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明
玉米螟是玉米生產上發(fā)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害蟲,可造成玉米減產8%~10%,其綠色防控主要是采用田外與田內防治相結合,通過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源基數,田內釋放松毛蟲赤眼蜂,飛防生物農藥BT乳劑,投射式殺蟲燈,性誘劑誘殺,統防統治綜合防治的措施來防治玉米螟,實現全程防控的“無害化”,收到較理想的防治效果。
一、玉米螟的形態(tài)特征
玉米螟是屬鱗翅目、螟蛾科全變態(tài)昆蟲,一生經過成蟲、卵、幼蟲、蛹四個蟲態(tài),我縣每年發(fā)生兩代,第一代發(fā)生于6月中下旬,卵經5—6天孵化成幼蟲,幼蟲5齡歷經20—30天化蛹,經7天羽化為成蟲。第二代發(fā)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二、玉米螟的危害狀
第一代危害狀,1—3齡幼蟲群集在心葉喇叭口及雄穗中危害,使玉米出現花葉、排孔、折蓼、莖蛀孔。第二代危害狀,幼蟲啃食花絲、雌穗尖、蛀穗、咬食嫩粒、蛀莖。
三、影響玉米螟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除與越冬基數直接有關外,還與氣象條件、天敵數量、種植制度、品種等密切相關。
1、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
我縣玉米播種面積60余萬畝,品種可多達180多種,為玉米螟的生存提供了廣泛的生態(tài)空間。
2、越冬基數
以老熟幼蟲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內越冬,越冬基數的高低,直接影響玉米螟危害的發(fā)生程度。
3、天敵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寄生性天敵如赤眼蜂、黑卵蜂、繭蜂等60余種,撲食性天敵如瓢蟲、草蛉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細菌。
4、氣象因素
是影響玉米螟發(fā)育進程及危害的主要因素,玉米螟發(fā)育的事宜溫度為16—30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以上,玉米螟抗低溫能力強,零下20攝氏度體雖凍僵,但還可復蘇,因此,溫度高低只能影響玉米螟的發(fā)育進程,而濕度對玉米螟的發(fā)生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若化蛹前少雨低濕,不僅可使化蛹推遲或參差不齊,甚至還能引起部分幼蟲不能化蛹而死亡。長期干旱會使玉米螟卵量減少,大風大雨能使卵及初孵幼蟲大量死亡,減輕其危害。
四、玉米螟的綠色防控技術
1、農業(yè)防治
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源基數。在越冬幼蟲化蛹前盡快處理掉越冬寄主,如高溫漚肥,秸稈還田,藥劑封垛等。其中白僵菌封垛是一項即省力又省工又不污染環(huán)境的一項重要措施。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主要是利用越冬幼蟲在春季解凍滯育后,從秸稈中爬出來尋找水源,喝水化蛹時身體接觸到白僵菌感染致死。
白僵菌封垛的主要方法是噴粉法,在玉米垛每平方米用木棍戳個洞,將噴粉機的噴粉管插入洞內噴粉,直至剁對面冒出“白煙”即可,如此往復,直至噴完整垛,然后將整個秸稈垛周圍在系統噴一遍,封垛后玉米螟僵蟲率達75%以上,噴粉量0.3kg/m3,由于玉米螟成蟲有一定的飛翔能力及范圍,因此,利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必須大面積連片進行,不能漏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封垛時間宜在5月1日—5月20日。
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同白僵菌封垛防玉米螟一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要求大面積連片進行,以自然屯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安排,成立專業(yè)化防治隊伍,統一培訓放蜂人員。
當越冬代幼蟲化蛹率達15%—30%時,后推9—11天,既是田間落卵始期,當累計百株玉米卵量達到1—1.5塊時,既是第一次放蜂適期,一般蜂量2.0萬頭/畝,分兩次進行,每次各1.0萬頭,兩次間隔5—7天,以玉米田塊為單位,每畝兩塊蜂卡,按照距邊行15垅、地頭15步放一點,中間間隔30垅、30步放一點的原則放置封蜂卡。蜂卡別的位置一定要在植株葉片的中上部位,在葉背面,葉脈基部1/3處,用牙簽別住,防止被風刮掉或被雨水沖淋。
3、投射式殺蟲燈
投射式殺蟲燈對玉米螟起到物理誘殺作用,單燈控制面積30—50畝,兩燈間距200米左右,放置在村落或玉米田周邊,要設專人管理,每天將收集桶里的害蟲取出,并定期用細布擦拭雨控電極和光敏探頭,尤其是雨后,更要及時擦拭。
4、白僵菌顆粒劑防治玉米螟
將0.5公斤100億孢子/克的白僵菌,與15—20公斤的細砂或爐灰渣混合,將菌劑搓拌均勻,在玉米心葉末期時使用,便于集中消滅,同時心葉內的溫濕度也最適宜白僵菌的生長,將顆粒劑撒在心葉內便于接觸蟲體,提高防治效果,時間宜在七月上中旬。
5、性誘劑誘殺玉米螟
利用昆蟲的性趨性進行誘殺。將誘捕器放在玉米螟成蟲經?;顒拥挠衩滋镏苓叺亩固?、雜草地,每1300平方米,放置一個誘捕器,將誘捕器固定在1.5米高的木棍一端,另一端插入地下,誘捕器誘蟲口距地面1.0—1.2米,誘蟲口處連接塑料瓶或塑料袋,并始終保持有一定量的水,每隔3—5天撈一次死蟲,安放時間是羽化初期到末期。
(作者單位:125300遼寧省建昌縣藥王廟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