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
山里人請客吃飯,一定要上門恭請,決不會用一個電話,或一個口信,來替代這一隆重程序。在更重要的宴請之前,主人(至少由主人的兒子作代表)還得“辦書”,即制作和呈送請柬,多次上門一請再請,以求禮數(shù)的周全。
若按都市人習慣,一個電話就召人來吃喝,那無異于呼雞喚狗,以殘湯剩飯打發(fā)乞丐。無禮至此,足以引起嚴重的事故。
上門與不上門的區(qū)別,在于給不給面子。面子在這里并不抽象,是一種物質性要件,即人臉的真切到位。同理,凡商談重要事務,捎口信和打電話的方式都太顯輕率。當事者須登門面談,才能使對方感受到誠懇和鄭重。凡非議什么人事,一般也不能當面發(fā)作,否則就是“破面子”“撕面子”“剝面子”,無異于一種語言兇案。這樣,除了少數(shù)毛深皮厚的刺頭,大家在熟人范圍內(nèi)(這一界限極為重要)的非議,大多是彎彎繞,顧全當事人的情面。
山里同樣有很多利益之爭。但大多數(shù)的沖突被情面磨去鋒芒,不表現(xiàn)為硬性拼打,而是柔性擠壓。即使一時激化為拼打,也大多會返回擠壓。嘀嘀咕咕,交頭接耳,話里聽音,點到為止,指桑罵槐,隔山打鑼,三百里外罵知縣……就是他們的擠壓方式,不一定為外人所習慣。所謂低頭不見抬頭見,他們不到萬不得已之時,決不會挖洞尋蛇打,不會一刀子捅進去再攪三圈。家里的羊丟了,一路尋去,得靠路邊的知情人指點方向。田里遭旱了,要開溝引水,得靠上丘田的主人給個方便。在集鎮(zhèn)上一時短錢,碰上某個鄉(xiāng)親,就是救急解難的寶貴機會。更不說山里人的親戚關系纏結如網(wǎng),張三牽著李四,王五絆著趙六,遇紅白喜事大家總要碰頭,逢祭祖祈神大家總要見面。蓋個房子,架個便橋,免不了還得互相幫工。在這一種定居農(nóng)耕的生活里,幾乎所有鄉(xiāng)親都是利益關系人,至少是間接或更間接的利益關系人,豈能說翻臉就翻臉?豈能只顧前途就不管后路?
古有“鄉(xiāng)原”一說,多年來解釋不一。其實,因“鄉(xiāng)”而“原”之,意通原諒和原宥,差不多也是因“鄉(xiāng)”而“圓”之:圓滑,圓順,圓通,圓融,是鄉(xiāng)民們必要的處世之法。做人即使“內(nèi)方”,在鄉(xiāng)鄰圈里不能沒有“外圓”。
(選自《山南水北》,有刪節(jié))
【賞析】
在作者看來,山里人所說的“面子”并不抽象,是一種物質性要件,即人臉的真切到位;而一切所謂的“利益之爭”或“處世之法”其實似乎皆面子作祟也。山里人的面子雖由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性左右,但卻可看作是一種和諧圓融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