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為今名——和順?!昂椭C和順”在今年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再次闖入了全國人民的視線之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云南,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向全國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020年1月19日下午,云南省騰沖市的和順古鎮(zhèn)迎來了期盼已久的人,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和順古鎮(zhèn)的石板路上,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白墻灰瓦,一派生機勃勃,人民安居樂業(yè)。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和順的蜿蜒細窄的巷道察看古鎮(zhèn)風貌,一直走到全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門前,習總書記停住了腳步,這座建館90年的和順圖書館從歷史中走來,矗立在春日里,微笑著、揮著手迎接這位最重要的客人。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使這座圖書館又再次重現在廣大人民的視野里,和順圖書館因和順的人杰地靈而建成,和順古鎮(zhèn)又因和順圖書館的廣博智慧而別具一格,彼此成就,最終形成了完整且獨一無二的和順,因此,和順圖書館自建館至今已經馳名中外。
和順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古代川(四川)、滇(云南)、緬(甸)、印(度)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順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視家風家訓的傳統(tǒng),民風淳樸、人杰地靈,而這些都鐫刻在和順的歷史里,停落在和順的高低屋檐上,印記在和順的大小巷道蜿蜒處,出現在和順人口口相傳的共同記憶中,而最為寶貴且流傳最久遠的都收藏在和順圖書館。
身為一個云南人,筆者至今還未踏入過和順圖書館的大門,深感慚愧與懊悔,每每想起,總感覺自己的未至是錯過太多美好的隱隱根源。直到拜讀了、編輯了、出版了魯興勇先生的著作《全國最大的鄉(xiāng)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一書,筆者遺憾才得以終結。
人們常說,游歷一座城市,若喜歡,便一定要去這座的博物館、圖書館逛逛。我雖未曾到過,但對和順早已喜歡許久了,人未到,但能通過一遍又一遍的編輯加工而結緣,不失為一份禮物。
說到禮物,我們就來看看和順以及和順圖書館對世人的饋贈吧。
和諧春雨潤心田,“百忍家聲”重禮教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边@是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詩中對和順的抒寫。
“和順的街巷都是用石頭鋪就,路兩邊用塊石鋪,路中間是用長條石板鋪的‘燈芯石,不論你是再大的官、再有錢的人,只要路遇老人和婦女,都要走到側邊讓出燈芯石板路?!焙晚樔艘陨浦Q,在這里你聽不到大聲的吼叫和無聊的爭吵,在和順,你最常見的鏡頭就是老人們悠閑地聊天,孩童們快樂地玩耍,鄰里間親切地交談以及遠遠就為你讓路的客氣鄉(xiāng)民……
這便是和順的日常。和順人不但眼里有“遠山”“溪流”,而且在心里寫下了至善至美的詩章。
本書的作者魯興勇先生也是一位和順人,書的開篇,他便從他的記憶寫起。
“在我家老屋院中的照壁上,正中畫著一位慈祥的老者,兩邊用非常漂亮的楷書寫著‘父慈子孝、兄讓弟悌、嫂賢姑敬、和睦鄰里等家訓。在第二進院中的圓門的門楣上寫著‘百忍家聲四個大字,這就是伴著我們成長的家教文化?!?/p>
“和順人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每戶人家都以家中有健康高壽的老人為榮。”
古往今來,家風家訓的形成都是一個家族、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個民族長盛不息、屹立不倒的傳世法寶。歷史上,有《曾國藩家書》中的字字珠璣,如“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須有寧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xiāng)間將此三字于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等。
正如魯先生說到的,和順圖書館如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要說這株大樹,得先從它植根的土壤說起。而這個土壤就是和順文化。在我看來,和順文化緣起于一個“和”字,而“順”則是果。古人常說:“以和為貴?!薄昂汀币恢笔侨藗兯非蟮囊环N極高境界。王夫之曾說:“天地以和順為命,萬物以和順為性。”自然之道如此,為人處世亦是如此。松下幸之助被稱為“經營之神”,無論在商界還是管理界,他都占有一席之地。他有一句名言:“丟了和之心,日本社會將不復存在?!笨梢娝麑Α昂汀钡闹匾?。和順是仁義道德之鄉(xiāng)。初入和順,便可看到一座灰頂白墻的牌坊,正面寫著“和順順和”,背面寫著“仁里”兩個大字。
愛國情懷舒云天,華僑之鄉(xiāng)尚改良
說起和順,還有很多被世人熟知的美譽,如“華僑之鄉(xiāng)”“書香名里”。
“和順,是全國著名的僑鄉(xiāng)?,F居人口6000多人,歸僑、僑眷占全鄉(xiāng)人口的63%,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則多達12000人,主要分布在緬甸、泰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qū)?!?/p>
在和順,抬頭便可見一座座古剎、祠堂、明清古建筑錯落有致地散落在古鎮(zhèn)之中。和順有八大宗祠,這些宗祠大多設計精巧、獨具匠心,再配以園林池榭、亭臺樓閣,無不顯示著和順八大家族的鼎盛與尊嚴。這些精美的建筑選材考究,是在大多數鄉(xiāng)村看不到的景象,人們常說,和順人善經商,有頭腦,多有錢,這不僅與和順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還與和順的歷史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但就是這樣一個以商為尚的和順,少了固有觀念里商人的唯利是圖,多了份愛國愛鄉(xiāng)的崇高信念,這一點從和順的抗戰(zhàn)歷史中便可看出。
“早在1938年7月‘七七事變一周年之際,遠離戰(zhàn)火幾千公里之外的和順人就在村頭召開紀念會,并豎起了‘七七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開了滇西紀念抗戰(zhàn)的先河。隨著抗戰(zhàn)的全面爆發(fā),和順人就在緬甸組織了抗日救國會,宣傳抗日,抵制日貨,為抗日將士募捐經費和衣物藥品……在攻克騰沖城的日子里,和順大部分人家都進駐了中國軍隊,和順人寧愿全家擠進一間小屋,也要讓戰(zhàn)士們住得寬敞些;寧愿家家喝稀飯,也要把節(jié)約出來的糧食,一甑甑蒸熟,挑到軍隊駐地和陣地。大家還把自己養(yǎng)的一千多頭豬、牛,每日輪流宰殺,慰勞部隊。據統(tǒng)計,在騰沖抗戰(zhàn)中,和順人籌繳的谷米肉食為全縣第一?!?/p>
“和順鄉(xiāng)大戶人家比比皆是,這些家的太太、小姐平時大都居在深宅大院,很少拋頭露面,但由于知書達理,性格開朗,在抗戰(zhàn)中,紛紛走出家門參加抗戰(zhàn)。她們有的縫軍衣、做鞋墊、繡手巾、買日用品慰問部隊;有的燒水做飯搞招待;有的組成救護團慰問護理傷員;有的干脆成群結隊,穿著旗袍,打著花傘到離火線不遠的地方吶喊助威,激勵將士作戰(zhàn),形成古今戰(zhàn)史上罕見的‘戰(zhàn)場啦啦隊……”
面對國難,和順人奮勇爭先,傾其所有,盡己所能保家衛(wèi)國,成為抗戰(zhàn)時期我國西南邊陲最堅強的后盾,為前線的戰(zhàn)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補給和支持。正如我國著名哲學家、和順人艾思奇所言:“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墻里,是誰也動不得的;但是丟在路上,擋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腳踢開的。”和順人,無論男女老少用身體鑄成了一面堅不可摧的墻壁,牢牢矗立在和順,用精神與思想修出了一座館,近百年的雨雪風霜吹不散它的記憶。
“和順圖書館最先是由華僑帶頭創(chuàng)建起來的,為了和順圖書館的建設和發(fā)展,無數的華僑把他們的愛心奉獻出來,僅在新館建設中,旅緬崇新會會員捐助就有2000多人次。在現在的珍貴館藏中,一半以上的圖書是華僑捐獻的……海外僑胞回鄉(xiāng)都要到圖書館來聚會,每年的各種僑文化展覽、講座、活動都在圖書館內舉行。和順圖書館真正成了華僑奉獻愛心的平臺,同時也是溝通僑胞的紐帶橋梁和僑鄉(xiāng)文化的展示窗口……和順圖書館的影響力已超越了一個鄉(xiāng)村圖書館的概念,而成為中國鄉(xiāng)村先進文化的標志之一?!?/p>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高照(1988-),女,云南昆明人,碩士,副編審,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圖書出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