畫面中出現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由說一句話到說多句話,由畫一幅圖到畫多幅圖。話也由一句到兩句到多句,畫面由單到雙,由一到多,畫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這樣可以發(fā)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豐富孩子們的情感表達,陶冶幼小的心靈,促進孩子良好的心智形成。
二、靈動雙手,繪出精彩
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導向、專業(yè)化引入是需要科學而精細的設計的。對于這些基本的美術知識技能,繪本天然的圖像資源,豐富的繪本元素,可以讓靜態(tài)的知識在動態(tài)的技法變化上自然習得。
(一)經營位置:鏈接圖像構思
經營位置主要指繪畫中的構圖和構思。繪本主要是通過圖畫來講故事的,繪本中的構思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與構思間搭建了支架。將繪本用作構思的啟發(fā),在繪畫示范中提升構思力。
臨摹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獲得表達性的體驗,并從中歸納出構思的方法。筆者在教學為構圖方法中引入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作品中對畫面的多層處理,同一場景前后對象的層遞性變化,都在告訴學生畫面構思在故事推進中的構思變化。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邊臨摹,邊發(fā)現線條組織、排列組合、畫面切換中的方法,學生在臨摹學習構思要旨,并在練習中獲得較好的畫面構思效果。
(二)傳移模寫:摹仿原型范例
在創(chuàng)造的開始和準備階段,人經常會受一種事物模型的啟發(fā),從而在技法學習上得到實現。低年級學生處于繪畫的初始階段,在學習《動物身上的斑點》、《熱帶魚樂園》等這樣一些表現動物基本形的內容時,需要提供有優(yōu)秀創(chuàng)作的原型,為創(chuàng)作提供范例。筆者引進了《100層的房子》、《小黑魚》這樣一些繪本,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既富有興趣,更能學習優(yōu)秀的表現技法。而學生在繪本呈現后,他們也嘗試用各類紙材,像各色卡紙、曲別針、宣紙等,富有興趣地抓住小動物的特點進行模寫。這一過程中,繪本的豐富表現技法成了學生靈感的原型來源。
(三)應物象形:習得繪圖技法
應物象形是指畫作的描繪要與表現的對象形似,也就是在學習構思方法、習得模寫能力后,要能通過材質與筆觸表現事物的相關特征。
許多像《色彩風景》、《畫音樂》等需要通過強烈的色彩來表現事物的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色彩表現的美感,可以為學生呈現繪本作品中顏色渲染力度大、色彩表現力強的大師作品,進一步為學生欣賞作品與習得表現能力間進行有效勾聯。筆者選擇了幾米的《月亮忘記了》《微笑的魚》《星空》等經典繪本,學生在作品賞析后運用習得方法創(chuàng)作。
三、運用繪本創(chuàng)意,創(chuàng)生藝術空間
繪本的創(chuàng)意需要具體的媒介、平臺與空間,在繪本情境的營造下,在模寫方法的習得后,學生接受了更多創(chuàng)意原型,有了頭腦風暴式的創(chuàng)意源泉。
(一)創(chuàng)讀繪本;提高讀圖能力
圖片和材料是讀圖過程中隨時存在和展示的。學生總會不自覺得將注意力放在已成型的作品上,對整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相對忽視。引導好學學生讀懂繪本中畫面的要素與規(guī)律,是學生鑒賞與創(chuàng)作能力的基本修煉。
圖畫是繪本的靈魂,它畫面精致,具有延展、生成、聯結等特點,能引領學生通過圖意感知豐富的內涵。老師若能引導學生在讀圖中提升繪畫能力,學生的觀察、想象等基本美術素養(yǎng)也會有大的提升。像《大衛(wèi)系列》和《鴨子騎車記》等,無論從畫面的豐富性,還是前后表現的銜接性,都能給學生的繪畫意識、構圖能力、表現空間等提供啟發(fā)。繪本中細節(jié)處深藏的表情、肢體語言、小動物等,都是創(chuàng)作的匠心所在,學生在讀圖過程中,自然生成了對圖像感知和細膩表達的敏銳捕捉能力。
(二)創(chuàng)想繪本:提升表現能力
《眼睛的聯想》一課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局限于日常觀察適當夸張,為了喚醒學生對眼睛的多重感受,讓學生的想象馳騁,筆者將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爸爸》引入課堂。繪本中細節(jié)部分對爸爸形象的比喻、夸張、聯想,引發(fā)了學生對形象表現的新思維。教學過程中請學生從繪本中找一找:“書中爸爸有哪些不同的形象?為什么這樣呈現?”“爸爸跑步、吃飯、游泳、力氣、知識等方面分別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描繪出繪本故事思維發(fā)散圖,及時交流出繪本表現人物的方法與啟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了通過繪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形象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這時,讓學生創(chuàng)作表現各類人物眼睛的作品,學生一下思維飛揚,將繪本中的表現方法落實到位,創(chuàng)作出的各類眼睛表現強烈、特色分明。
(三)創(chuàng)生繪本: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生能力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自由度極高的思維方式,它源于情境與后技法的錘煉,又超脫于前兩者,是在原有資源與作品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設想與二度創(chuàng)作。在繪本原型技法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自己曾經見到的形象與創(chuàng)意想法間形成聯系,讓思維的創(chuàng)新得到有效鍛煉。
隨著繪本教學的漸進融入與深入展開,學生對繪本技法特點與原型改造能力得到提升,創(chuàng)想能力越來越豐富,他們通過思考給予固定的形象以更為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在作品的表達中更多展示了學生豐富的內心,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情緒的感知,都以藝術最真實的方式流露。
在《小米的家不一樣了》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與學習“超現實的夢想”創(chuàng)特色,由“家不一樣了,在變化”為主線,通過最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方式展現想法。學生在對想法構思、技法回顧中形成了全新復雜的圖形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邊畫邊想,邊想邊改,他們在思維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完成作品的創(chuàng)意構思。
在繪本社團中,一個個基本造型元素變得親近可觸,一條條通俗的形式美法則顯得具像可感。運用繪本教學,打開了情感的通道,在情境中構思,在情境中表達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力、洞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審美力、理解力和溝通力等重任,而且還在智力發(fā)育、情感發(fā)育等方面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繪本教學的道路上,筆者也許起步較晚,也許像只蝸牛一樣每天進步一點點,但堅持不懈的學習、鉆研,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全心投入,都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出更多繪聲繪色的作品來。
參考文獻:
[1]伊少淳.《美術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何捷.《繪本的魔力》.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駱駝中心學校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