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姆·菲利克斯 孫開元/編譯
時刻關(guān)注天下大事,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并非唱高調(diào),我覺得這是身為國家公民的責任。不過,現(xiàn)在看新聞可不像是過去那樣只瞥幾眼早報,再將其當成一天的談資那么簡單。有時,我正忙著手頭的工作,會忽然想:看一眼新聞吧,世界那么大,此刻發(fā)生了啥?點開一看:“失業(yè)裁員潮來襲”“五人被殺”“死亡病例增加”……
天啊,這是真的?太可怕了,沒有什么好消息嗎?換一家看看。我知道這樣在手機上劃來劃去不僅是在消磨時間,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政府危機”“恐怖威脅”……這些標題黨的用詞都很有一套,會讓你按捺不住想點開看看,但我也知道看這些消息會讓自己情緒低落,因為好消息是不會上頭版的。但每打開一家新聞網(wǎng)站的頭版都看到壞消息,這真是讓人越看越感到心煩意亂。
“頭版新聞讓我反感至極,我甚至連看其他新聞的興趣都沒有了?!薄蹲x什么決定人生:為何少看媒體能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朱迪·杰克遜說,“這些新聞如同警報器,隨時警告我可怕的事情馬上就要發(fā)生?!?/p>
杰克遜認為,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我們很難對“壞消息”保持正確看法,這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脅?!吧匡L點火的頭版新聞讓我們以一個扭曲的視角看待生活?!彼f,“在我的個人體驗中,世界應(yīng)該是個美麗而又復(fù)雜的地方,充滿了神奇、未知和善意,同時也存在著野蠻、苦難和不公?,F(xiàn)在的媒體總是戴著陰暗的有色眼鏡看世界,我不相信它們。”
我生活在倫敦,喜歡看新聞的人肯定都會覺得,倫敦是個持刀犯罪案件多發(fā)之地。我看了幾年頭版新聞,知道倫敦的持刀犯罪案件一直不斷,因此總會非常擔心幾個孩子的安全。案件現(xiàn)場慘不忍睹,持刀犯罪確實是需要認真應(yīng)對的嚴重問題,但幾則新聞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于倫敦這座城市的看法,這合理嗎?我沒遇到過持刀犯罪,我認識的人中也沒有一個遇到過。如果讓我以親身經(jīng)歷為基礎(chǔ)來形容倫敦,我會說倫敦是一座極具親和力的城市,雖然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絕不會是媒體報道中那個像極了西部片的可怕世界。我的看法是中肯的,因為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對于居住者來說,倫敦是座安全的城市。
我知道要想在新聞與客觀之間找到平衡,得靠自己。看新聞無可厚非,但可以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世界。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新聞癮,但我想過一過腳踏實地的生活,多看一看、聽一聽,感受一下真實的世界。于是我決定一個月內(nèi)不看新聞,一眼都不看。
不看新聞的第一天,我渾身難受,老想從工作中擺脫出來,找些事分散一下注意力。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發(fā)生什么,這可真讓人感到百爪撓心。不過,這一天下來,我收獲頗豐!我不僅完成了工作任務(wù),有時間做晚飯,還讀了一篇有深度的雜志文章,并整理了花園地面。歸置花園的事我都想了好幾年了。我那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把那么多時間和精力都浪費掉了。
第二天早上睡醒后,我感覺四肢無力,無精打采。我還是總想著找點事打發(fā)時間。雖然仍在竭力保持遠離新聞,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落入了另一個焦慮陷阱。于是我在紙上寫下了一串可以在難受時進行的健康活動:跑步、研究下星期的菜譜和讀一個短篇故事。
負面新聞織就的思維怪圈讓人深陷而不自知。
“斷新聞”可以幫人們擺脫極端,回歸理性。
第三天一早,我心情大爽。我感覺自己的精力充足了些,也能集中精神干活了。一天的工作結(jié)束后,女兒放學回家,我專心致志地聽她講了白天的學習生活。我以前總把做事情心不在焉歸咎于工作,但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是因為自己的腦子里總是充斥著焦慮的雜音。我很愧疚,自己一直沒有踏下心來面對那些最親近的人。
我和心理治療學家弗·魯濱遜聊過一次,問她:“我為何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她告訴我,在這個能與外面世界即時溝通的時代,我這種情況相當常見,她說:“世界每時每刻都有大事發(fā)生,而你卻全然不知,這種感覺可能會讓人心生恐慌。很多人在放下一件事后,馬上就會找另一件事作為精神寄托。其實,當腦子里的空白空間變大時,感覺系統(tǒng)會讓你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你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把心收回來可能會讓你不適應(yīng),但不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我們會和自我‘失聯(lián)。在內(nèi)外之間找平衡很重要。你有沒有時間接收來自心靈深處的信息?能否知曉自己的感覺?”
“這我怎么知道?”我反問魯濱遜。
“對我而言,雖說痛苦難耐的焦慮感能讓自己有所領(lǐng)悟?!彼卮鸬溃暗羰菍ψ约旱母杏X失去了敏感,我就會恐慌不安。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交流只是應(yīng)付,而不是回應(yīng)?!?/p>
聽起來她的感受和我一樣,現(xiàn)在我知道自己是選擇了一個最糟糕的心理寄托法:往腦子里塞入各種聳人聽聞的新聞,而自己卻又對這些事無能為力,結(jié)果就是陷入焦慮和壓抑的泥潭。
“這是個險惡的世界?!濒敒I遜說,“新聞看多了,想不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都難。在正面和負面新聞之間找到平衡,這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并非易事?!?/p>
執(zhí)著于新聞也已讓我不堪重負。不過“斷新聞”一周后,我感覺好多了,也開始習慣了生活中的新空間。這讓我更能傾聽自己的心聲,肯花時間體會、打理自己的各種情緒。
魯濱遜給我的建議是閱讀一些展望美好未來的新聞,她還補充道:“如果我們忽視了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chǔ),就會對新聞中的片面之詞信以為真。大腦是一臺‘意義構(gòu)建機,無論看到、聽到何種信息,都會賦予其存在的意義。我們在看新聞時,應(yīng)當認識到這一點,不為其所惑。多問問自己:‘看到這些內(nèi)容的時候是什么感覺?看這則新聞對我有什么意義?這有助于在新聞信息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建立橋梁?!?h3>每天的悲觀主義者
又過了幾天,我和幾位朋友去外面吃飯,話題不可避免地轉(zhuǎn)到了世界和我們這座城市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上。我注意到他們各個都神情沮喪,而我是一席人中唯一的樂觀者。當別人談?wù)撝澜珉y題時,我說的是:“相信都會好起來的?!?/p>
朋友們告訴我,又發(fā)生了一樁捅人案件。他們說著案件的可怕細節(jié),我發(fā)現(xiàn)自己恐懼得目瞪口呆,簡直嚇出了病,直到第二天還覺得情緒低落。若是從前的話,我肯定會上網(wǎng)搜索那起案件的更多細節(jié),仿佛搞清楚之后就能扭轉(zhuǎn)乾坤,或讓自己更好受一般?,F(xiàn)在我采納了魯濱遜的建議,我問自己:“我對這個消息有何感受?”回答是:“行兇者太邪惡,除了讓我沮喪,還讓我感覺壓抑和恐懼?!?/p>
傾聽自己的心聲似乎很有好處,我發(fā)現(xiàn)強烈的負面情緒淡化下來,我很快就重新跟上了生活的節(jié)奏。我提醒自己,必須對灌進腦子里的信息保持清醒,被一則新聞帶來的恐懼搞得心靈坍塌,于人于己都沒有任何好處。
現(xiàn)在,每當遇到爭論或交流困難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回應(yīng)對方,而不是應(yīng)付。
“斷新聞”兩周,我的焦慮感減輕了很多,也變得更從容了。我和另一群朋友見面時,大家也聊起新聞,這次我注意到了他們的觀點呈兩極化。他們都在描述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而沒有真正的互相傾聽。和以往一樣,這次聊天話不投機。
這讓我想起魯濱遜在書里寫過,“死盯著負面”的媒體新聞會讓人焦慮不安,而陷入無助境地的人們,極易形成極端化觀點,這就會引發(fā)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情緒,不利于合作解決問題。
傾聽心聲和感知情緒對保護心理健康至關(guān)重要。
我一直以來也是這樣生活的嗎?回想起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那時的我是在一種過激情緒中生活做事,負面思維日久聚積,這讓我深陷思維怪圈而不自知。每天都在接收負能量,自然也就無法將正能量帶給身邊的人。
現(xiàn)在,每當遇到爭論或交流困難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回應(yīng)對方,而不是應(yīng)付,也就是不再以高度警惕的目光看待他人了。而想到這個世界的問題時,我能更冷靜地判斷,并關(guān)注可能存在的解決辦法,以及自己所能盡到的微薄之力。
我并不想永遠對新聞避之千里,但我希望今后能以一種新的方式接收它。魯濱遜和杰克遜都建議人們階段性看新聞?!翱梢悦啃瞧诳匆淮涡侣勌嵋?,甚至是每月看一次?!濒敒I遜說。這個方式比較傳統(tǒng),就如同人們每星期、每月結(jié)一次賬。杰克遜還建議可以在看負面新聞的同時關(guān)注一些解決之道,這樣就能保持情緒平衡。
我打算訂一份新聞周報,每星期看一次天下大事,多關(guān)注以解決問題為基點的新聞,并且不忘記從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里獲得經(jīng)驗。這樣既了解了天下大事,又能從一個更公平的視角看世界。
[編譯自英國《心理學》]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