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遠近”的故事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不但寫出了孩童的聰明機智、善于應變的能力,而且揭示了一定的哲理。
原文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日:“日近?!痹凼?,日:“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日。“舉目見日,不見長安?!?/p>
譯文
晉明帝司馬紹才幾歲的時候,坐在晉元帝司馬睿的膝上。有人從長安來,晉元帝問洛陽的消息,不禁潸然淚下。司馬紹問父親為什么哭泣,晉元帝便把王室被迫東渡的事情告訴了他。晉元帝問司馬紹:“你覺得長安遠還是太陽遠?”司馬紹回答:“太陽遠。沒有聽說人可以從太陽那里來,這顯然可以知道?!睍x元帝對他的回答很驚詫。第二天,晉元帝召集群臣們宴會,把司馬紹的回答告訴大家,并再次詢問。這次司馬紹答道:“太陽近。”晉元帝臉色大變,說道:“怎么和昨天的答復不同了呢?”司馬紹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陽,而不是長安?!?/p>
評析
如果單從距離遠近上講,當然是太陽遠。太陽在別的星球上,而長安在地球上,即使走也走得到的,而太陽那里又有誰能去了呢?但人抬頭可以看見太陽的形狀、色彩,可以感知太陽的溫暖,似乎很近:而抬頭根本看不見長安,只能憑想象,那長安還不遠嗎?其實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都有對的根據(jù)??梢姺彩虏荒芙^對,不能用一把尺去“度量”。是非對錯會因看問題的標準、立場、角度不同而不同。
【王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