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
在歐洲,面包簡直就是生活必需品的代名詞,在法語里,甚至可以把上班掙錢用上班掙面包來表達。初來比利時工作生活,筆者業(yè)余時間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到街角的面包店,買上一個牛角面包,點上一杯果汁,坐在陽光能照進來的窗邊慢慢享用,花錢不多,卻很享受。歐洲人非常喜歡在周末早晨,全家慵懶地到面包店吃個早午餐,這是一種儀式感很強的家庭活動。但是,這美好的一切,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隨著家附近面包店的關門戛然而止了。據統(tǒng)計,在比利時,近10年已經有1/3的面包店關門,而且還在以每周消失一家的速度繼續(xù)著。這對歐洲面包制作傳統(tǒng)的傳承沖擊不小。面包店減少的背后是面包生產業(yè)態(tài)的變化和人們對面包師職業(yè)認可的變化。
筆者曾經做過一個比較,同樣大小的牛角面包,在我家附近的面包店,售價1.2歐元,而超市售價為0.69歐元,超市還出售一種速凍的牛角面包,回家在微波爐或者烤箱里熱一下就能吃,它的售價是一袋6個,每袋1.2歐元,也就是說,用在面包店買一個牛角面包的錢,在超市最多能買6個。當然,面包店的面包是手工制作的,原料100%自然健康,超市的面包是工業(yè)化大量生產的,食品添加劑必不可少,但隨著工廠對面包口味的深入研究,對比著吃,我似乎也吃不出什么差別來,換言之,閉著眼睛品嘗,很難分辨哪個來自超市,哪個來自面包店。問過好幾位身邊的朋友,他們紛紛表示,平時肯定去超市買,周末再偶爾去面包店吃個早午餐奢侈一下。這種形勢下,面包店的日子自然好過不了。
面包店越來越少的原因,還在于想把面包師作為職業(yè)的人越來越少。歐洲小朋友從小夢想的職業(yè)包括警察、飛行員、面包師等,面包師排名還挺靠前,但是長大后,他們發(fā)現面包師真的是苦差事:學徒制,賣苦力,上夜班,沒假期,掙錢少。西蒙就是我家附近面包店的老板,他的爺爺開了這家店,自己從爸爸的手里繼承下來。每天,他零時30分起床,1時準時出現在面包店,和伙計們一起做面包一直到早晨6時,每天要做1500個面包。早晨6時30分他開始給幾家學校和企業(yè)客戶送貨,7時把面包擺上自家柜臺,然后和媽媽一起忙過早晨顧客最多的時刻,賣面包、做咖啡、收拾桌子,直到上午10時,他才有時間吃上自己的早餐。之后,又要去采購明天的面包原料,忙得差不多了,已經是下午3時,他需要趕緊回家吃飯洗澡,然后休息,再去健身房鍛煉一會兒,再睡一會兒,準備上第二天的班。他告訴記者,面包師是個苦差事,每天就像上了發(fā)條的陀螺,怎么也停不下來,但是他很喜歡這份職業(yè),看著一個個小面團變成金燦燦的大面包,成就感滿滿。不過,他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說沒有時間和女朋友約會,生意越來越難做,雇的伙計做不長,感覺心很累。
“超市的面包太便宜了,我們不可能把成本降到那么低,他們用的是添加劑,而我們用的是真正的奶油和雞蛋,但是現在經濟不大景氣,大家掙錢都不容易,只看價格我們也能理解??墒牵绻幸惶?,面包店都生存不下去了,讓歐洲人引以為傲的面包手藝失傳了,只能選擇機器人和流水線做的面包,是不是也挺恐怖的!”西蒙的話讓我想到很多,傳統(tǒng)的精工細作的面包與慢生活正在逐漸遠離我們,這是不是快節(jié)奏生活的必然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