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山東省平邑縣金銀花實驗學(xué)校)
煎藥用的器具在不同的地區(qū)叫法也不一樣。通常,北方人稱藥鍋,南方人稱藥罐。這兩種叫法大同小異,無論是藥鍋還是藥罐,一聽就知道是煎藥用具。但是有一種叫法,如果不解釋,從字面上根本看不出來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臺灣、閩南和粵東一帶人們對藥罐的叫法—“急銷”。
藥罐為何稱“急銷”?據(jù)說,這個稱呼源于宋代。話說在宋仁宗景年間,閩南和臺灣一帶瘟疫流行,疫區(qū)田地荒蕪,“萬戶蕭疏鬼唱歌”。這時,有位名叫吳夲的名醫(yī)帶著徒弟采藥治病,救活了許多人,被人們尊稱為救苦救難的“醫(yī)靈真君”。然而瘟疫流行,染疾者眾多,煎藥用具太雜,材質(zhì)不一,影響了藥品療效,甚至產(chǎn)生了副作用。吳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急忙趕往粵東地區(qū),找到商家研制模型,統(tǒng)一規(guī)格和質(zhì)量標準,燒制了一批批質(zhì)量高、價格低的藥罐投放市場,供老百姓急用。
當時老百姓被瘟疫害慘了,聞“藥”色變,忌諱“藥罐”兩個字,而商家急于把自己的商品盡快推銷出去,于是就把藥罐叫作“急銷”。患病的百姓急著要用優(yōu)質(zhì)的煎藥器具,也認可了“急銷”這個叫法。
就這樣,“急銷”作為藥罐的代名詞,就在臺灣、閩南、粵東的民間叫開了,一直流傳至今。
古人最常帶的干糧,就是“糗”。
古文對“糗”有解釋─《說文》指:“熬米麥也,又干飯屑也,又糧也?!薄妒琛分福骸棒?,搗熬谷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搗之以為粉。”糗是粟米炒熟之后,搗碎加水,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食品。當時不光能用麥面加工,還可以用大米、豆類及其他糧食來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先擱鍋里炒熟,再擱石臼里搗碎,再加水和勻,揉搓成塊,最后曬干即成。
干糧中不光有糗,有的還備有脯脩。脯與脩,都是肉干。古人脯脩的加工方法,史書有記載,就是將鮮肉割條形,肉上抹鹽,再擱鍋里蒸,蒸熟之后,掛起來晾干,再用荷葉包起來,用繩子扎緊。出遠門時,由仆人挑著,或放到馬匹、牛車上隨行。
漢語博大精深,有許多看似平常的詞語其實都不簡單,細究起來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譬如賣關(guān)子——“關(guān)子”為何物?為啥能賣呢?
“關(guān)子”有多種含義。
一是指通關(guān)節(jié)、說人情的人?!缎绿茣防镉校骸坝兴笳?,先賂關(guān)子,后達于逢吉,無不得所欲?!?/p>
二是指南宋的一種紙幣,是紹興元年(1131)婺州出于籌措軍費的目的印造的。商人以現(xiàn)錢在婺州換取關(guān)子,然后到設(shè)在臨安的榷貨務(wù)兌換銅錢或者鹽引、茶引等(類似于現(xiàn)在的取貨憑證)。
三是指空白執(zhí)照。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一講:“宣和間,親王、公主及他近屬戚里,入宮輒得金帶關(guān)子。得者旋填姓名賣之。”
四是指關(guān)文。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有:“小可是臨江驛的驛丞,昨日打?qū)⑶奥逢P(guān)子來,道廉訪使大人在此經(jīng)過,不免打掃館驛干凈?!?/p>
五是指小說、戲曲中的故事情節(jié)。元代關(guān)漢卿《拜月亭》第二折:“孤云了。做說關(guān)子了?!?/p>
第六個含義和第五個含義有點關(guān)聯(lián),是指小說、戲曲情節(jié)中最緊要、有懸念的地方。古典小說里一回結(jié)束時常會寫“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就是關(guān)子。
說了這么多“關(guān)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稀缺資源。既然是稀缺資源,“關(guān)子”自然有了賣的資本。
在今天的漢語語境中,“危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而且不單獨使用,僅用于“危言聳聽”這個常用的成語,形容故意說嚇人的話或口出驚人之語,目的是使人驚恐。
不過,追溯“危言”一詞的源頭,卻可以發(fā)現(xiàn),這竟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褒義詞,“危言”指正直的話。
“危言”為什么會具備這樣的義項呢?我們先來看“?!边@個字?!拔!钡脑熳衷?,正如日本著名漢學(xué)家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一書中所說:“形示高高的‘廠’(崖之形)上有人跪著往下看,因此有危險之義……義示跪著的人處于山崖下。”因此,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危,在高而懼也?!?/p>
也就是說,“?!本邆鋬蓪雍x:一是居于高處、高聳,二是因居于高處而恐懼。由“?!彼M成的一切漢語詞匯中,這兩層含義都非常奇妙地共處其中,因取舍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義項。比如“危樓”的稱謂,古時指高樓,李白有名作《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比〉木褪堑谝粚雍x。而今天則指即將坍塌的危險樓房,取的則是第二層含義。
“危言”也不例外?!墩撜Z·憲問》篇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里的“?!?,歷代學(xué)者都注解為“厲”,即嚴厲;凡是能夠說出嚴厲的話語的人,一定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因此,嚴厲的義項仍然由“?!钡牡谝粚雍x引申而來。具體到“子曰”的語境,“危言”則專指針對統(tǒng)治者所說的話,而針對統(tǒng)治者進行勸諫的言論,一定是正直的言論,因此,“危言”即指正直的話。
“孫”通“遜”,謙遜,恭順??鬃舆@句名言的意思是:“國家有道的時候,可以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國家無道的時候,可以做正直的事,但是說話要謙順謹慎?!比龂鴷r期魏國學(xué)者何晏注解說:“厲行不隨俗,順言以遠害。”北宋學(xué)者邢昺進一步注解說:“邦有道,可以厲言行;邦無道,則厲其行,不隨污俗,順言辭以避當時之害也。”之所以“危行言孫”,是因為國家無道的時候,如果繼續(xù)“危言”,就會因言獲罪,危害生命,因此要言語謹慎以避禍。
據(jù)《漢書·賈捐之傳》載,今屬海南島的珠崖郡造反,漢元帝欲發(fā)兵征伐,賈捐之上疏反對出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棄珠崖議》。文章一開頭,賈捐之就寫道:“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敢昧死竭卷卷?!鳖亷煿抛⒔庹f:“危言,直言也。言出而身危,故云危言?!薄熬砭怼蓖ā叭?,拳拳之心,形容誠摯之貌。正因為漢元帝統(tǒng)治時期乃“明盛之朝”,賈捐之才敢口出“危言”,而漢元帝從諫如流,采納了賈捐之的諫言。
同“危樓”一樣,后世的“危言聳聽”一詞,取的也是“危”的第二層含義,即“危言”的目的是聳人聽聞,使人恐懼。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古時所取的第一層含義,致使“危言”成為一個褒義詞,正直的大臣用正直的言論來勸諫國君;而后世所取的第二層含義,卻致使“危言”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古今字、詞的義項取舍之不同,竟會有如此判若云泥的差別,實在是太有趣啦!
東方朔是西漢著名詞賦家,為人幽默風(fēng)趣且極有智慧,也挺有政治抱負,但漢武帝一直把他當俳優(yōu)看待。
有一次,武帝把一些豬肉賞賜給隨從官員,當時天氣很熱,負責(zé)分肉的官員卻遲遲不來,侍臣東方朔就上前獨自割了一塊,并對同僚們說:“大熱天的應(yīng)當早點回家?!闭f完包好肉就揚長而去。
武帝得知此事后大為不滿,第二天在朝上質(zhì)問東方朔:“為什么昨天賜肉,你不等詔令下達,就自己割肉走了?”東方朔跪倒,不慌不忙地答:“我拔劍割肉,不是很勇敢嗎?割得不多,不是很廉潔嗎?拿回去送給妻子細君,不是很仁愛嗎?”
武帝聽罷不怒反笑:“本來是讓你自責(zé),沒想到你竟然稱贊了自己一番!”于是不但沒有處罰東方朔,還特意又賜給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請他回家送給妻子。
至于“細君”(東方朔的妻子名)這兩個字,后來也因此成了妻子的代稱。比如清朝人孫枝蔚的詩《送吉公西歸》中寫道:“細君笑坐明燈里,節(jié)近元宵客抵家。”
“食言”一詞,本來就源自說話不算數(shù),它是由“食言而肥”一語演變而來的。
據(jù)《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孟武伯,此人一向言而無信,魯哀公本來就對他不滿,再加之此人與群臣相處時,說話處處帶刺,魯哀公就更看不起他了。
有一天,魯哀公請群臣赴宴,孟武伯當然也要參加。魯哀公有個寵臣叫郭重,因為長得肥胖,常常受到孟武伯的侮辱。這次也不例外,孟武伯借給魯哀公敬酒的機會,又譏諷郭重道:“你長得這么胖,到底吃了什么東西呀?”
一旁的魯哀公聽了,非常氣憤,便代郭重回答說:“食言多也,能無肥乎?”群臣聽了,都哈哈大笑,因為大家都知道,孟武伯一貫說話不算數(shù),許諾的事情從來沒有兌現(xiàn)過。孟武伯自己也知道魯哀公話中的意思,顏面盡失。從此,“食言而肥”一語就流傳下來。
《爾雅》中對“食言”一詞是這樣解釋的:“食,言之偽也。而不行,如食之消盡,后終不行,前言為偽,故通稱偽言為食言?!边@里的“食言”是名詞,泛指一切不兌現(xiàn)的假話空話。
不過,后人用到“食言”一詞時,大多是動詞了,意思是把說過的話再吞回去,像吃東西一樣,吃過就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