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鳳凰,很多人都知道這座湘西小城的名字,其實對于讀過有關書籍的人來說,或許還熟悉那條跟小城相伴的小河。
我清晰地記得沈從文在《我所生長的地方》里有這么一段文字:“一道小河從高山絕澗中流出,匯集了萬山細流,沿了兩岸有杉樹林的河溝奔駛而過,……小河水流環(huán)繞鎮(zhèn)筸北城下駛,到一百七十里后方匯入辰河,直抵洞庭?!边@叫“鎮(zhèn)筸”的小城就是鳳凰,環(huán)繞這小城而流的“小河”叫沱江。
都說邊城鳳凰之美在沱江水,山水通靈,如果說山是鳳凰的筋骨,那么一彎自西而東穿城而過的沱江無疑就是她的動脈了。要想盡快地走進鳳凰,對話這座古老的邊城,尋脈而入或許是最理想的方式。沈從文在《邊城》中曾描述過睡夢中醒來的清清沱江水:“兩岸泊舟無數(shù),宿醉未醒的船夫從晨曦中的吊腳樓邊匆匆跳到船頭,妖艷潑辣的女子在樓頭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搶了媳婦的小裁縫,垂著眼淚鎖紐扣……”浪漫與嚴肅、美麗與殘忍、愛與怨交縛不可分。這是沈從文筆下的小城鳳凰。青石板、吊腳樓、沱江水、一葉舟,它的古老祥和,包容著在浮世不甚喧囂的人們。
這種神秘和縹緲也許正是小城鳳凰所特有的情調。沱江是鳳凰的母親河,沱江之美,絕不在于江面的開闊與江流的浩蕩,而是賦予了如水的鳳凰,如水的鳳凰人。沈從文也在《湘西·鳳凰》中提到過,鳳凰人勇敢、團結,民性剛直豪爽。在他的眼中,那些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連生老病死也同大自然的節(jié)律一樣的湘西“鄉(xiāng)下人”,根本不懂得虛偽與矯情,一切都在明里亮里,一切都顯得那樣豪放與莊嚴。
我想,只要這沱江水還脈脈在流,這小小的鳳凰城就依然鮮活。
盡管八十多年過去了,沈從文的沱江,風景依然。在沈從文筆下,鳳凰的水是絕美并充滿詩意的。沱江岸邊萬瓦鱗集,江面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木船,依然有說不盡的歲月,道不完的旖旎。
乘一葉梭魚形的小舟,順流而下,兩岸風物如畫,船夫雄渾的號子和浣女綿甜的山歌會帶你遠離塵囂,走進一份古樸和悠遠。悠遠中,翠翠、儺送、天寶,還有翠翠那一生守候著“拉拉渡”的爺爺,仿佛就在你的面前,演繹著他們純樸的感情,展示著他們古樸淳美的人性。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這頭是青絲,那頭是白發(fā)。”沈從文在給妻子張兆和的家信中這樣寫道。沈從文的一生,與水有緣。出生時是雨夜,童年生活在一清如許的沱江處,婚后從北京回鳳凰探望病重的母親,也在水路上寫出了《湘行散記》。他說:“我幼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鄙驈奈娜チ耍B同他的一半骨灰,隨著這沱江水永遠地去了。
遐思恍惚中,河面漸寬,一條彩虹橫臥在沱江之上,讓人怦然心動。眼前是鳳凰標志性建筑“虹橋”。虹橋南枕“南華滴翠”“觀音坐蓮”;北牽“奇峰挺秀”“古剎鐘聲”;橋下是“沱江漁火”“三潭映月”;對面是“東岑迎暉”;背后是“金鉤掛玉”。一座石橋把“鳳凰八景”緊緊相連,橋景相融,情趣濃濃。小船輕巧地穿洞而過,不遠處江水拐了一個不小的彎道,迂回形成“回龍?zhí)丁?,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畫卷徐徐展開: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臨岸把風的吊腳樓,檐下飄動的白色床單,石階上“梆梆”搗衣的浣紗婦……沱江在詩畫中漣漪,山歌在河面上縈繞。
意猶未盡時,船已抵達望江亭。岸邊,“跳巖”上,婦女們背著竹簍,手里牽著孩子,踩著一路巖石小心翼翼地趕路……古時湘西交通閉塞,“跳巖”成了鳳凰通往外界的的主要通道之一。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湘西才子沈從文、國畫大師黃永玉等名人和大師,就是從沱江的“跳巖”走向世界的。
岸上鳳凰、水中鳳凰交相輝映,為鳳凰平添了幾分詩意,沱江兩岸的最美風景盡收眼底。清清的沱江水緩緩地流淌著,就這樣,用它獨特且永恒不變的溫情輕撫著這座悠悠小城。