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橋,坐落在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qū)交界處的小商河上。
千年過往,古橋留痕,它的每一寸欄桿都布滿了斑斑陳跡,每一塊青石板都見證過悠悠往事。俯身側耳,仿佛聽得到歷史深處繁忙商旅的喧嘩和戰(zhàn)場廝殺的吶喊。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以完顏宗弼(兀術)為統(tǒng)帥,兵分四路大舉來犯,岳飛奉命坐鎮(zhèn)郾城,指揮抗金。
《宋史·岳飛傳》中說,鏖戰(zhàn)數(shù)十回合,金軍尸橫遍野,潰敗而去,岳家軍取得著名的郾城大捷。岳家軍乘勝追擊,在小商橋與金兵相遇,戰(zhàn)斗中,楊再興不慎連人帶馬陷入小商河淤泥之中,岸邊金兵萬箭齊發(fā),射向了楊再興。楊再興壯烈陣亡,年僅37歲。
聽到楊再興陣亡的消息,岳飛急速率軍趕到小商橋。他萬分痛惜,長哭不止,隆重祭奠楊再興,率全軍舉哀,火化英雄尸體?!端问贰钤倥d》中記載,楊再興尸體被焚化后,竟“得箭鏃二升”。
岳飛把楊再興的骨灰和遺物安葬在小商橋北200米處,并取來一塊青石為墓碑,用槍(矛)尖刻下“楊再興墳墓”五個大字。
中國岳飛研究會會員李文輝在《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考證》一文中說:祭過楊再興,岳飛站在小商橋上,憑欄遠眺,百感交集,他悲憤交加,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也有人說,《滿江紅》大約創(chuàng)作于紹興十年七月下旬至岳飛入獄的一年多的時間內。其準確的時間和地點,專家、學者們至今還在爭論。
安葬了楊再興,岳家軍繼續(xù)追擊金兵?!抖跬跣袑嵕幠辍分杏涊d,岳飛率岳家軍攻抵朱仙鎮(zhèn),擊潰金兵數(shù)千騎,準備渡黃河乘勝追敵,不料一日之內接到讓他“班師回朝”的12道金牌……
800多年前的一段悲壯往事,為小商橋抹上了一層濃重的悲劇色彩。
陣雨過后,楊再興墓園樹木蔥蘢,幽靜肅穆。
園內,碑碣林立。楊再興墓冢,周長100多米,高約10米,松柏茂密成林。墓前,青磚修砌的仿宋式碑樓內,留存著一塊高1.7米、寬0.7米的斷碑,正是岳飛當年刻字的那通碑。碑上,“楊”字已不見蹤跡,僅僅留下“再興墳墓”四個字,灰白字跡,依稀可辨。
楊再興是當?shù)厝诵哪恐械纳瘢蛔馂椤皸顮敗?。?jù)介紹,這里一年四季都會有人前來焚香祭拜,來人會抓一把土培到墓冢上去,天長日久,其墓越積越大。
1982年6月,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穎霖,在閱讀介紹楊再興陵墓的文章中,看到提及的小商橋,縣志記載它“建于隋開皇四年”。
李穎霖對小商橋的建橋時間非常關注,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匯總后向有關部門做了反映,引起了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和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重視。
當年9月24日,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持,《中國古橋技術史》編寫組派出76歲高齡的袁德熙和胡達、李穎霖三人,趕赴臨潁實地考察。
35年前的這一次臨潁之行,注定要為中國橋梁史掀開厚重的一頁。5天的考察結束后,3位橋梁專家提交了一份考察報告:小商橋是隋代石拱橋,年代可能早于河北趙縣的趙州橋。
這可是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此前,世界公認最早的石拱橋是趙州橋,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比歐洲這種形式的橋早了1200多年,它結構科學、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堪稱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跡。
1986年,茅以升在他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中,對小商橋進行詳細的論述,認為:“橋建于隋初,自屬可信,現(xiàn)存橋式,是否即創(chuàng)建時形式,尚有待進一步考證。但由此可以推知,敞肩式圓拱石拱橋,在隋代趙州橋以前已有相當?shù)陌l(fā)展?!?/p>
1992年1月,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到小商橋考察。在《河南臨潁小商橋》一書中,羅哲文說:“小商橋是中國古橋中的一個奇跡。它創(chuàng)建于隋,經(jīng)歷代重修,現(xiàn)存橋身主體建筑的風格和飾面雕刻為宋代遺存……此橋現(xiàn)存的情況非常不好,破壞甚重,應當搶救維修?!?/p>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牛寧說,按照縣志的記載,小商橋距今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1969年之前,每年還有數(shù)百輛汽車從橋上駛過,橋面欄板、望柱早已被撞傷,橋面凹陷,橋面石脫落、破碎,有的甚至形成空洞,橋身上雜草叢生。當?shù)叵募颈┯觐l發(fā),危及橋身。一遇大風,橋根便在橋身和券石間劇烈搖動,橋石松動。
由牛寧負責的小商橋維修工作,從1994年8月開始。工作隊先后清理出土了拱券石、龍頭石、龍尾石等各類建筑構件178件,分類后又一一歸位。
特別是欄板和望柱,先后有宋、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構件出土,它們被安裝在橋梁兩側,保存下不同朝代的歷史信息,增加了古橋的文化內涵與觀賞價值。
河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槍(矛)、刀、箭鏃、鐵錘、戟等冷兵器。為了準確探明小商橋的修建年代,工作隊多次測定,結果正符合之前的推斷:隋代或唐代有一座橋,橫跨于小商河之上,而宋元時期重建的小商橋,可能就是在原來的橋址之上。
小商橋的維修工作歷時一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橋的風貌。2001年,小商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日清晨,霞光灑在古樸的小商橋上,兩岸綠柳垂絲,橋下碧波蕩漾。
眼前的小商橋,長21.3米,寬6.45米,橋下有一圓弧形主拱,主拱兩側各有一小腹拱,看上去精巧雅致,如同長虹臥波。
橋體全部是紅色石英砂巖,石條都經(jīng)過精心打磨,光滑整齊,上用青石鋪面,欄板上,歷代修橋捐資的各類題記隨處可見。
拱橋遍體石刻,圖案眾多,兩邊龍門石上刻有饕餮紋,主拱上分布著祥云、天馬、龍、鳳、獅、麒麟,拱楣刻有牡丹、荷花、幾何紋,大小拱的交接處,裝置獸頭四只,水獸面目猙獰。
羅哲文稱贊小商橋的拱形“結構獨創(chuàng),修造工程技術先進,造型優(yōu)美”。橋梁專家解釋,小商橋采用的是小于半圓的弧段,這一設計的奇妙在于,與半圓形的拱相比,在相同跨度下,它大大減低了橋梁的高度,在相同高度時,它又能得到更寬的跨度,是拱橋技術的一次發(fā)展。而小拱架于大拱上,既節(jié)省石料,減輕橋梁自重,又可以在河水暴漲時,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對橋身的沖擊。
史料記載,小商河原名小溵河,是潁水的一段支流。北宋初年,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宏殷之諱,改溵為商,橋也隨之改為小商橋。歷史上,小商橋為南北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今的小商橋,北去縣城13公里,南距漯河市12公里,西靠京廣鐵路,東臨107國道。1000多年來,古橋歷經(jīng)風雨,飽受滄桑,數(shù)次遭到戰(zhàn)爭的破壞,承受了10多次的地震,仍屹立不倒。
沿著小商河曲曲折折的河岸向上游行走,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橋的選址非常講究:小商河自西南方向先向北流,在距橋200米的上游折向東去,減緩了水勢后才穿橋而過,很大程度地減輕了水流對橋的沖擊。
對于小商橋的遺存狀況,氣象學者從氣候條件入手進行了認真分析:該地氣候適宜,水溫長期處于16℃左右,深埋泥水之中的木樁,內外脹縮均勻,很少受到劇烈膨脹、收縮的影響,不易被腐蝕。同時,當?shù)仫L速低,風振小,橋身也不易被風化。
歲月無言,古橋不語。小商橋習慣了四季更迭、人來車往,聽慣了流水汩汩、蟬嘶鳥鳴,更目睹過金戈鐵馬、血染夕陽,它默然靜立,一站就是千年,任流水落花,任世事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