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平常小山,卻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響,時而如洪鐘貫耳,時而如小蟲低語,人動沙響,人停聲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的達拉特旗南部,有一處宛若金色臥龍的沙漠——銀肯響沙。它高110米,寬200米,背靠一片一望無垠的沙丘。
響沙山的沙子非常干凈,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金色的光芒。由于沙粒大小均勻,人撫摸上去沒有絲毫棘手的感覺。它看似安靜地坐落在沙漠里,但只要有人從它的高處向下滑動,其間沙子就會發(fā)出猶如戰(zhàn)鼓一般的奇妙聲音。而一旦人停止滑動,沙聲也戛然而止。
銀肯響沙被譽為“響沙之王”,很多人慕名而來領略它的獨特風光,據(jù)當?shù)厝苏f銀肯響沙和一個古老而悲慘的傳說有關。很久以前,響沙山所在的地方?jīng)]有沙,只有一座寺廟。廟里的僧人每天都虔誠地誦經(jīng)念佛,但是,突然有一天不知從哪里刮來了一陣可怖的怪風,風吹起山一樣高的狂沙,轟隆一聲就將寺廟埋在了沙里。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僧人們誦經(jīng)的聲音似乎被沙子記錄下來,一旦有人行走在沙上或是什么力量驚動了這些沙子,沙子就會“放”出類似僧人們的讀經(jīng)聲,就好像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當年的慘劇。
然而,傳說雖然凄美,卻不能用來作為解釋響沙山“響沙”的緣由。于是,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批又一批地來到響沙山進行實地考察。所以,今天的響沙山不僅是一處旅游勝地,更是科考的寶貴場所。
早在漢代,司馬遷就曾在其著作《史記》中描述過響沙,但論及響沙山的成因,幾千年來人們卻沒有取得定論。
20世紀60年代,有科學家認為響沙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沙子靜電現(xiàn)象。沙漠里氣候干燥,很多沙子都帶著電,一旦遇到外力刺激,這些帶電之沙的相互摩擦就產(chǎn)生了靜電,而靜電是有聲音的。與此同時,響沙灣下所埋藏的沙子卻剛好因為吸收了水分而變得濕潤,形成了沙土層,造就了一座罕見的“沙漠共鳴箱”。由于共鳴的作用,沙子摩擦產(chǎn)生的靜電聲就變成了仿若戰(zhàn)鼓、沉鐘的轟鳴聲。
如果說銀肯響沙是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一旦其中的沙子離開了這地下共鳴箱的環(huán)境,那它就會和普通的沙子毫無二致。但事實并非如此,曾有科學家特地將一堆銀肯響沙用車運走,結果車行至黃河大橋。沙子突然發(fā)出沉悶的響聲??茖W家又將沙子帶到喧鬧的包頭火車站,帶到普通的民居里,這“離開了家鄉(xiāng)”的沙子還是發(fā)出了響聲。
科學家又帶著試驗的目的回到了銀肯響沙,他們發(fā)現(xiàn)在響沙山的周圍,有不少沙丘的地勢構造都和銀肯響沙極其相似,假如“共鳴箱說”和“靜電說”真的是響沙山產(chǎn)生的原因,那么就不應只有這一座“銀肯響沙”,其他沙丘在理論上也應發(fā)出轟響,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滾滾的黃沙中隱藏著很多秘趣,銀肯響沙為何而響,在世界范圍內(nèi)至今仍沒有人能給出一個完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